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崇义何幼军
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日光温室蔬菜面积不断扩大,设施蔬菜已成为农业增效的主导产业。但存在日光温室面积小、土壤利用率低、建造技术不规范、生产性能差、抗自然灾害能力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设施蔬菜的发展。为扩大日光温室面积,提高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满足设施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总结并提出了10 m跨度日光温室建设方案,为陇东地区日光温室建设提供了技术规范。
1 温室结构与性能
1.1地块选择 选择地势开阔,东、西、南三面通畅;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沙壤土。避开水、土、气污染区域,确保符合绿色蔬菜产地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
1.2 朝向应为南北向,东西向,以南或西南5°~10°为宜。如无法调整土地,可紧靠南方建造,以保证温室在日出时能打开接受阳光。
1.3间距温室间距为温室垄高的2倍,冬至当天下午4时,前排温室不遮挡后排温室,一般间距10m,东西长60~80m。
1.4结构日光温室主要由墙体、后顶、前顶、缓冲室等组成(图1)。
图1 温室结构示意图
图2 温室中心轴剖面图
1)墙体。墙体分后墙及两侧山墙,墙宽1m,内墙砖37块,外墙砖24块,空心51cm。山墙靠近缓冲间一侧设50cm宽的踏脚。
2)后屋面。后屋面是后墙与屋脊之间的坡面,又称后坡,由彩钢板与混凝土保护层组成。屋面设置60cm宽竹胶合板混凝土顶板,用以放置被套。
3)前屋面。前屋面由钢拱架、透明覆盖物、保温被三部分组成。钢拱架由30mm×70mm椭圆形温室管道及构件连接,支撑屋面及后坡;透明覆盖物采用PO聚氯乙烯三防膜,主要用于采光和保温;不透明覆盖物采用5层加厚被,用于夜间保温。
4)缓冲室。建于温室山墙一侧,缓冲室内外温度,储存农用材料和农具。
1.5 温室性能
1)屋面角度及采光性能。前屋面角度60°,腰角30°彩钢钢结构屋面梁间距,顶角22°,后屋面仰角55°,水平投影1.2-1.4m。可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提高光能利用率。透光率一般在80%以上,背坡、墙面无盲区,采光性能好。
2)墙体、后屋面及保温性能。墙体为100cm厚,空心砖墙,后屋面采用彩钢板混凝土保护层,在封闭条件下可最大限度减少温室的散热,具有良好的保温蓄热能力。最冷季节晴天时室内外温差不小于25℃,连续阴天日数不超过5天时室内外温差不小于15℃。
3)跨度。一般以10m为宜,跨度过大,抗风雪能力降低。雪荷载≥0.2kN/m2,风荷载≥0.25kN/m2,屋面集中活荷载≥0.8kN/m2,作物荷载≥0.15kN/m2;跨度过小,种植面积和空间减少,不利于蓄热和机械化作业。温室结构强度能承受较大的风雪荷载,稳定耐用,避免框架材料大面积遮光,符合GB/T 18622-2002的要求。
4)高度与性能。垄高4.8m,高跨比为1:2~2.5,前底角60cm处高度在1.2m以上。温室结构具有通风、除湿、降温等环境控制功能,便于环境控制,利于作物生长。
