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是上海的文化遗产,镌刻着城市的记忆。近日,首批上海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公布,15栋恢复原貌的历史建筑入选。它们既有建筑的外在美感,又承载着老上海的传说与文化。经过保护性修缮,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
陈望道故居保护修复工程
陈望道故居位于杨浦区国顺路650号,始建于1937年,建筑面积352平方米。鉴于其年久失修,难以合理继续使用,为满足校史馆专题展厅的功能定位,于2018年开始进行保护修缮。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场馆总体设计、立面修缮、室内装修、机电设备升级、建筑功能及整体结构改善等。整体规划保留场地上大树根基但取消南侧灌木,重点强化场地上草坪的集中空间;同时在保留铁制通风口及门窗、水泥柱基、水磨石柱、水泥窗台、绿釉筒瓦、壁炉烟囱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毛化、涂装饰面; 室内装修也以修复为主,除主要房间布局外,还特别注重楼梯间、马赛克地板、拼花地板等装饰特色。陈望道故居活化工程保留了部分材料的真实性及建筑的大致原貌,凸显了岁月的沧桑。设计与施工过程以历史研究为基础,遵循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原则,最大程度还原了陈望道先生居住时期建筑的历史原貌,同时也提升了文物价值和周边环境,堪称现代建筑改造的典范。
推荐理由:陈望道是将《共产党宣言》翻译、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修缮过程中将旧居恢复原貌,保护周边植被环境,利用原有工艺,还原陈望道卧室、书房、会客室等历史状况,并作为《共产党宣言》展厅。
武康建筑保护修复工程
建于1924年的武康大楼是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之一,现位于淮海中路1828号、1850号,建筑面积13148平方米。李强书记在2018年2月“上海市加强精细化城市管理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到武康大楼:“这座知名历史建筑,很难找到一处不被电线杆、架空线、空调室外机遮挡的立面”。因此,在推进精细化城市管理、整治架空线埋地问题的背景下,武康大楼优秀历史建筑整治工程于2019年初正式启动。整个工程从室内外公共部位修缮、立面整改、墙面及管线抢修,到架空线埋地、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优化改造、室外绿化工程,仅用了4个月时间。 是全市首个将历史建筑修缮、旧房改造、高空坠物防治“三位一体”相结合的试点项目。外立面设计施工以线型布置为主,对屋顶、混凝土窗台、素面墙、水刷石墙、阳台铁栏杆、外立面污水管等进行了修复;室内工程主要对地面、墙面、吊顶、楼梯、木门窗等进行了修复安装;此外钢结构棚架,还突出空调室外机、雨棚、晾衣架等环保问题。武康大楼保护修缮工程以不破坏建筑风貌、保证居民居住条件为原则,尽可能地再现了武康大楼历史建筑的原貌,优化了街区整体环境风貌,在文化保护与城市面貌两方面均有所建树。
推荐理由:武康大楼改造工程是在推进精细化城市管理、整治架空线入地现象的大背景下开展的,特别是对武康大楼的立面进行了认真评估,本着不失去建筑风貌、保证居民居住条件的原则,系统解决架空线、空调机组、雨棚、晾衣架、墙面等各项设施,恢复武康大楼这一优秀历史建筑的原貌,既是一项保护工程,更是民生工程。
上海总商会旧址保护修复工程
原上海总商会始建于1916年,现位于静安区北苏州路470号,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是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和商会历史的重要见证。商会大楼修缮工程属于2010年苏河湾地区保护开发范围,设计施工重点包括外立面红砖墙体和水刷石材两大特色工艺。室内工程突出大跨度弧形纸筋石灰吊顶修复、手工马赛克修复、三跑木楼梯原位校正修复、墙面纸筋石灰装饰构件切割保护等专业技术,从消防、节能、设备更新等多个方面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上海总商会保护性修缮工程于2018年全面完工,以规范化的方式完成了建筑的全面整治与功能调整,提升了建筑品质以满足新的规划使用需求和现代建筑指标,是行业活化利用的样板项目之一;另一方面,建筑本身的保护性修缮完成了上海总商会的百年复兴,呈现了遗产价值的多样性,从多层次促进了保护文化的效应。
