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郝际平:扎根西部,勇攀科学高峰

   日期:2024-07-0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405    
核心提示:郝际平,男,汉族,1959年7月生于西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十二大代表、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带头人。

郝吉平,男,汉族,1959年7月生,西安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十二大代表,民盟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站在前沿科学高峰上勇于攀登

郝吉平1995年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学位,师从于“我国钢结构领域开拓者”之一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陈少帆教授,从事结构工程、工程力学特别是钢结构领域的相关研究30余年。郝吉平志存高远,扎根西部,致力于结构工程特别是钢结构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应用,很快在我国钢结构研究设计领域崭露头角。

在郝吉平的科研实践中,他从不放弃、松懈,始终具有敢于创新、善于争先的精神。凭借着自己的辛勤努力,他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了半刚接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成功解决了国产Q460高强角钢在输电塔应用的关键问题;在国内首次提出并研究了空间整体一次成型网壳;在钢结构高等分析理论中提出了考虑翘曲的刚度矩阵;提出了重载公路钢桥状态评估、加固与养护等相关关键技术;研究了大型复杂钢结构建造并在重大工程中应用。 部分研究成果被《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范》JGJ 99、《拱形钢结构技术规范》JGJ/T 249等多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直接吸收和采用。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高层钢结构是当今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趋势和时尚,而稳定性研究是这些复杂大型钢结构建筑应用的关键核心技术。2010年,由清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冶宝冶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完成的“现代钢结构稳定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该项成果的主要参加者,郝吉平提出了许多创新理论和方法,为钢结构稳定性关键设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拱形钢结构技术规范》JGJ/T 249、《钢管结构技术规范》CECS 280制定的重要依据。该项成果还直接应用于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3A航站楼、广州新电视塔、昆明世纪广场、成都大成大厦、南通体育会展中心等项目的结构设计和施工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郝吉平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30余年,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业绩,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在业界享有盛誉。 现担任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土木工程学会建筑工程钢结构分会会长、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力学学会高级会员,兼任《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空间结构》、《钢结构》等多家行业权威杂志编委、审稿专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纵向项目25项、横向项目50余项,出版著作6部,发表研究论文3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20项、实用新型专利100余项。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2012年,郝吉平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4年,他又因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荣获“中国钢结构三十年杰出贡献者”称号。郝吉平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和奇迹,单单他在钢结构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就足以生动地体现出他不甘平庸的品格、开拓进取的精神和睿智创新的思维。

面向行业、科技报国、担当作为

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往往体现的是一所大学的责任、学者的担当。在钢结构领域,郝吉平被学术界和业界普遍认为是胆识过人、敢于担当的人。

2017年5月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干线客机C919成功首飞。在这架意义重大的“中国制造”大飞机的背后,也凝结着郝吉平的心血与智慧。其中,郝吉平教授团队完成了大飞机综合载荷架及相关辅助设施(检修平台、油路罐系统支架等)的设计与优化,对钢结构载荷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估,针对薄弱环节提出了加强改进措施,解决了后续生产安装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为大飞机整机载荷试验提供了综合支撑平台,以实际行动助力大飞机腾飞。

多年来,郝吉平带领科研团队完成了许多大型、复杂、重大钢结构工程设计、施工监测等工作。他设计的“大跨度+双高塔”巨型门式结构,高200米,两塔间跨度150米,攻克了数十项技术难关。这一创造了世界纪录的特殊结构经受住了汶川地震的严峻考验,表明我国钢结构设计施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郝吉平还主持完成了陕西法门寺合十舍利塔主塔结构、深圳大运会主体育场、广州歌剧院、东航西安维修机库等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的力学仿真分析,确保了这些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荷兰馆的钢结构设计,其造型独特——马蹄莲造型,也是出自郝吉平之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钢结构在各类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郝吉平先后主持设计了我国化工企业第一批钢结构造粒塔,包括陕西幸福化肥厂造粒塔、柳州化工硝基复合肥造粒塔、福建邵武化肥厂造粒塔等,推动了钢结构造粒塔设计与施工技术逐渐成熟,为我国特种钢结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堡黄河大桥位于我国陕北,是国道307线上连接秦晋的重要交通枢纽,于1969年建成通车。随着陕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桥日车流量、单车重量远远超过设计指标,桥梁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郝吉平带队十余次莅临吴堡黄河大桥,对车速、桥面、桥柱、桥梁、钢缆、桥洞等做了详细的观测和记录。针对该桥超载服役特点,建立了桥梁状态评估模型,提出了公路钢桥整体状态分析、剩余疲劳寿命预测的理论和加固方法及方案,并在相关部门协助下完成了大桥的加固设计和施工。 与新建大桥相比,直接节约建设成本约2200万元,停运时间缩短18个月,2004年大桥恢复通车后年通行车辆超过1000万辆,间接节省因车辆绕行造成的运营成本约9亿元。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被誉为陕西公路桥梁十年来最重大的科技成果。

