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乌兰察布5月9日报道,标题为:“神舟家园”牧民的跨领域传奇故事:一对牧羊夫妇蜕变成为技术领域的佼佼者。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他们原本只是依赖自然条件放牧的普通牧民夫妇,然而,他们在羊舍与实验室的交替实践中,不懈努力,最终掌握了令专业人士都为之赞叹的胚胎移植技术。更为人称道的是,这对仅受过初中教育的牧民夫妇,竟然培养出了上百名技术骨干的大学生,在四子王旗的广袤草原上,谱写了一段令人瞩目的“逆袭”传奇。
四子王旗坐落于我国北端,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一部分,它与蒙古国相邻,两国边界线长达104公里。该旗总面积达2.55万平方公里。由于神舟飞船多次在此降落,它因此赢得了“神舟家园”的美誉。
这幅画面展示了钱米劳夫妇正与一群“新手”们深入交流胚胎移植的相关技术。摄影: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从羊倌到专家:显微镜下的逆袭路
钱米劳和王巧红,他们是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巴音嘎查的居民,他们的生活与当地多数牧民相似,依靠放牧几十只羊来维持生计,生活完全依赖于自然条件。他们的年收入在扣除各种开销后所剩不多,而在灾害年份,甚至会出现收入不足以覆盖支出的情况。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顶尖的肉羊繁育公司赛诺牧业采纳了“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牵头、合作社参与、牧民直接参与”的运营模式,在四子王旗的草原上普及了高品质种羊胚胎移植技术,这一举措成为了钱米劳夫妇命运的转折点。
起初,王巧红连显微镜都操作不熟练,仿佛面对着难以理解的‘天书’。她笑着回忆道,那时企业聘请了专家团队进行胚胎移植手术,她和丈夫便自发地担当起“小工”的角色,帮忙传递工具、清理场地,并全神贯注地观察专家的每一个操作细节。白天,她们在羊圈里学习实际操作;夜晚,则聚集在灯光下研读技术手册,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便紧跟专家请教。
夫妇俩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经历了从冲胚、移植到术后护理的整个过程,以及人工授精、腹腔镜输精等复杂手术。他们从对手术一无所知的“门外汉”蜕变成为能够独立操作手术的“土专家”。钱米劳回忆起第一次独立完成手术时,内心充满了紧张和不安,担心手术会失败。
令人惊讶的是,这批移植的母羊孕育成功率竟高达60%以上,即便是企业聘请的外地专家也为之点赞。目前,他们所掌握的体外胚胎和体外冻胚技术已日趋精湛,胚胎移植成功率更是稳定保持在70%以上。
图为钱米劳夫妇正在为进实验室做胚胎移植手术做准备。塔娜 摄
土专家带大学生:羊圈里的特别课堂
技术娴熟后,这对夫妇被赛诺牧业聘请担任胚胎移植技术的总监职位,肩负起教导新人的重要使命。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课堂之上不仅聚集了同村的牧民,还有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大学生。
王巧红表示,这些孩子们在理论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操作方面却显得有些欠缺,“因此,我们决定从最基本的器械消毒开始教学,亲自指导他们,在羊圈中一步步积累实践经验。”
为了帮助学生们迅速领悟技术核心,这对夫妇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式:他们将繁杂的胚胎移植步骤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并用蒙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讲解;在羊舍内搭建了一个“模拟测试场”,让学生们不断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起初,有些学生手忙脚乱,我们便鼓励他们多加练习,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长为技术领域的骨干。”钱米劳如此说道。
在他们的悉心教导下,众多学子踏出草原,其中一部分人晋升为牧场的技术管理者,另一部分则在国家级的畜牧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荣誉。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曾经的“徒弟”如今也向“师傅”们传授起前沿的学术知识,从而构筑了“牧民实践经验与院校理论知识”的互利共赢格局。
图为钱米劳夫妇在授课。 呼斯楞 摄
尖端技术照牧野:草原上的共富密码
如今,赛诺牧业的技术团队已构建起一种“牧民与专家相结合”的推广模式,这一体系颇具特色。“以前我们依赖外地专家,每次技术服务不仅费用高昂,耗时也长。而现在,企业不仅成功降低了技术推广的费用,而且显著提升了优质种羊的繁殖效率,进而带动了当地牧民增加收入。”王巧红如此评价。
这项技术的普及,切实有效地增加了牧民们的经济收入。在四子王旗,已有超过百户牧民开始应用胚胎移植技术,使得每只母羊的年收益平均增长了超过30%。钱米劳和王巧红夫妇更是定期向周边的牧民们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一旦哪家牧民的母羊遇到受孕的困难,只需一个电话,他们便会立刻上门提供帮助。
从牧羊人成长为技术行家,从学子变为导师,这对牧民伴侣的历程,不仅见证了个人命运的蜕变,更是草原畜牧业变革发展的真实写照。正如王巧红所言:“我们犹如播下技术的种子,期盼更多牧民能够借助技术过上美好的生活。”在他们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草原青年正以双手,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编织着新的传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