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钢构 黄冈脱贫攻坚:“兴产业”来一场振兴农村的产业革命

   日期:2024-04-2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265    
核心提示:旧钢构截至今年11月,9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王家河虽被划定为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并不比贫困村好多少。

清泉镇寨浦村花剑谷田园小区。 (周游 摄)

王岗镇七龙底村瓜楼基地迎来丰收。 (孙怀聪 摄)

习水关口镇蔡桥村扶贫车间。 (韩静 摄)

国家森林公园、4A级景区三角山旅游公路。 (王伟 摄)

贫困户在三花镇石牛山猕猴桃基地务工。 (方军 摄)

清泉镇白丝河千亩龙虾基地。 (周健 摄)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任何人都不能掉队。” 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和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习水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是我省贫困人口较多的贫困县。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46308户、13.2万人。 是黄冈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六年来,该县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直接体现。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确保贫困不消灭、无人羞耻。 就历史而言,群众不富则寝食难安,不小康则决不罢休。 截至今年11月旧钢构,97个贫困村已全部挂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促进产业发展”

来一场工业革命,振兴农村

猕猴桃成熟季节,三花镇石牛山村种植大户甘少华的微信账号不停闪烁,有来自上海、深圳等地的客户索要订单。 “单价是100元一斤,相当于10块钱一个。” 他的报价并没有吓跑顾客。 最大的订单一次是500公斤。

它只有普通猕猴桃一半大小,为何值这么多钱? “具有‘三高’——高糖、高有机酸、高营养价值!” 钱少华自信的背后,是不寻常的品种选择和销售方式。

石牛山村猕猴桃基地依山而建。 占地624英亩的梯田基地,整齐地种植着17300棵猕猴桃树。 该基地斥资数百万元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引进专利品种。 不使用化学肥料或农药。 产品专注于有机高端市场。 在线采用和销售是一种新颖的形式。 目前,网上客户已认养了6700多棵树。 每棵树每年花费1998元。 当年生产的水果都归收养客户所有。 基地帮助周边村89户贫困户脱贫,仅发放劳务工资140万元。

梯田改种猕猴桃,价值增加20倍。 看到变化,浠水县已有80多家市场主体参与猕猴桃生产基地建设。

“只有舌尖,才能在领域里有所进步。” 按照这一思路,浠水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期抓410,短期抓4特优”,长期发展特色产业10万亩猕猴桃,目标是发展油茶10万亩、葛根10万亩、名特水产品10万亩。 周期短、见效快的短期产业以瓜蒌瓜、食用菌、中药材、莲藕四个产业为主。 贫困户与独特的产业链相连,使他们能够脱贫增收。

在采河镇瓜蒌基地,600余亩的瓜蒌种植基地一览无遗。 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剥瓜。 “瓜蒌瓜每亩投资约4000元,当年收回成本,第二年产量可达6000元。贫困户如果种植两亩瓜蒌瓜,就能第二年就脱贫了。” 绿满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辛友正给贫困户艾希全算账。 他一次性流转300亩土地,种植瓜类、瓜蒌。 除了土地流转和基地工作两种模式外,他还推广畜牧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不到两年时间,该村及周边地区已有227户贫困户加入,种植基地扩大一倍。 城脚桥村以前的荒坡如今变成了绿色的海洋。

浠水县委书记黄强银表示,农业结构简单,经济效益不高,坡地多废弃,是制约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的主要瓶颈。 走优质绿色农业之路,让农产品从质量到数量满足要求。 有消费需求,才能增加土地产出,才能为产业扶贫找到出路,才能让贫困户增强“造血”能力。

“打造致富之路”

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区全面推进

从201省道黄溪冲村口出发,一条长12公里、宽10米的“超级村道”直通习水三角山风景区,途经4个村庄,覆盖上千村民。 景区周边,有村民搭建农家乐,出售当地特产,生意还不错。 他们说,景区交通改善后,游客数量与日俱增,村民们盼着在家门口致富。