5)长度及适用性。长度一般为60~80 m,不小于40 m,最长不大于80 m,种植面积1亩。作业空间大,适合果树、蔬菜的立体栽培和无土栽培,利于机械化作业。
温室长度、宽度、脊高、前后坡度、屋顶坡度等结构合理;采光、保温、建筑材料质量符合国家标准;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注重效益、降低成本的原则。
2 施工工艺
2.1 布局与定位
1)场地平整。确定地块,平整日光温室所需土地,清除所有附着物及障碍物,平整土地,保证单栋温室地面平整,控制温室前后排高差在50cm以内。然后根据日光温室的方位打桩放线,确定日光温室的位置。
2)温室布局。根据地块大小确定日光温室群的排列布局,合理布置田间道路、排水渠,进而确定日光温室的方位、跨度、长度、山墙位置、缓冲室面积等。
2.2 墙体施工
1)地基处理。地基开挖深度60 cm、宽度140 cm,将原土(底层40 cm)和3.7灰土(顶层30 cm)反复碾压夯实,浇筑110 cm×15 cm的C15混凝土垫层,在温室后墙内侧浇筑60 cm×30 cm×10 cm的走道。
2)墙体施工。墙体为空心砖墙,内墙为37#砖墙,外墙为24#砖墙,空心部分51cm,厚100cm。采用70#红砖砂浆满铺满挤法砌筑。内外墙之间每隔3m砌一道24#连接墙,底部设3~4根6mm拉杆,2.2m高处预埋6mm拉杆环,固定挂线连接内外墙。内外墙顶部逐渐扩大向内收拢,以方便顶部浇筑混凝土,内墙用水泥砂浆找平,外墙用水泥砂浆灌浆。
山墙与后墙垂直搭接,高度、半径与拱架高度、半径一致。山墙缓冲间靠近后墙的一端预留高1.8m、宽60cm的开口,外侧砌高25cm、长30cm、宽50cm的踏步13个(高度与后墙平齐)。山墙与后墙连接处两侧预埋12mm PE管,前角处预埋3m、6m、1m,高度与后墙环平齐,方便挂线固定。山墙顶部中央安装“T”字型横拉杆预埋件,安装压膜槽,抹水泥砂浆。
2.3 拱门制作与安装
1)钢拱架制作。拱架采用30 mm×70 mm椭圆温室管或双弦梁拱圆拱架。椭圆温室管由温室管加工企业加工,双弦梁拱架采用弯管机制拱焊接而成。上弦采用外径32 mm、壁厚2.8 mm的DN25镀锌温室管,下弦为外径26.9 mm、壁厚2.2 mm的DN20镀锌温室管,上下弦间距为15~20 cm,用连接件连接或用DN20镀锌钢管焊接而成,连接件间距为1~1.2 m。拱形及弧度如图3所示。
图3 钢骨架表面控制图
钢拱架需要防腐处理,首先用钢刷将焊接好的钢拱架表面清理干净,不得有锈斑,然后涂刷两遍防锈漆,待第一遍干燥后再涂刷第二遍,运输、安装过程中尽量避免磕碰、污染,确保漆面不受损坏。
2)拱门安装。拱门上部固定在砖墙顶部混凝土顶板上,下部固定在前屋面底角混凝土梁上,间距1~1.2 m。安装5根水平拉杆。安装前在前屋面底角开40 cm×30 cm深混凝土槽,找平压实,在两山墙内侧1~1.2 m处安装第一道拱门。拱门安装在后墙内侧15~20 cm处,插入前角混凝土梁10 cm,两端用钢管固定,用钢管斜撑支撑,在温室中间安装2道拱门,调整水平。 分别在温室后坡、顶部、腰部、前角部挂上铁丝,然后从一侧依次安装,用横拉杆弹簧卡或连接件连接,将横拉杆调平、调直,在温室前底角、前腰、后腰处1m处均匀布置。将横拉杆与山墙预埋件连接。钢拱架安装完毕后再调平,使屋面水平拱度保持一致,然后浇筑混凝土顶板、混凝土梁。