推荐理由: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是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和商会历史的重要见证,具有突出的地域历史特色。商会历史建筑修复工程设计施工追求精益求精,体现在红砖和水刷石外墙、大跨度弧形纸筋石灰吊顶和手工马赛克、三连木楼梯原位校正等修缮工艺,以及提升建筑使用安全性和舒适度的技术探索上。该历史建筑在引入社会资金推动保护振兴、发挥文化遗产带动城市旧区振兴的实践中,也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
荣宗敬故居保护修缮工程
陕西北路186号始建于1918年,是上海为数不多的顶级豪宅之一,也是上海保存最完好的大型花园洋房之一,总建筑面积2260平方米。在意大利建设方和中国设计施工团队的配合与努力下,历时6年的陕西北路186号改造工程于2017年竣工验收。设计方案主要在拆除原有内外结构的同时对房屋结构进行加固修缮,同时更新配套设备,并增加室外环境改善工作。项目主立面重点修复了八角形建筑和塔楼金属屋面两个特色屋顶;同时在保证室内空间和装修不改变的前提下,加装空调、消防等设施设备,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房屋内部陈设丰富,工艺精湛。 除了彩色地砖、马赛克、大理石等铺装装饰,墙面细节上也有各种巧妙的设计,如拼花贴面、釉面砖、天花彩绘玻璃等。因此,设计施工团队通过原材料、造型、工艺修复等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地还原了这些传统工艺的原貌。此外,荣宅院内还保留了大片草坪和一些古树,项目组对其造型进行了加固优化,更新优化了排水系统,改善了环境。整个项目从外到内,深度挖掘了建筑的传统工艺、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赢得了业界的认可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推荐理由: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崛起的重要历史见证。该住宅的修复是同类保护项目中耗时最长的,设计施工团队在历史研究、现场调研和修缮实施等方面都精益求精,尤其是对住宅内木质地板和墙板、彩色地砖或马赛克、彩色玻璃马赛克天花板和门窗等历史元素的修复更是一丝不苟,让历史材料和奢华风范得以完美再现。该项目的中外合作模式,以适应性再利用设计对历史遗迹的提升,为行业和社会带来了非凡的示范效应。
商会馆保护修复工程
位于会馆街38号的招商会馆始建于1715年,建筑面积813平方米。因2014年董家渡整修开发,会馆原址仅保留了正殿、戏台及内院,因此团队对建筑史料及相关历史文物做了大量前期调研,施工设计尽可能以复原为主,从历史风貌出发,以上次重建后的建筑风貌为标准,在保留修复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展示功能。项目恢复了正殿东西立面的落地窗及半窗,并按传统工艺重新铺设青砖地面;戏台的屋脊式设计也依据原有造型,在传统屋架上增加复合防水膜; 同时,山门八字壁也得到修复,并根据原有痕迹和档案照片重新塑造了“商厦会馆”四个大字。此外,会馆建筑的漆器、彩绘、鎏金等传统工艺也得到了保留和修复,这是文物建筑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的体现。至于建筑本身的修缮,考虑到建筑已历经305年的风雨,团队还花费巨资采用钢结构脚手架对整座建筑进行全面加固保护。这也是上海古建筑修复史上罕见的示范案例。
推荐理由:始建于1715年、重建于1891年的商会馆,在文物管理部门和多方努力下,在原址上进行了修复保护,并因周边正在开发,采用大跨度结构围护,在大量历史考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复。
上海图书馆旧址保护修复工程
图书馆改扩建工程一期自2014年开工建设以来,设计施工团队一直致力于保护文物古迹的关键风貌,挖掘建筑的历史内涵,工程内容涵盖环境整治、立面修缮、室内装饰、结构加固、设备更新、扩建利用等综合性工程。图书馆钟楼屋顶的琉璃瓦、椽子、斗拱,以及立面的须弥座、门环、花岗岩台阶等传统工艺保留部位均为建筑保护的重点。室内装饰方面,施工方案采用传统工艺修复精美细腻的天花板和篆画、宣子画,以及水磨石、红筒砖、踏步马赛克、孔雀门等传统装饰工艺。 同时,基于保护的原则,工程团队还对建筑功能进行了一系列优化更新,包括完善空调、消防、防雷三大系统,增设无障碍设施,兼顾现代安全标准和舒适性能,满足当前图书馆的现实需求。该项目在充分挖掘建筑历史内涵的同时,兼顾图书馆的功能建设和对城市文化历史建设的呼应,使老图书馆建筑与长海路上的其他历史建筑共同打造生机勃勃的百年市级文化特色区和上海江湾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区。
