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星期一)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
睡得少还精神好?基因突变让人每天只需睡3小时!
多数人每晚需睡大约八小时以维持身体和精神的正常水平,然而,由于一种不常见的基因变异,有些人仅需三小时的睡眠便能够保持活力。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团队揭示了这种短暂睡眠现象可能与特定的基因变异存在关联。相关的研究成果已近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
研究人员起初通过对一对母女基因组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一种与人体生物钟(负责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生理节律)相关的基因变异。这一突破性的发现激励了众多睡眠模式相似的个体主动与实验室取得联系,寻求DNA检测服务。截至目前,研究团队已对数百位自然型短睡眠者进行了基因检测,并在四个基因位点上识别出五种可能与短睡眠现象相关的变异。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家族成员往往携带着各自独特的基因变异。
在最新的研究进展中,科研人员在一例自然性短睡眠个体的DNA序列中,鉴定出SIK3基因的全新变异。该基因所编码的酶在神经元之间的空隙等区域表现出活跃状态。为了探究这一变异的具体影响,研究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使实验小鼠携带这一变异。实验结果显示,携带该变异的小鼠相较于正常小鼠,每天的睡眠时间减少了大约31分钟(正常小鼠的日睡眠时长为12小时)。深入的研究发现,突变酶在脑部突触区域表现出较强的活性,据此推测,它或许能够通过保持大脑的稳定状态,从而减少睡眠时长,这一发现为“睡眠有助于大脑进行重置”的观点提供了支持。
专家强调,小鼠睡眠时长缩短并不显著,这表明Sik3基因突变并非导致睡眠需求减少的核心因素。然而,这一发现为揭开睡眠调节机制之谜提供了新的线索。研究者们相信,深入探究这些基因变异的作用,有望揭示人类睡眠的深层秘密,并为治疗睡眠障碍开辟新的途径。
《科学》网站()
中子星之外,科学家发现黄金诞生新方式
宇宙中的金银等重元素源于极端剧烈的天体现象。以往,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些元素仅能通过中子星相撞的方式生成。然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近期的研究揭示了磁星(一种具有极高磁性的中子星)爆发时的巨大耀斑也可能是这些元素的重要生成途径。这一重要发现已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
2004年,天文学家记录了一次来自磁星的巨大耀斑,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太阳一百万年的辐射总量。自那时起,长达20年的时间里,这一耀斑的余辉始终是个未解之谜。然而,最近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余辉中的辐射特性与重元素的形成过程(即R-过程,亦称快中子捕获过程)极为相似。这一研究成果揭示了磁星耀斑或许是宇宙内制造金、银等重金属的第二种途径。
2017年,人类首次确认中子星碰撞是R-过程的重要源头,然而,此类现象并不能完全解释宇宙中所有重元素的分布。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小组经过模拟实验发现,磁星耀斑在宇宙早期阶段也能制造出重元素。在分析了2004年的耀斑数据后,他们观察到其辐射特性与R-过程的预测完全吻合,这一发现为该理论提供了确凿的实证支持。
天文学家提出,这一新发现揭示了R-过程在众多天体环境中均有发生的可能性。展望未来,科学家们有望借助对磁星耀斑的更深入观测,直接辨认出特定元素,进而实现对重元素形成过程的更为精确的研究。
《每日科学》网站()
1、科学家打造“超强抗体”,癌症免疫疗法再升级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超强抗体,这种抗体能够有效提升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统。他们通过调整抗体的构造和灵活性,使得其相较于天然抗体,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免疫反应。这项研究得到了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的资金支持,并且相关成果已经在《自然-通讯》期刊上发表。
这种抗体源自白细胞,呈Y形,具有识别和结合病原体或癌细胞表面分子的功能。研究显示,提高抗体的硬度能够显著增强其激活免疫细胞的能力。其原因是硬度较大的抗体能够让免疫细胞表面的分子更加紧密地聚集,进而引发更强烈的免疫反应。而结构较为松散的抗体则表现出的效果较为逊色。
研究团队对天然抗体进行了工程化改造,通过引入额外的二硫键,提升了其微观结构的稳定性。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原子级别的结构分析,科学家们证实这种具有刚性的抗体能够更高效地激活免疫细胞。这一突破性发现不仅局限于特定抗体,还有望扩展至其他免疫分子,为开发更高效的抗癌药物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的学者们指出,这一重大进展加深了人们对免疫疗法的认识,并有望引领更精确的癌症治疗方法的诞生。借助对抗体设计的改进,未来或许能够研制出更为高效的免疫激活药物,从而协助患者更有效地抵御癌症的侵袭。
2、颠覆传统!AI仅用36个样本高效锁定抗病毒药物
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实验室常规流程,成功识别出治疗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潜在药物。EV71是导致多数手足口病发生的关键病原体。该研究最新成果已刊登于《细胞报告:物理科学》期刊,指出即便实验资料相对匮乏,人工智能依然能够进行准确的抗病毒预测。
