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晚,微信上弹出一条消息:“陈少帆先生去世了!”听到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心里十分难过。这位曾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委员会授予“中国钢结构行业开拓者”荣誉称号的老人,以98岁高龄去世。
他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系列与我国现代钢结构建筑建设相关的标准和通用教材,包括指导桥梁和建筑建设的《钢结构设计规范》、国家“九五”重点教材《钢结构设计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钢结构》、《钢结构稳定设计导则》等,一大批中国建筑师都是读着这些教材成长起来的。
我唯一一次见到陈少帆先生,是在2016年。那时,古城西安正下着春雨。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历史博物馆老师的带领下,我沿着略显潮湿的路面,走到陈先生家的楼下。这位身材高大、满头银发的老人,双手扶着一张带滚轮的简易椅子走出来。当时他已经97岁高龄,患有直肠癌,身体虚弱,需要搀扶才能行走。
他把我们领到左边的一个小房间,门口的矮柜上放着一台旧电视,墙边摆着两张深色沙发。我们坐下寒暄了几句后,他开始讲起自己对钢结构的研究。“直角钢你知道吧?我一直在研究如何让它的结构更稳定,标准也要制定得更严格、更精确。”他接着说,“我最近研究了美国的钢结构标准,发现其中两个标准相互矛盾,还有一个标准小数点后的数字也不准确。我正在写一篇论文,指出这一点。”
听到这个消息,我傻眼了——一位97岁的直肠癌患者,住院一个多月,刚刚回家,正准备修改论文投稿给美国著名期刊。“美国人给我的论文提了修改建议,这两天我正抓紧修改,争取早日投稿过去。”这篇论文很快就发表在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ENGINEERING STRUCTURE》上。
我看了一眼窗台上的那几盆花,插嘴问:“你喜欢养花吗?”他回头一看,摆摆手说:“都是学生送的,知道我心不在焉,就送了一些容易养的,我基本不怎么在意。”
“既然你不喜欢养花,那你还有什么别的爱好吗?”他回答说:“有有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我喜欢看书看报。”我问:“什么报纸?”他回答是《光明日报》。“《光明日报》的理论文章很好,有些方法论的文章对我们的研究也很有帮助。”他说,20多年前在《光明日报》上看过一篇文章,给他的触动很深。虽然时间太久远,他已经记不清标题了,但依稀记得是一篇与方法论有关的理论文章。“我自费订阅《光明日报》20多年了,即使现在精力不济,每天中午还是会坚持看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他站起身,带我们去他的书房找当天的报纸,走到书桌前,打开台灯,坐在书桌前。我站在门口,眼前留下了这样的画面——因为下雨而昏暗的书房里,堆满了半人高、泛黄的书籍。角落里立着一个旧书柜,柜子最上层堆满了挤到天花板的资料,柜子里也放满了经书。柜子前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一位身材高挑、满头银发的老人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放大镜,审视着摊开在桌上的书籍。
他就像一位魔术师,用笔当魔杖,把钢铁设计成摩天大楼、跨海大桥,描绘出建筑的奇迹。
这次分别之后,我经常想念这位老人,总以为我们还会再见面,可谁知,我们却永远分开了。就在陈先生去世的前一天,我联系到他所在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老师,老师说陈先生最近住院了,胃口不好,吃得很少。我们假装乐观地互相安慰,希望老人能振作起来,逐渐恢复健康。谁知第二天,噩耗就传来了。
但我不愿意相信他已经走了,在我的记忆里,研究钢结构的“老魔术师”陈少帆先生总是在书房里,挥舞着铅笔,继续对钢结构标准“挑毛病”。
光明日报(2017年4月6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