推荐理由:杨浦区图书馆前身是老上海图书馆,作为“大上海计划”重要建筑之一,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复兴建筑的代表作,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与现代结构体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此次改造,再现了传统的琉璃瓦和彩绘艺术,恢复了孔雀纹铁门和水磨石地面,修复了特色鲜明的外墙和仿古构件,落实了设计师的原创构图,并根据现代图书馆的要求更新了各项设备系统,使这座历经80余年沧桑的文物建筑依然雄伟壮观,价值也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大剧院保护修复项目
位于上海市江宁路66号的美琪大剧院,为一栋建于1941年的两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剧场建筑,总建筑面积9434平方米。由于属于抢救性保护,且剧院二层看台属于大跨度混凝土桁架体系,建筑施工难度较大。本次修复目的是在建筑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整体修缮、室内装修、结构加固、设备更新等一系列工作,以满足现代剧院的使用需求。设计施工方案强调对外部雨棚、采光的修复;室内主要以平面功能整体优化为主,保留并恢复特色水磨石铺装及观众看台的装饰设计;同时对消防系统、水暖电设备等基础功能进行更新完善。 此外,由于剧场建筑的特殊使用功能,团队还特意设置了静压箱,以改善原有空调设备对音响效果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设计施工团队在专业技术上首开先河:为保证大跨度混凝土桁架体系建筑的结构安全,在支撑梁外侧增设体外预应力体系,在原有混凝土梁外侧设置四根拉杆,对南北两侧施加预应力,成功保证了二层看台的承重能力。这是既有文物保护建筑改建中极少数体外预应力的应用之一。
推荐理由:美琪大剧院是一座现代化、市内著名的剧院式建筑,此次改造依据旧图纸、旧照片,恢复了建筑的立面、现代化的室内空间布局、马赛克大堂地板,解决了剧院结构安全和设备老化等问题,最大限度的体现了文物建筑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
绿香园项目一期万竹街41号楼保护整治工程
鲁香园位于万竹街41、49号,始建于明末,总建筑面积2810平方米。建筑原型最初为上海顾家花园,现为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曾于2007年、2012年两次遭遇意外损毁,鲁香园修复工程旨在恢复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完善使用需求的相应功能。由于鲁香园自建造以来多次遭受严重损毁,历史信息和档案资料严重缺失,给方案前期设计带来很大困难。团队采用最先进的扫描测绘技术,对建筑历史风貌进行大范围恢复,包括室内特色建筑、立面和屋顶设计等。工程团队对建筑进行了全面加固,尤其针对砖雕门头、半砖露墙等特色进行了加固。 建筑结构考虑现行抗震防火规范,采用新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重建外屋面防水系统,室内基本重新设计,以满足现代实用性和舒适性。同时保留小青瓦屋顶、外露墙面及木构件的设计,恢复内院天井原貌,最大限度利用保留的构件及原有砌筑材料,保留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
推荐理由:在旧城中保留历史风貌,不改变居住用地性质,注入时代功能价值,从城市肌理、建筑风貌、内部空间改造技术等方面成功展现旧城街区文化脉络的传承,是将传统历史风貌与时代功能需求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
原大新公司改造工程