修一条村路,创造美丽风景,发展产业,致富村庄。 浠水县县长傅宇表示,近两年来,该县把“四好乡村路”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工程,并下发了系列配套政策文件。 全县高层统一规划的出发点是明确“四好乡村路”的统一规划、申报、审查、设计、施工、验收、管理维护、运营。 累计投资6.8亿元,实施“四好乡村路”920公里、危桥整治31座。 安保工程1050公里,绿化工程550公里。

“脱贫攻坚的目的不是要达到一定的数字,而是要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县委领导班子有明确认识:浠水脱贫攻坚不仅着眼于97个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更要兼顾552个非贫困村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县。 三年来,全县整合资金52.5亿元,其中22.5亿元用于实施贫困村“五个一批”政策,30亿元用于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所有行政村,每年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是一所山区乡村小学,拥有现代化的塑胶运动场,设备齐全的音乐、美术、科学多功能室, -设备齐全的学生公寓,以及挤满学生的图书交换站。 “这些都是均衡发展带来的可喜变化。”鲁阳镇成范小学校长张伟说。

习水历史上是科举大县。 由于种种原因,其教学水平一度在黄冈10个县市中排名垫底。 2016年,县委、县政府启动“教育振兴计划”,投入数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每年招聘教师300多人,比前10年多。 2018年,浠水教学水平跃居黄冈市第四位。 “三年来,改造农村学校108所,覆盖所有重点贫困村,资助学生5万人,补助资金7662万元。” 该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提供平等教育是贫困户脱贫的长久保障。 。

“这条小路从村里的大路通向每家每户,下雨天儿子的车上坡,再也不用叫邻居帮忙推了。” 清泉镇王家河村五组村民颜书荣高兴地说。

王家河虽然属于非贫困村,但基础设施并不比贫困村好多少。 去年,浠水县从群众意愿最强烈、发展需求最大、受益面最广的地方入手,推进“微公益​​”,缩小非贫困村与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差距。 为全县552个非贫困村的5700名村民提供以奖代补的方式,每组平均1万元,实施便道、惠民等村小微公益项目路灯、小池塘改造、小水渠疏浚。

新建、改建、扩建、标准化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456个; 实现乡镇福利院全覆盖; 农村安全饮水率达到98%以上……各地区全面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一视同仁,共同努力,脱贫成果不仅惠及贫困户,也包括全县所有农村人口。

“连根拔起贫困的根源”

优先提高脱贫质量

“圣诞节前订单很多,我按捺不住。” 在西马镇高坪村扶贫车间,6条机械流水线一字排开。 正在包装礼品盒的贫困户主谢小欢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迅速行动起来。

58岁的谢小欢曾因病陷入贫困,务农收入微薄。 11月1日,扶贫车间开工,她成了一名“上班族”,每天工作8小时,计件工资,日工资70元左右。

高坪村是习水县八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脱贫后,西马镇全力巩固脱贫成果,引进武汉超尚美时尚包装有限公司进村协办扶贫讲习班。 在距小学500米的废弃斜坡上建了一座1500平方米的钢结构工厂,生产出口高端包装箱。

村财经委委员、车间负责人周丹介绍旧钢构,潮商美公司负责提供设备、原材料、技术、销售,高平村负责建厂和生产。 工厂建设耗资106万元,由县级扶贫资金投资,属于村集体资产。 目前,这里有就业村民46人,其中贫困户27户,其中90%是留守妇女。

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陈正红表示,过去扶贫产业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抗风险能力普遍不足。 大中型企业集中在园区,无法进入农村。 习水县将村小学旧址、闲置养鸡场改造成扶贫车间,吸引农产品加工、服装裁剪、家具制造、电子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车间“释放工作”,吸纳劳动力有困难或不愿外出的人。 优先安排外出农民就业。

截至目前,浠水县已建成村级扶贫车间26个,帮助450户贫困户人均月增收2000元。

位于清泉镇金宝山村的一个实验室,外观普通,面积只有600平方米,但年产值却超过1000万元。 秘密是什么?

