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锈,这个话题最近越来越热。
汽车从设计阶段到生产完成,再到最终交付给消费者使用,往往需要历经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在此期间,车辆不出现锈蚀的情况实属不易,特别是在沿海地区或是南方城市,车辆生锈的可能性更是大大提高。
生锈属于一种“自然老化”现象,这一过程是无法完全阻止的,我们只能通过优化和延长的方式来尽量减缓其发生。
换言之,锈蚀是各类汽车普遍面临的问题,这其中包括合资、国产以及进口车辆,我所目睹的底盘生锈的汽车型号相当众多。
奥迪A5、丰田卡罗拉、本田雅阁、哈弗H6、吉利帝豪、比亚迪秦等车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锈蚀现象,然而,这些车型在生锈的几率和锈蚀的严重程度上存在差异,一般来说,价格较高的车辆在这方面表现相对更优。
为什么?
价格较高的车辆,其“防锈处理”的成本也相应增加,若想使一辆车具备强大的防锈性能,就必须投入更多的资源。
大致就是以下几种:
1、原始板材要够好,这里主要指的是“镀锌板”。
镀锌板分为双面镀锌和单面镀锌两种类型,同时板材的强度也有所区别。若车辆采用高强度双面镀锌板,其底部的防锈性能将得到显著提升。
当前成本压力极大,这直接导致汽车价格持续下降;其显著表现是,众多汽车制造商开始放弃使用双面镀锌板,转而采用单面镀锌板;即便仍在使用镀锌板,其强度和厚度也有所减少。
2、工艺一个都不能省
若要使钢板具备卓越的防锈性能,其加工过程相当繁琐,涉及诸多步骤,如水洗、酸洗、脱脂、磷化、表面调整以及钝化等。
在传统企业中,这些程序一个都不会缺少,然而,现今部分新兴企业究竟达到了何种水平,这一点并不对外公布。
比如说是酸洗了,但酸洗的程度如何?
3、附加工艺有没有加码
大众曾推出名为“空腔注蜡”的技术,尽管多数人对其评价不高,但这一技术通过向空腔内注入蜡液,确实能够有效减缓钢板腐蚀的速度。
在钢板的反面,空腔注蜡工艺主要实施,力求全面覆盖那些喷涂难以触及的隐蔽区域。
从这一现象中可以明显看出,确保车辆不易生锈是有可行的途径,然而这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和更为繁琐的制造工艺。许多汽车制造商之所以生产的车辆容易生锈,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金。
我要表达的是,合资品牌汽车在以往确实拥有出色的防锈性能,然而,这种性能的实现是以较高的定价为前提的;以一台A级紧凑型轿车为例,其售价高达15万元,这样的利润空间使得厂商有能力为消费者提供具有卓越防锈功能的车型。
但现在呢?
现代伊兰特这款车型,仅需7万元即可购得,其配置相当丰富,然而对于现代品牌而言,这无疑构成了一种成本负担。若定价过低或成本上升,同时又希望提升其防锈性能,那么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恐怕并不大。
面对价格竞争,众多企业的经营底线往往会被触及,正如昔日坚持高价以追求高额利润的做法,如今通过削减成本同样能够增强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短时间内,生锈的问题不易显现,即便2025年上市的合资车型存在锈蚀现象,也需待三五年后才会显现出来,此时消费者通常难以察觉。
过去的合资品牌汽车不易生锈,这主要得益于其高昂的定价和成本,使得制造工艺得以精良。然而,如今部分合资车型在减配方面过于激进,甚至超过了预期,防锈处理技术已经被大大简化。
一些国产车型的耐腐蚀性能正在增强,这主要得益于部分国产车型价格的提升,从而拥有了充裕的利润空间来强化耐腐蚀性能。他们采用了更高标准的双面镀锌板,并提升了生产工艺的复杂度,目的在于在高端市场树立竞争力,同时也为了在未来的长期市场中建立良好的品牌声誉。
以往,尽管合资车辆存在锈蚀现象,消费者却因品牌效应而普遍对其品质持信任态度;然而,近几年来,国产车辆在质量、可靠性和用户体验方面均实现了显著进步。
至于如何看待生锈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看车型。
数万元级别的合资车型出现锈蚀,这在价格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是不可避免的结果;然而,对于价值数十万元的合资车型,其抗锈性能通常较为出色,这一切都由成本所决定。
同样,国产车的生锈也不能一棒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