沐清川、金海棠等3个项目预售公告及报名见文末名单↓
这两周最大的社会新闻,除了混油,就是武汉的“萝卜跑”事件了。
无人驾驶专区的正式启动,在当前学历贬值、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就业环境下,引发民众热议,话题从网约车司机为代表的三大就业岗位被AI取代的恐慌,上升到保职派,让技术权衡与成本的社会讨论势不可挡。
此时,当我们从汽车的角度转到房地产时,读者大概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在“保就业”方面,房地产无疑是首屈一指的行业,但在世界第一基建强国的领头城市,怎么就没听说过房地产、商品房在现实中维权、交付就挂横幅、12345?有讨论过技术进步、标准化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吗?
今天的推文:房地产:为什么没有关于“胡萝卜加大棒”的争论?
作为一名建筑行业从业者,刚刚看到这则新闻,我有两方面的感受:
一方面,透着一丝忧伤。
论“就业蓄水池”,外卖、快递、网约车乃至整个汽车制造业都不如房地产,但很少有人提及房地产行业受重创时,数百万农民工失业。
另一方面,它又极其“荒诞”。
同一时代,驱动服务业可以用AI来替代,这就是工业4.0的内容。我们再看房地产,截止去年,我国建筑工业化率还不到7%,说白了,只要跟建材供应商合作,乡村建筑团队+装修公司的组合,几乎跟盖高楼没什么区别,准确来说,这叫手艺。
▲2021年中国与发达国家建筑工业化率对比
相比之下,日本、美国、瑞典等国家的建筑工业化率都在70%-80%之间,虽然我们不是发达国家,但我们最强的建筑业工业化率却比其他国家低10倍,这也是不可接受的。
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受,毕竟这个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吸纳就业最多、对GDP贡献最大的行业,根本就没有资格谈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替代。
▲滨江©by Hui
建筑工业化率的提高会给我们商品住宅品质带来什么好处?
答:无论是延长使用寿命、施工周期、质量标准化、后期维护更换、环境保护、改造可能性等都远远优于目前的现浇+一点点预制件体系。
随着房地产这些年的发展,实现信息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构件生产“四化”、四减30%以上;减少现场作业总量、现场湿作业、现场劳动力和工作量,减少建筑垃圾,并不是什么难事。
简单来说就是在工厂预制,在现场组装,各个部分都是模块化的,这样产生的灰尘更少,需要的人力更少,对人的影响也更小。
成本是不是会增加很多?
A:总成本增加近20%,主要是PC构件成本会更高,初期工厂投入成本也会更高,但人工和时间成本会大大降低,一旦铺开二手钢结构资讯,人工、工期成本、材料浪费都会大幅减少。当我们盘点几年内的转型,与传统建筑相比,两者其实差不多,装配式的优势会越来越大。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施工工期对比
比如我在()里写到,去年深圳交付的长镇保障房项目,三天就住满五人一层,比传统施工快三倍,住满人数也多了一半多,如果浙江想做,完全可以做到,这样可以铺开。
那为什么工业化率这么低呢?
▲首座装配式公共建筑——北京民族饭店
答:有历史原因,其实我国从1959年就开始发展装配式建筑体系,图中的北京民族饭店就是第一个例子,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建筑材料都是以预制板、预制砌块为主。
直到唐山地震,装配式产业体系才进入低潮期。但现实情况是,早期的预制板和如今的预制构件的水平和生产体系完全不一样。就连住宅钢结构的推进也很缓慢,杭州只有滨江星翠兰庭1号楼、2号楼、4号楼等少数几栋楼是钢结构的尝试。
▲日本组装吊装现场——图片来源: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以抗震性为借口来限制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在目前的国情下是说不通的,以日本为例,虽然全国各地都是地震多发区,但装配式程度还是极高的。
其次,“千万农民工赖以糊口和衣食无忧”,没有什么比房地产更能吸纳千万农民工就业和生计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了,不仅如此,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人都要靠这里。
▲预制楼板工厂
而且劳动力太“便宜”,房地产企业没有动力去改变。一旦改变,理论上这个行业只需要设计师、工厂工人和工程师、装配和运输工人。公共建筑、工厂、桥梁和隧道等都已经存在。在局部替代的过程中,一些项目甚至各方面都形成了一个体系,无异于一场产业革命、一场管理革命、一场监督行政革命。
房地产是制造业,但地方商品房不是先进制造业,也不单单是一个“产业”。
第三,关系到房屋的生命周期,建筑成本降低,工期缩短2/3,标准化率提高二手钢结构资讯,一旦这个效率铺开,房屋就变成工业产品了,50年的设计寿命将变成“部件更换、换房周期延长”……
老旧破旧的房子,可以把墙面从油漆升级为铝墙,把预制楼梯间换成电梯井,干嘛还买新房,不买房,几百万工人的吃穿住行,国库的钱都在这里。
以上部分数据和发展历史参考并援引自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报告《我国工业化发展现状与思考》,作者Peter Jiang 01。
▲被拆除的中国银行胶囊大楼——黑川纪章
随着中国进入经济引擎转换的阵痛期,建设制造强国、信息化强国的方向指日可待。
与此同时,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已达43.1岁,年轻一代很少从事劳动。
抛开政策、市场、货币等与房屋本身无关的显性、宏观背景,在一个行业本身的范围内,“技术变革”的叙事并不会太遥远。
之后,希望房子的寿命是可持续的,希望同一品牌的地产公司的住宅交付能与公建看齐,希望下一代的一线打工者能被当成“工匠”对待;
有价值的是房子、劳动力、设计和精细,而不是土地。
新房、二手房、信息交换、胡扯
扫描二维码加入组织,和自己的人聊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