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共栖”为主题的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第五届)开幕式在徐汇滨江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举行。作为开幕式举办地的西岸穹顶艺术中心,见证了徐汇滨江十年来从“工业锈带”向“科技创新带”、“生活秀带”的蜕变钢结构穹顶,也是“Gate M西岸梦想中心”正式揭幕的首个空间。
梦想中心B栋鸟瞰图
西岸剧院(上图)和西岸穹顶建筑(下图)效果图
项目概况
项目毗邻黄浦江,其前身是亚洲最大的水泥厂上海水泥厂,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穹顶艺术中心由上海水泥厂预均化池升级改造而成,改造设计由SHL建筑设计事务所承担,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为项目总设计责任单位。
项目效果图
项目实景图
在完整保留穹顶三重屋顶和十八单元几何造型的同时,建筑师增加了新的结构框架钢结构穹顶,以支撑场馆未来多功能场景使用需求。穹顶巨大的屋顶采用新型半透明聚碳酸酯材料,取代原有建筑的金属面板。如今,穹顶艺术中心白天可以露出屋顶原有钢结构标志性的橙色,夜晚则像一盏内部散发着幽光的灯笼,在黄浦江畔散发出朦胧的光影。
夜景渲染
转型设计困难
历史建筑风貌的延续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既有结构的深刻理解是改造设计的重要基石,在将新功能与大胆改动相结合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旧建筑的保护与加固。既有水泥厂石灰石预均化筒仓为大跨度钢结构建筑,直径87米,高28米。屋面为18根主肋梁、18根次肋梁、4根圈梁及支撑体系组成的肋环单层球面网壳。整个钢结构屋面由36根钢筋混凝土柱支撑。
上海水泥厂预均化库内景(2013年资料照片)
为满足观演、展览等文化活动的功能需求,改造后的建筑内部设置了两层高6m的圆形层,保留原有的橙色结构,内部新增结构框架。新增部分采用钢框架结构,沿原网壳内侧增加带肋的圆形单层空心钢框架,承受使用时的观演和悬挂荷载。
2023年竣工后的照片
为提高单跨框架的抗震性能,沿圆轴线网格设置四组人字形钢支撑,钢支撑采用吸能屈曲约束支撑。建筑屋面板、背板、岩棉均由旧结构作为屋面围护体系支撑,二层夹层及非透光区域折面屋面为新建钢框架梁、柱。
2023年竣工后的照片
改造后室内改造为两层圆形结构,中央穹顶为大跨度无柱空间,直径60.8米,无需支撑柱,建筑高度达到29.2米,总建筑面积8713.4平方米,无地下室,可容纳2500人,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无限可能。
模型
屋顶系统创新
穹顶艺术中心的屋顶设计同样特色十足,在保留历史建筑外观的基础上,设计师对原有的金属屋面系统进行了改造,整个屋面分为ABC三个区域,三重屋面,采用聚碳酸酯板结合智能调光百叶窗,满足最新节能要求的同时,也减轻了屋面系统的负荷,满足了老结构受力状况。
轴测分析图
第一、二折为内部透明,第三折设有外部透明采光的背板,这种创新设计在白天提供自然采光,为整座建筑增添几分轻盈,夜晚,绚烂的内部灯光照亮黄浦江畔的夜空。
墙体剖面
墙壁细节
轮廓
徐汇滨江11.4公里长的河道两岸星光即将逐一亮起,璀璨夺目。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产业与艺术的对话,都可以在这里重新激活、响起。
项目实景图
可以预见,今年9月上海西岸的艺术步伐将再度启动,包括油罐艺术中心、龙美术馆、西岸国际会展中心、西岸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等20余个场馆将携手带来西岸美术馆全新装置互动共建展《舞动奇境》、龙美术馆徐渠三年沉淀展《降临》、冈瑟·弗格亚洲首场大型个展《路径与小径》、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火星,我们来了!和老马一起旅行》摄影展、油罐艺术中心托马斯·豪斯贾格中国首场个展《情人》等一系列品牌发布活动。
项目实景图
项目实景图
未来,西岸将在世界级艺术活动、人文自然景观、滨水地理位置以及Gate M西岸梦想中心先进的商业与艺术功能等多元化发展下,形成融合历史传承、现代文化、新型消费模式的区域脉络,实现商业内核更具凝聚力的理想蓝图。
项目信息
建设单位:上海梦想中心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丹麦 Schmidt Hammer Lassen Architects
设计总包:上海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上海建工
上海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团队
项目总监:周晓飞
项目经理:徐志春
总设计师:李鼎、庞俊伟、徐启泰
建筑设计:杨林、郭志成、周永华
聘请建筑顾问:邹勋、张文
结构设计:贾水忠、石硕、徐建利
机电设计:陆文康、倪懿炯、朱喆、朱南军、王海良、马利国
绿色建筑团队:闫燕、孙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