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建工集团第三科技园地下综合管廊预制件生产车间(记者李蓓摄)
2013年6月,元大房屋住宅工业化技术引入湘潭。建房就像搭积木,10个人一天就能建好一栋两层楼,这得益于密集的预制装配式生产工艺。今年7月,这项高标准的预制生产技术首次推广到湘潭地下综合管廊领域,将耗时费力的传统现浇方式,改为像“拼箱子”一样建管廊,10个人一天就能建100米。
更难能可贵的是,此次,湘潭首次实现了大型建筑预制技术的“湘潭制造”。“目前,这个工厂化的管廊预制基地在全省尚属首例。”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9月5日,记者走进生产车间和安装现场,详细了解这一国产化施工新技术。
现场:全套自动化数控系统控制生产过程
预制管廊生产车间(记者罗涛摄)
当天,在湖南建工集团三公司建筑工业化科技园一期厂房内,20余名工人正分批同时对8副蓝色管廊钢结构模具进行作业。
预制管廊生产车间(记者罗涛摄)
“目前,我们已采购日本进口模具10套,自主研发生产模具50余套并投入使用,可满足不同类型管廊的预制需求。”负责该预制项目的湖南华仁钢结构混凝土构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仁钢构”)董事长莫端权介绍,目前公司主要生产2.4米*2.6米*1.5米、壁厚25厘米和2.8米*3.0米*2.0米、壁厚30厘米两种规格的管廊。整个预制包括模具清理、钢筋笼吊装、混凝土制作、浇注摊铺、蒸养脱模六大环节,每道生产工序均采用自动化数控技术,高效精准。
预制管廊部件模具(记者李蓓摄)
简单来说,熟练工人用高压风枪冲洗模具后,会在模具内部均匀涂抹脱模剂起到润滑剂的作用,用龙门吊将做好的钢筋笼放入模具内。然后根据计算机精确计算的配重自动制作混凝土。搅拌完成后,飞斗将混凝土自动输送到混凝土浇筑机,通过高频捣固完成浇筑。最后盖上养护罩,经过6个小时的高温蒸汽养护后,拆除模具,转运到成品堆放区。就这样,一段管廊仅用了12个小时就完成了。
工人正在拆除预制管廊的模具(记者罗涛摄)
目前,我市正在改扩建的新马路、板市11号路成为“先行先试”工程。9月5日湖南华韧钢结构混凝土构件有限公司,在新马路地下综合管廊安装现场,平板车将预制管廊运到现场后,技术人员利用大型吊车,将43个“方箱”逐个放入事先挖好的深基坑,逐一张紧,接缝处粘贴防水胶带。
工人正在拆除预制管廊的模具(记者罗涛摄)
“细节决定成败,防水是预制管廊的关键。”华仁钢构副总经理刘良透露,在最后的生产环节,技术检验人员还会对成品管廊进行72小时的“水密试验”,只有“水密”了,才能投入使用。
飞料斗将混凝土倒入混凝土浇注机(记者李蓓摄)
本质:一场高效率、高价值的技术革命
地下综合管廊又称公共管沟,是在城市道路地下空间建设密集的隧道,将市政、电力、通信、燃气、给水、再生水、排水、热力等各类管线在支架上敷设,又称“地下生命线”。
蒸汽维护(记者李蓓摄)
“此前,我们城市各类管线均直接埋设在地下,经常出现因维修或养护而重复开挖道路的情况。”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地下综合管线的出现,彻底解决了城市“道路拉链”问题,而这条预制管廊的投运,是我市地下综合管廊的一次升级技术革命,填补了行业空白。
科技园内已完工的预制管廊部件(记者李蓓摄)
“特别是在防水方面,我们市近年来普遍采用的现浇技术与预制是没法比的。”该负责人介绍,现浇一次成型,不易振捣,不密实、不透水。预制采用国际先进的PC钢绞线紧固连接,防水条遇水膨胀,能有效处理渗水、土地冻融等问题。
预制管廊部件正在吊装(记者李蓓摄)
在同等混凝土工程量的前提下,预制装配式施工方式比现浇施工方式省去了9道工序,但标准化程度更高、更精细,产品强度、硬度、抗压、防水指标可第一时间在现场检测,如发现不合格可直接整改;另外,室内6小时蒸汽养护直接取代传统的室外72小时自然养护,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
管廊内部(记者李蓓摄)
同时,由于预制工序在工厂车间完成湖南华韧钢结构混凝土构件有限公司,下雨天仍可生产,不耽误工期,作业面小,浪费少,外观整洁,有效提高了文明施工水平。未来管廊地面出入口、通风井等也将结合养护管理和城市美化需要,打造独具特色的景观小品,颇具精美。“传统现浇刚好相反,不具备这些优势。”该负责人说。
工人正在进行张拉作业(记者李蓓摄)
据了解,这座投资1.8亿元的科技园年产能可达120公里,自7月8日投产以来,已接到近百公里管廊订单。华仁钢构董事长莫端权透露,除了在建的新马路、坂十一路外,月塘经济开发区的坂十七路、何十一路、何十七路也将很快启动预制地下综合管廊生产安装环节,芙蓉大道、小塘路提质改造项目也将包括在内。
预制管廊样品向我们展示了管廊内可以安装多条管道(记者罗涛摄)
前景:“湘潭制造”横纵延伸
新马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现场(记者李蓓摄)
根据《湘潭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5-2020年)》,到2020年,我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以新城区为重点,规划干支管廊77.4公里、电缆管廊84.1公里,时间紧、任务重。
目前我市已成为全省三大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如何走出一条具有“湘潭特色”的地下综合管廊发展道路,必须从“湘潭制造”入手。
新马路近百米装配式管廊已安装完毕(记者罗涛摄)
“我市地下综合管廊制造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借试点城市发展之机,我市将鼓励和培育一批‘湘潭制造’甚至‘湘潭创造’管廊科技企业,抢占先机,整合资源,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链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介绍,我市将以实施“精品湘潭行动”为契机,不断将“湘潭制造”模式推广到其他建设项目领域。
据了解,未来,湖南三局建筑工业化科技园将加强BIM技术的应用,形成公司地下综合管廊BIM整体解决方案,实现规划设计、预制加工、工程施工、运营管理为一体的综合管廊建设技术。同时,根据预制管廊市场的变化,开发二期工厂,扩大车间,增加产能。最后,公司还将开发地下综合管廊研发平台,推动预制管廊的长远发展。“目前我们的主要市场在湘潭,未来当其他省市有需求时,我们会在其他地方设立移动制造分公司,实现就近预制,现场安装。”莫端权说。
新马路近百米装配式管廊已安装完毕(记者罗涛摄)
市住建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两年,我市将配合精致湘潭建设,发展环保型建筑垃圾处理厂、智能化立体停车场生产加工厂等一批新型产业,实现“湘潭制造”理念的“横向”拓展,届时,市民的生活将会发生非常直接、积极的变化。
板市十一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现场(记者李蓓摄)
(湘潭日报谢宇)
湘潭热门微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