参与政治、提出建议

身兼教师、专家、民盟委员、中共党员等多重身份的郝吉平,始终心系祖国、心系世界,以饱满的热情和责任感,体察时局,关注国计民生,广泛听取建议,履行参政议政职责,积极建言献策,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郝吉平教授率队赴陕西省汉中、宝鸡等地区调研灾情。在收集受损建筑资料的基础上,他以建筑结构领域专家的独特视角,向陕西省政府提交了《灾区中小学校舍建设项目建议书》,建议陕西省尽快开展灾后重建钢结构校舍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如今,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武功县普集镇中心小学、宝鸡渭滨区巴渝初级中学等6个单体项目,已经挤满了如饥似渴求知识的莘莘学子。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席,他在十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就绿色建筑、钢结构产业、高考招生、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等问题提交了47件提案。其中,郝吉平研究完成的《关于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对研究生招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他认为,在现行全国统考模式下,呈现出鲜明的“大”“大”“杂”特点,过于僵化的人才选拔机制不利于高校选拔具有创新综合素质潜力的优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人才结构的不合理。 因此,他呼吁改革研究生招生办法,取消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实行申请考核制下高校自主招生。该建议由民盟省委、中央整理后报请全国政协,并被评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

从2013年开始广州歌剧院的钢结构,郝吉平每年的提案都涉及“钢结构”,2016年终于被李克强总理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在郝吉平看来,作为绿色建筑的代表,钢结构建筑凭借其自重轻、强度高、干法施工、快速装配等优势,不仅能极大提高工程质量、推行绿色施工,还能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另外,钢结构本身可以回收利用,拆除后钢材可以再利用或回收利用,符合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的要求。从最初一个人的呼吁广州歌剧院的钢结构,到初步形成推动行业进步的巨大力量,郝吉平很兴奋,也很受鼓舞。

2015年、2016年,郝吉平两次出席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议,就“高度重视西部高校发展,科学构建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项目质量问题及对策”等议题阐述看法,得到与会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扎根西部,培养人才,永远不会后悔

在从事科研和工程实践的同时,郝吉平在教学育人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三十余年的教学中,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陕西省教学名师奖等。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和陕西省教学团队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绩。培养博士生30余名、硕士生百余名,为我国结构工程特别是钢结构领域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有的已经在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岗位上崭露头角,成为国家的骨干力量。

三十年学风卓著,三十年教书育人,莘莘学子遍布各地。凭借着他渊博的学识和谦逊的态度,不少好学的学生慕名而来,希望向郝吉平教授学习。同时,作为校级领导,他身兼多职,兼任学术职务,但他始终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以他为首的教学团队承担的《钢结构》课程,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尽管《钢结构》课程理论性强,计算量大,内容枯燥,但很多学生都为能听他的课而感到自豪,“这是一种享受”是学生们的普遍共识。

这是一位一直与钢结构“结缘”的学者,但对待学生却始终保持着温和、关爱的态度。生活中,他平易近人,以身作则,对学生负责,尤其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他经常结合自己在国外的科研和学习经历,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新方法。他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根据学生的专业和特点,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务实、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

熟悉、接近郝吉平的人都知道,他也是一位绅士风度、帅气阳光的男士。与他交流,能看出他不仅是一位校长,更是一位学者。身材魁梧、相貌端庄、谈吐优雅、态度谦逊低调,仿佛与同事或朋友在谈心。

郝吉平对后辈学者总是充满希望,他常说:“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很多学生在与郝吉平短暂的交谈和接触后,总会被他的学识和风度折服。他很少豪言壮语,但他那和蔼的笑容、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自我修养、自我激励、自我反省,往往成为青年学子在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的精神财富和力量。

或许在别人眼里,作为一名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算是圆满成功了。但他却说,生命无止境,奋斗无止境,人生前行的路只有加油站,没有停车场。他依然一如既往地努力、奉献、探索、呼吁……因为他对祖国、对钢结构行业、对学生有着深厚的爱。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