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精良生产效率提高数倍、低污染、低排放
探秘重庆装配式建筑的“黑科技”
中科大厦实景图。(资料图片)(图片由大业科技提供)
建造一栋楼需要多长时间?使用传统施工方法,每层楼大约需要 10 天。但使用预制建筑技术,只需 3-4 天即可建造相同高度和质量的楼层。
这就是装配式建筑的“魔力”重庆钢结构产业公司,截至目前,重庆已有超过1000万平方米的项目采用了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
除了速度,装配式建筑还有哪些“魔力”?近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访了该市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上中下游示范项目,亲身体验了重庆装配式建筑背后的“黑科技”。
钢结构产品生产精度控制在0.5mm以内
一根根钢筋被送入全自动生产线,开启它们的“装配式建筑之旅”。这是6月15日,重庆日报记者在重庆垫江首个智能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看到的一幕。在这条生产线上,钢筋被工业自动化设备整齐地折弯定型,经过绑扎、浇注、脱模、养护等工序,摇身一变成为楼梯、楼板等建筑构件。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养护,它们便可发往全市各个工地。
垫江智能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项目一期去年竣工,示范工厂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设计产能年产新型预制钢混组合结构构件33万吨、新型底部免模钢桁架楼板200万平方米、PC复合墙板200万平方米。
渝建建业重庆垫江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双武介绍,示范园区将建筑行业现场施工大部分工序引入工厂,生产线全部采用全自动流水线生产。
园区自主研发的基于BIM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融合了射频识别(RFID)、物联网(IOT)等信息技术,使构件产品在装配过程中共享装配式建筑产品的设计信息、生产信息、运输信息,以装配为核心,实现设计、生产、装配的无缝信息管理。同时,通过BIM的三维可视化、系统化、模块化分解,实现设备的数字化加工,可确保钢构件加工精度控制在0.5毫米以内。
为此,宇建集团成立了拥有30余人团队的装配式建筑研究院,并与清华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院等合作开展技术研究。
同时,通过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重庆钢结构产业公司,生产效率较传统车间提高6-10倍,预制产品能耗仅为传统车间的80%。
减少污染80%以上,减少碳排放10.48%
装配式建筑使得房屋的组装变得快捷方便,看似像搭积木一样简单,但实际上建造中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创新,从而导致使用了很多新材料、新技术。
位于涪陵区李渡新区CBD的26层中科大厦已基本完工,装配率已达82.68%,成为重庆装配率最高的建筑。
该项目13项创新成果中,4项国际领先,3项国际先进,6项国内领先。据中科大厦项目总包方重庆恒盛大业建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中科大厦项目伊始,该公司就与重庆大学联合实施了“装配式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及其信息化建造技术”研发,采用了“钢管约束混凝土柱”、“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板”等10项新技术和数十种新材料、新工艺。
同时,中科大厦将BIM技术、三维点云技术深度应用于碰撞验证优化、模拟施工、现场施工,确保施工的精准性。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的联合应用,也助力项目实现“产业生态+技术体系+智能管控平台”一体化,打造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控体系。
一系列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使中科大厦项目建设工期缩短了1/10、减少人工65%、减少碳排放10.48%、减少混凝土使用量48%、减少污染80%以上,项目建筑面积率提升约5%。
用手机拍摄钢筋照片进行在线分析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先进的建造方式,对构件尺寸、安装平整度及垂直度、节点连接等要求极高,质量该如何把控?
据了解,2018年12月成立的重庆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研究院是全国首家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研究院,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重庆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为保障装配式建筑质量安全,该院整合应用传统检测技术和设备,运用人工智能视频分析技术,通过手机拍摄装配式建筑钢筋,快速实现钢筋数量、直径在线分析,准确率达99.5%;利用激光检测仪精准检测装配式建筑构件水平度、垂直度;利用雷达探伤技术对装配式建筑构件关键节点连接处的质量缺陷进行检测。
截至目前,该院已为重庆国瑞控股集团、重庆沁河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企业,以及OPPO(重庆)智慧生态科技园、垫江八中科技楼等装配式建筑项目提供了质量检测服务。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表示,近年来,我市重点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突出建筑、结构、机电、装饰等各专业技术的融合,形成了合理、高效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