“一粒野生种子被成功驯化后,会在培养基中不断分裂、长出新叶,最终克隆出数亿株幼苗。” 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实验室负责人陈小野说。 该基地从事苗木集体培育。 去年,清泉镇政府联系他,让他回家乡创办小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组培白芨、铁皮石斛、杜鹃、瓜蒌等苗木。 是目前黄冈最大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

“上游环节的实验室需要投资800万元,政府建议有实力的老板入股,弥补资金不足;下游环节的温室需要30亩土地,由政府来建设。村里然后转租给公司。” 他说。

贫困户跟着有能力的人走,有能力的人跟着项目走。 县委常委、分管扶贫工作的宣传部长杨家国表示,农村留守人口大多是老年人,生产模式偏小。 他们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要用更多的政策支持,吸引有能力、有能力的人才回流家乡。 ,做大做强产业项目,实现稳定脱贫。

“开辟新天地”

寻找乡村振兴金钥匙

站在习水县三花镇玉岗村的制高点,可以将村庄的景色尽收眼底。 美丽的村庄散落在绿树丛中。 温室蔬菜基地通过沟渠相连。 一排排的蓝莓像梯田一样覆盖在山上。 秋,标准的精养鱼池,碧波荡漾……

“30户贫困户77人全部脱贫,该村摘掉了重点贫困村的标签。” 玉岗村党支部书记于卫东指着各个产业基地说,“脱贫攻坚完全靠发展绿色产业。 全村建成总面积1710亩。 现代生态养殖基地,包括草莓、桑树采摘、蔬菜、柑橘种植等。”

在村里新建的民宿,于卫东说,“紧随市场脚步,我们也在‘种风景’,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 玉岗村与黄石市仅一河之隔,交通和区位优势明显,常年有水果蔬菜。 随着采摘旅游的火爆,村里邀请了乡村规划师来指导。 他们按照“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理念,充分利用村里的老房子、旧家具进行村庄改造,发动村里群众兴建民宿,开发休闲旅游产业从贫困村转变为省级示范美丽乡村。

乡村变成了风景区,农舍变成了民宿,“下乡看风景”成为时尚,也为急需振兴的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习水县以“产村融合”为引领,推进100个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建设,让农民增收渠道不再局限于单一农业生产。

每周六,习水县庐阳乡的星空民宿就挤满了客人。 店主张晓勇忙得像陀螺一样。 “这里是白莲河的最佳观赏点。 过去,山高路不通,没有电。 所以我花时间欣赏美丽的风景。” 贫困的日子里,变化从扶贫队进驻紫母山村开始。”

紫母山村位于黄冈最大水库白莲河以东的高山上。 这里一年四季风景如画。 它曾经是习水县最偏远、深度贫困的村庄之一。 村党支部书记范盛喜表示,黄冈市发改委扶贫工作组入驻后,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4公里柏油路建成通车,从村里到县城比以前缩短了20分钟。 变压器容量加大,民宿经营不再受电力限制。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干部要真抓实干、有所作为。” 习水调整33名驻村第一书记任职,重新选派1000多名县乡干部到村开展驻村帮扶。 支持脱贫攻坚工作,已组建649个驻村工作队“坚强阵容”,工作到底,实现脱贫攻坚全覆盖。

紫母山村建成了芪艾、油茶、金仙果、桑葚等农业项目基地; 休闲避暑胜地、观景台、观景亭等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中。 “小而精的特色产业,围绕生态旅游,引得来、留得住、带走了。”范胜熙说。

山地水资源优势成为生态旅游优势。 每到周末,就有游客来这里,给村庄增添了热闹。 “乡村旅游带来了更多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很多年轻人都回来了。” 村民谢杏林自豪地说。

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人们的脸上多了笑容和自信。 (杨家国、李五洲、马晓敏、方军、王一博)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