原大新公司旧楼改造改造项目是古建筑活化利用在建筑功能转型升级方面的典范。原大新公司位于南京东路830号,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建筑面积29951平方米,呈现现代风格,立面简洁,以竖向线条构图为主,底层为黑色花岗岩饰面,上部为黄色琉璃瓦,顶层饰有中式简体栏杆和挂帘。大新公司作为上海近代百货业的代表之一,历经时代变迁,如今传统的零售百货业态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改造项目旨在对建筑功能进行整体升级优化。 设计施工内容除立面保护性修缮、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等专业工作外,还对商场内部业态分布及相应的功能升级再利用进行了专门设计调整。此外,团队采用大悬挑钢结构天窗屋面施工技术,在三栋建筑之间增设钢结构天窗屋面连廊,并针对其狭小区域、密集人流部署安全防护措施。整个改造项目围绕文物保护修缮、建筑室内外功能改善利用、硬件设备优化更新三大主题开展保护与开发的技术研究,充分维护商业中心外观,提升室内装修、结构、机电性能品质,同时提升文物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环保性。
推荐理由:结合文物保护修复,创新尝试新旧建筑之间的空间联系,拆除原有影响风格和立面的幕墙结构,以新增灯光连廊打造公共开放的半室外空间,凝缩商业活力,拓展商业功能,使六合路成为商业活动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升了趣味性和丰富性,同时雕塑般的连廊体系也为未来的活动预留了可能性。
汾阳路150号1号楼保护修复工程
汾阳路150号位于徐汇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面积1173平方米。作为匈牙利著名建筑大师吴大千的重要作品之一,原为1919年作为国际储蓄会理事长潘腾的官邸建造,抗战结束后,成为白崇禧及其儿子白先勇的居所。几十年来,建筑使用功能几经变更,对建筑的主体风格、结构、装潢等影响较大。本次改造项目主要对设施进行更新、功能优化,改造后拟主要承担沪剧文化的传播、展示、交流功能。项目整体恢复原有建造逻辑,增加陶板、陶棒幕墙,突出立面整体风格恢复; 恢复室内空间秩序,重点修复吊顶装饰、室内壁炉及水磨石弧形楼梯等精致细节。此外,项目规划还考虑场地环境改善、场地内文物与建筑关系梳理。汾阳路150号1号楼改造工程设计与施工巧妙地减少了干预和可逆性,在改造过程中,以真实性原则为文物建筑注入新的功能与活力,在恢复历史风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提升建筑的功能性与安全体系。
推荐理由:汾阳路150号1号楼为徐家汇文物保护单位,虽然保护等级不高,但整修工程投入认真,施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环境改善完成得很好。修缮外观、改善室内效果、加固结构、更新设备,使建筑恢复了原有的品质和固有风貌。在文物与环境的整体改善与振兴上尤为显著。因此郑重推荐。
宝庆3号路保护修复工程
宝庆路3号花园住宅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宝庆路3号,属于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区。该建筑原为近代上海“颜料大王”周宗良及其家人的故居。这栋美式建筑始建于1925年,建筑面积1208平方米,保留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流行的花园住宅的诸多特征形式。改造工程于2017年启动,主要涵盖环境改善、建筑修缮、结构加固、设备更新四个基本方面。设计施工团队重点对花园住宅的卵石外墙、砖砌马赛克外墙、水刷石外墙、钢门窗、木门窗、铅条彩色玻璃窗等特征部位进行清理修缮,以原貌修复为主,以原貌修复为辅; 室内强调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激活房间功能,保留了彩色瓷砖地板、壁炉、木质楼梯、天花板等装饰工艺。此外,工程规划巧妙地在建筑内增加了消防、空调、电力等管线和终端设备。宝庆路3号保护修复工程提升了建筑的性能,增加了必要的辅助空间,并结合了现代展览的需求钢结构棚架,将原有的花园式住宅建筑重新利用为交响音乐博物馆,为市民提供了新的参观、观演场所,更好地发挥历史建筑的社会价值,为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的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又一探讨案例。
