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从伟 王浩然
戴着安全帽,腰系安全带,他骑在离地10多米甚至更高的钢结构上,手持检测仪器在钢板焊缝上左右滑动……这是殷彦白,济宁质量计量检验研究院检验员。 日常工作。
拥有13年的行业经验,在上千个工程项目工地的小角落里,只要有钢板焊缝,总能看到殷彦白一丝不苟的“把脉问问题”,消除安全隐患,保护客户安全。每一步都保证项目的质量。
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把无损检测变成金牌工程
11月29日,当我走进尹彦白的办公室时,狭小的工作站上摆满了有关检验检测标准的专业书籍。 陌生的词汇和复杂的数字给记者听就像在读圣经。 “这是我们执行巡检任务的金科玉律,每一项、每一个数字都必须记住。” 尹彦柏介绍,仅建材检验就涉及160个产品、35个产品的365个参数、109个检验方法。
质量检验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还要有扎实的技术知识,才能检验得好、准、快。 从业13年,尹彦白从未停止过学习专业知识。
了解产品标准,弄清楚待检样品属于什么类型的产品; 学习抽样标准,按程序进行监督检查和检查; 学习方法标准并弄清楚如何对某些项目进行检查; 学习仪器设备制造原理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和维护仪器设备……殷彦白在读博士时从事精细有机化学品研究。 毕业后,他转行从事建筑材料检测工作。 跨度太大了,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如今,尹彦白的电脑里储存着1500多个检验检测标准文件。
随着钢结构、网架工程的大规模应用,对探伤质量检验的要求越来越多。 同时,焊缝质量等级评定报告也是钢结构、网架工程验收的必备资料。 尹彦白意识到这是检测的重点领域,我们及时报名参加了相关技术培训,并先后取得了UT三级、渗透二级、磁粉二级无损检测资质。 担任建材办主任后,尹彦白带领团队深入钻研这一领域,最终将钢结构网架无损检测列为济宁市质量计量检验检测院金牌项目。
精益求精
高质量完成600余项检验任务
在焊缝处涂上“工业膏”(耦合剂),将超声波探头贴在焊缝两侧并左右滑动,就像医生给病人做B超一样,反馈焊缝内部情况焊接到仪器上进行超声波检测。 气孔、夹渣、裂纹、未熔合……这些工业设备焊缝内部存在的缺陷,都是尹彦白每次试图诊断的“疾病”。
“如何通过仪器显示的信息快速判断焊缝内部是否存在缺陷、缺陷的性质以及隐藏缺陷的具体位置,是检验检验人员的‘门道’。” 尹彦白说,发现异常信号后,首先要确定是裂纹、气孔还是其他干扰因素造成的,然后用平面波形曲线在脑海中构建焊缝内部的三维结构,计算出焊缝内部的三维结构。尽可能准确地定位。 “零点几毫米的误差都可能影响后续工作。因此,从调试设备参数到观察波形再到计算,每个环节都要精细化。”
“焊接过程中,并不存在像我们在实验室试块上使用的人工缺陷那样的规则缺陷,而是复杂且不成形,容易误判。” 尹彦白表示,除了规则缺陷外,最重要的是识别出一些不规则缺陷。 “此类缺陷的查找和识别不能仅靠波形或经验来确认钢结构无损检测委托单,需要足够的时间深入现场,反复确认才能定性。”
钢梁、柱、网架等的现场检查大多在各种管道脚手架纵横交错的施工现场进行。 这就需要殷彦白戴上安全帽、系上安全带,爬上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高度。 进行探伤的场所。 尤其是夏天,钢构件的表面温度达到50、60度,坐在上面对于身体来说更是一种折磨。 高空作业时,还需要用钢丝绳将摇摇欲坠的施工篮拉到空中,像蜘蛛侠一样进行现场操作。 尽管现场检查工作如此辛苦,但尹彦白还是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了600多项现场检查任务。
苦心经营
改进测量尺提高工作效率
做你该做的事,热爱你所做的事,尹彦白也在“尽力”融入其中。
在检测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个工具——钢尺,用来测量钢板焊缝缺陷的相关数据。 很多工作场地都在高处,一不小心钢尺就会掉落,不仅影响工作进度,还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尹彦白一直在思考如何让钢尺既好用又安全。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终于申请并授权了超声波探伤用缺陷测量尺实用新型专利。
测量尺由带刻度的长度尺、定位尺和带垂直滑槽的滑块组成。 尹彦白介绍,上溜槽的横截面形状和尺寸与长度尺匹配,下溜槽的横截面形状和尺寸与定位匹配。 尺子适合。 磁力挡块固定在长度尺两端下方。 使用时它们可吸附在试件上钢结构无损检测委托单,防止尺子从高工作点掉落。 同时定位尺可在垂直两个方向自由移动,方便缺陷的判断。 无论位于被测部位,均可方便测量缺陷长度,使用方便,测量快捷。
新闻线索举报渠道:从应用市场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一点”。 全省600名记者等你在线报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