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港股交易结束后,吉利汽车(股票代码:0175.HK)意外发布消息,宣布其拟对极氪(股票代码:ZK.N)所持有的全部流通股份实施收购。
吉利公司目前掌握了极氪大约65.7%的股权,一旦交易顺利达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全面私有化合并,并从纽约证券交易所摘牌。
吉利与奇瑞在上海车展分道扬镳?
极氪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仅一年有余便面临退市,这背后实际上反映了吉利集团不断推进业务融合,致力于重归吉利品牌的核心。
在上海车展落幕之际,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淦家阅对外公布,吉利控股集团将对旗下电池业务进行整合,并正式组建一家新的电池产业集团,命名为吉曜通行。在此过程中,原有的金砖电池和神盾短刀电池品牌将被合并,统一更名为神盾金砖电池。
继《台州宣言》发布之后,吉利公司又实施了一次重大的整合行动。与此同时,公司的研发体系正经历着深度的整合过程,该过程的影响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了所有乘用车研发的相关业务。
与此同时,在上海车展的舞台上,奇瑞汽车让QQ车型重获新生,RELY威麟品牌重返市场,同时,还推出了名为捷途纵横的高端品牌,其业务范围持续扩大。
吉利与奇瑞,作为我国排名前茅的两大汽车企业,似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前行路径:吉利正致力于精简规模,而奇瑞则持续扩大其业务范围。
去年位居第二的奇瑞如今已被吉利赶超,后者增速更是遥遥领先;而奇瑞引以为傲的海外市场份额,也正迅速被比亚迪赶超。
这无疑反映出,在当前这个存量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集中精力、精准定位、提升效率,相较于无序扩张,显得更为高效。
奇瑞的增长虽有所放缓,但仍在持续上升,而原本位列第五的长城汽车则遭受了重创,其销量与市场份额均有所下滑,甚至曾经光鲜的利润也变得黯淡无光。
在去年的第一季度,长城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1%,然而在今年同期的第一季度,这一数字已经下降至3.3%,并且排名下滑至第八位;与此同时,吉利汽车(不包括沃尔沃品牌)的市场份额则从8.5%增长到了11.2%;奇瑞汽车的市场份额也有所提升,从9.1%增加到了9.6%。
今年一季度和去年一季度,TOP10车企的销量和份额相比。
吉利:从《台州宣言》开始收敛,效果显现
去年9月1日,吉利控股集团的管理团队齐聚吉利第一座工厂——台州临海基地,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交流。在此过程中,他们共同起草了《台州宣言》。该宣言明确提出,集团将采取“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战略举措,专注于汽车核心业务,拓展科技生态领域,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稳健中寻求进步,以期早日实现“让世界充满吉利”的企业愿景。
关键举措在于集中资源与战略,对旗下众多品牌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已有几何、LEVC、领克等品牌纳入整合体系。
几何和LEVC被纳入吉利银河体系,与此同时,领克品牌与极氪品牌合并,共同组建了极氪科技集团。
以此为节点,吉利汽车开始从战略扩张阶段转向战略收缩阶段,公司董事长李书福明确提出,吉利需要夯实基础、提升内部实力,“避免盲目扩张”以及“稳固阵地”。
整合成效迅速显现,以备受瞩目的极氪和领克品牌为例,它们的产品种类减少了20%,并且细分为四大产品系列、五大核心部门(包括座舱、智能驾驶、车辆架构、软件系统以及三电技术),这五大核心部门实际上实现了高度的平台化,其架构设计均为共享。
整合成效显著,迅速显现。在今年的4月份,吉利汽车销量达到了23.41万辆,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2.7%,在众多主流车企中增速位居首位。此外,还涌现出了银河E5、星舰7、领克900等多款备受瞩目的热销车型。