研究团队运用由36个分子组成的原始样本库,对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训练,使其能够识别出抑制病毒的关键分子结构及其化学特性,并评估化合物阻断EV71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通过AI筛选出的八种化合物中,有五种能够有效延缓病毒的复制,其准确率是传统方法的十倍。此方法将原本可能需要数月的反复试验过程缩短至几天,尤其在数据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其效率尤为显著。
EV71病毒感染有可能从轻微症状演变至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对儿童及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构成较大威胁。截至目前,尚无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特效药物。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发现五种有效的化合物能够精准地结合在病毒的特定位置,这为阻断病毒侵入细胞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研究团队指出,这项技术能够充当迅速发现抗病毒手段的范例,无论是针对新兴的肠道病毒、呼吸系统病原菌,抑或是再度出现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策略均能加快解决方案的研制进程,有效促进对未来疫情快速作出反应。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
1、突破极限!新型隧穿技术解锁高温超导体之谜
超导体具有零电阻传导电流的特性,在能源传输、磁悬浮和量子计算等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传统超导体需要极低的温度环境,这一限制一度限制了其应用。但随着富氢化合物如硫化氢(H3S)和十氢化镧(LaH10)的发现,这一状况得到了改善。硫化氢在-70°C、十氢化镧在-23°C的温度下即可表现出超导性,其临界温度远高于液氮的沸点(-196°C),因此它们被归类为高温超导体。
超导能隙作为区分超导状态与普通金属状态的重要参数,然而,对于测量富含氢元素的材料的能隙,却遭遇了巨大的困难。此类材料必须在高达百万倍大气压的条件下,通过金刚石压砧进行合成,而现有的传统技术却无法胜任这一任务。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为此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平面电子隧穿谱技术,他们首次测量出H3S的超导能隙大约是60毫电子伏特(meV),而其氘代同系物D3S(氘是氢的同位素,比氢多一个中子)的超导能隙则是44 meV。这一较小的超导能隙表明,电子与声子(即原子晶格的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超导现象的关键所在,同时也验证了理论预测的正确性。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攻克了在极端环境下测量的难题,而且还为探究高温超导现象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据研究人员透露,若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其他类型的氢化物超导体,有望揭示出提升临界温度的关键要素,从而加速实用型超导材料的研发进程。
2、每三颗恒星就藏一颗“超级地球”?最新研究颠覆认知
国际天文学家组成的团队借助韩国的微引力透镜望远镜网络(KMTNet)的研究成果显示,所谓的“超级地球”这类系外行星,其运行轨道可以延伸至非常遥远的距离,类似于木星等气态巨行星,这一发现表明,这类行星的数量或许比我们预想的要多得多。这一成果得益于微引力透镜技术,该技术能在恒星或行星穿越观测者与背景恒星之间时,导致时空扭曲,进而使背景恒星的光线发生弯曲并暂时变亮。借助对这些光变信号的分析,科学家不仅能够揭示新行星的存在,还能深入探究行星形成之谜。
“超级地球”的重量大约是地球的数倍,它们能够在与太阳系中气态巨行星相似的遥远轨道上存在。研究显示,在每三个恒星系统中,至少有一颗超级地球的轨道周期与木星相仿,这暗示了这类行星在宇宙中可能相当普遍。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超过5500颗系外行星,但其中只有237颗是通过微引力透镜法得以证实的,这是因为这种方法依赖于极其罕见的天体对齐现象。KMTNet项目通过在南非、智利和澳大利亚等地部署了三台望远镜,显著提高了探测的效率。研究团队将系外行星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超级地球和类海王星行星,另一类则是类似于木星或土星的气态巨行星。这种分类方法对于揭示行星系统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深入对比了行星生成的理论框架,揭示出不同质量的行星或许是通过不同的途径产生的,例如气体聚集或引力不稳定。为了对这些理论进行验证,未来还需积累更多长期观测的资料。这一研究是由来自我国、韩国、哈佛大学以及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的,其成果已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技术发展与国际合作的不断加强,将使得微引力透镜技术在揭示宇宙深处的行星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也将为研究行星的演化过程提供新的证据和线索。(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