推荐理由:作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宝庆路3号有着许多传奇故事,具有非凡的历史艺术价值。这组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花园洋房在空置近十年后,终于重现昔日的辉煌。受损的鹅卵石、瓷砖、马赛克、水刷石外墙、彩色马赛克玻璃窗、室内花砖地板、壁炉、楼梯、天花板等均采用传统工艺修复;消防、空调、水电等管线及终端均按现代功能升级改造。昔日的私人住宅如今成为交响乐音乐博物馆,成为文物保护利用的又一新案例。
上海历史博物馆建设项目
上海历史博物馆位于Nanjing West Road的325号上海艺术博物馆的前地点,于2018年3月完成并接受了23,047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该建筑物的原型是1933年建造的五年级俱乐部。 “上海历史博物馆”项目的设计和建造需要两年的时间。在户外景观设计中,建筑物的完整性,文化展示和整合也被认为是为了改善室外环境的质量。 作为第一个全面反映上海城市发展历史的博物馆,该建筑物的中心地理位置标志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的重要影响。 。
推荐的原因:上海历史博物馆是上海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场所和城市地标。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上海的两者相互补充。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
Xujiahui天主教教堂翻新项目
Xuhui地区天主教教堂位于中国上海Xuhui区Puxi Road 158号。一批国家关键的文化保护清单在2013年。由于多年的失修,建筑物被严重损坏,地铁线11摧毁了建筑物的结构,因此设计和构造主要针对建筑物的修理,并加强了粘土式的块状墙壁。还修理了内部,主要修复了重要的部分,例如天花板绘画,花卉地板,木地板和木制楼梯。 压力灌溉用于修复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增强中的结构裂缝。
推荐原因:Xujiahui天主教是一个国家关键的文化遗物保护单位,具有杰出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完全尊重建筑物的原始价值,实施计划是严格的和审慎的,技术手段是适当的,并且材料是适当的,可以维持其依据的原始魅力,并促进了妇女的特征。 ,因此庄严地推荐。
Sheshan天主教会保护与恢复项目
Sheshan天主教教堂位于Sheshan National Park的Xishe山上,由法国传教士在1871年建造,并于1935年完成。该团队已系统地实施了先前的历史数据调查和有针对性的计划设计,重点是建筑物的历史本质。铺设了平方地板瓷砖和镶嵌地板瓷砖; 在施工过程中,整个项目对档案记录进行了标准化的记录,例如文本和照片,采用了科学而严格的工作态度,仔细,精心仔细地对待了每项技术工作,仍然符合原始建筑风格,并保持了建筑物和附近建筑物之间的整体协调,并出现了完美的建筑物之间的整体协调,并展示了整体的历史文化和整体建筑文化的标准化和协调。
推荐的理由:Sheshan天主教教堂是一个城市级别的文化遗物建筑,这段时间完成了“不更改文化遗物的原始状态”的原则,以维修精美的瓷砖屋顶和红砖墙,并用传统的方法遵循了最小的室内特征的习惯。 Eshan及其周围的建筑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城市中很少见。
Huangpu区179号邻里保护项目的第一阶段
No. 179 Nanjing East Road是一个特殊的邻里保护项目。内部结构的计划,以及恢复购物中心的中央大厅和走廊的特征性历史模式,以删除顶部添加的第二层,并恢复第一层的原始结构主楼和马赛克组件的装饰。 设计将镶嵌的装饰元素集成到主要的内部装饰中,以突出建筑物的传统特征工艺,该项目计划加强和保护建筑物的热门热度变化,并在内部交叉上添加玻璃上的天花板,以增强该项目的范围。前南京东路的历史背景六个社区,南京东路的城市文化质量 - 外滩历史和文化区,以及重建了中心城市的历史精神。
推荐的原因:该项目包括对历史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的保护和修复,建造新建筑物以及邻里的整体环境和风格的改善。
自从今年3月,上海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示范项目的首次选择和促销活动已收到29份申请,涵盖了城市和郊区的地区,包括国家保护,包括市政保护,地区保护,地区保护,地区文化遗产,一项详尽的项目,最终是一项详尽的项目。
⬆促销视频,长8分钟(请在WiFi下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