效益增长速度更加迅猛,吉利公司预测,在2025年第一季度会计政策调整之后,归属于公司股权持有者的利润将达到52亿至58亿元,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幅度预计在220%至270%之间。
奇瑞仍然控制不住扩张步伐
奇瑞汽车正处在迅猛发展的阶段,其品牌和车型种类日益繁多,在国内汽车集团中数量位居首位。仅在上海车展期间,奇瑞就展出了53款不同车型,其中大部分为全新车型;而在近期举办的“混动之夜”活动中,奇瑞宣布今年将向全球市场投放39款混合动力车型,这一数量之庞大令人咋舌。
实际上,奇瑞在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实现显著增长后,年销量已突破200万辆大关,公司亦计划将发展重心从追求速度转向提升质量。“今年我们的发展速度确实有些过快,过快的发展并不适宜,确实如此。”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在2024年年末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我们期望能够稳步前行,脚踏实地地推进。”
奇瑞的发展势头犹如脱缰的野马,难以遏制,然而,新增的车型和品牌并未带动销量的同步提升。在今年第一季度,奇瑞的销量增长比率仅为17.6%,这一数字明显低于规模更大的比亚迪和吉利;到了四月,奇瑞的销量增长比率更是进一步下滑至10.5%,总计售出了200,760辆。
实际上,在燃油车盛行的年代,奇瑞曾实施过多品牌战略,并采取了分网销售策略,进行了一次扩张;然而,随后又进行了相应的收缩调整;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奇瑞再次开启了新一轮的扩张征程,其规模和力度甚至超过了以往。
在中国这样一个车型与品牌都极为丰富的市场中,关键在于集中精力,精心培育几款具有明星效应的车型,这比拥有大量滞销车辆要有效得多。吉利曾经历过一段迅猛的扩张期,旗下品牌数量一度超过十个,但如今终于认识到问题所在,开始着手缩减规模。
长城汽车:受伤严重
众所周知,老大和老二之间的争斗频发,然而真正受到伤害的却是老三和老四们。在众多民营车企中,即便奇瑞不被归类为民营企业,但作为排名第三的长城汽车,在这场竞争激烈的角逐中,其受伤程度尤为严重。
今年第一季度,长城汽车的销售额出现了10.8%的下滑,成为各大主流车企中降幅最大的;然而,到了四月,该公司的汽车销售量达到了100,061辆,实现了5.55%的同比增长,但这一增速仍显著低于比亚迪、吉利以及奇瑞。
当然,长城拥有令人称道的“盈利”策略,2024年净利润接近127亿元,其毛利率优于吉利汽车(15.9%)和奇瑞汽车(2024年前三季度为14.8%),甚至超过了特斯拉的18.4%,仅略逊于比亚迪的21.02%和理想汽车的20.5%。
利润与销售业绩紧密相连。今年第一季度,长城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公司净利润达到了17.51亿元,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45.6%的下降。
实际上,鉴于我国市场激烈竞争,盈利空间有限,公司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特别是俄罗斯,它已成为我国品牌在海外最大的销售地。
长城抢占先机,在俄罗斯设立了价值5亿美元的图拉工厂,该厂年产量高达15万辆,成为长城在俄罗斯的重要盈利点之一。
2024年,长城汽车的海外销售业绩显著,销量攀升至45.4万辆,收入总额高达803亿元,较上年同期实现了51.1%的增幅,同时,出口业务的毛利率也达到了18.76%。
俄罗斯正通过奢侈品税、强制召回及提高进口费打压中资品牌。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汽车在俄联邦的销售额锐减32%,市场份额从原先的68%急剧下滑至49%,同时,共有213家经销商门店被迫关闭。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市场在我国海外市场的地位也从首位跌落至第三位。
哈弗品牌旗下的长城汽车在3月份的销量降幅高达40%,降至9800辆,尽管如此,这在中国所有汽车品牌中仍算得上是佼佼者。得益于1月份的较好销售表现,该品牌得以在季度结束时,以38300辆的销量、同比下降19%的成绩画上圆满句号。
俄罗斯市场的变动对长城汽车的海外销售业绩,尤其是利润水平,构成了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