3)混凝土浇筑。拱架安装调平后,浇筑顶板、底圈梁混凝土,固定钢拱架。后墙顶用C20混凝土浇筑两边高20cm、中间高15cm的槽形顶板,宽110cm,向后凸出10cm,便于后墙防水。预埋DN50PVC落水管;前屋面底角浇筑40cm×30cm的C20混凝土梁,与墙体混凝土垫层高度相同,顶板中间及底圈梁拱架外侧预埋锚栓(6mm钢筋),固定压膜线及保温被。压膜槽安装在靠近钢拱架的底圈梁处。
2.4后屋面处理后屋面由钢拱架、彩钢板、混凝土保护层组成。在钢拱架靠近顶板处及后坡中部处焊接两块30 mm×3 mm热镀锌扁铁。在屋脊顶部及距前屋面60 cm处焊接两块L50 mm×50 mm×3 mm热镀锌角铁固定彩钢板,支撑后坡。顶部安装60 cm竹胶板,后坡安装10 cm开槽夹层彩钢板(用120 mm钻尾螺丝固定)。彩钢板开槽应严密,内角应用混凝土填塞,防止风吹。然后浇筑5 cm C20混凝土,并铺放钢筋网,用混凝土砂浆抹平,做防水处理。
2.5 通风口设置及卡槽安装
1)通风口设置。在顶脊处设置上通风口,宽度为1~1.2m。在前屋面底角处设置下通风口,宽度为80cm。通风口上盖60目防虫网,采用缝隙式通风。也可安装自动薄膜卷,用夹子将下沿固定在卷上,摇动薄膜卷进行通风。上通风口用于日常通风降温除湿,下通风口主要用于夏秋季节炎热季节的通风降温。
2)安装开槽。用6mm钻尾螺钉在屋脊顶部拱架、通风口下沿、距屋面底角20~30cm、80cm处安装压膜槽。在前角底圈梁、山墙中间预埋件处安装压膜槽,并预埋在混凝土中,防风露。槽采用热镀锌实心膜槽,宽28~30mm,厚0.7mm,长4~6m。卡簧采用浸塑或涂塑卡簧,浸塑厚度0.3mm。
2.6棚膜采用0.12mm厚聚氯乙烯PO三防膜,采用三膜覆盖法。上膜(出风膜)宽1.2~1.5m,大膜宽10m,裙膜50cm。覆膜选择晴天无风的中午进行,面朝外,先盖裙膜,后盖大膜,后盖出风膜。将大膜铺在钢拱架上,两边长度相等,拉紧绷紧,依次固定在山墙上下通风槽内。下缘用卡箍固定在卷筒上,上层出风膜上缘固定在屋脊顶部的槽内,下缘用卡箍固定在卷筒上。覆膜时,上膜压住下膜重叠,上下重叠量为20cm。裙膜固定在上下及山墙槽内。 棚膜覆盖后,每隔3米压一条压膜线,防止薄膜被大风吹起。
2.7 水库修建水库建在温室缓冲房一侧,距前角1m,距山墙50cm处,长2m彩钢钢结构屋面梁间距,宽1.5m,深2m,蓄水量5~6m3。水库为半地下式,埋入地下1.2m,基础上夯筑20cmC20混凝土防渗层,地下砌12#砖墙,地上砌24#砖墙,回填夯土,抹水泥砂浆,防渗胶处理。
2.8 缓冲间修建缓冲间建在温室山墙外侧临道路一侧,长2.5m,宽3m,高4.5m,24#砖墙,10cm夹层彩钢屋面,钢门、钢窗。门朝南,安装在温室靠近山墙的一侧,防止冷风直吹进来。冬季在门上挂棉帘保温。
2.9防寒沟设在温室前角混凝土梁外侧20cm处,东西向深50cm、宽40cm,沟内填以农作物秸秆、炉渣或珍珠岩等保温材料,上盖温室薄膜,用土压实。北高南低,防止雨水流入沟内。也可挖深50cm、宽20cm的防寒沟,用20cm厚的EPS板填实。
2.10卷帘机安装自动卷帘系统由卷帘机、支撑杆、立杆、卷筒、电机、正反转开关、被子、卷轴等组成。卷帘机采用YS-5-50支撑杆小型五轴卷帘机,电机380V、2.2KW,支撑杆、立杆、卷筒采用DN50热镀锌钢管焊接而成,被子采用五层加厚被子(两层拉力毯、两层黑心棉、一层珍珠棉,再加防雨布),长13米,宽2米,符合DB65/T 3640-2014标准。 首先在温室顶棚均匀覆盖被子,按缝搭接深度10cm,按好钩环,用铁丝将后坡被子固定在锚固装置上,将前角绑在卷筒上,安装好卷帘机、支撑杆、立杆,调试至卷筒水平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