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有意向收购该大众汽车工厂的,乃是德国的莱茵金属公司。这表明,奇瑞汽车将与德国在军工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莱茵金属共同参与对大众工厂的竞购。不过,两者的目的有所不同:奇瑞的目的是为了规避欧洲的关税壁垒,从而在当地进行生产;而莱茵金属则意图利用大众工厂的生产能力,转向坦克和装甲车的制造领域。
奇瑞与莱茵金属实为同业对手,这缘于奇瑞亦涉足军工领域。奇瑞集团旗下的芜湖造船厂,乃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军工企业。该厂主要生产鱼雷艇、扫雷艇以及其他辅助军用舰船。然而,随着我国海军拓展至远洋,芜湖造船厂的军用订单数量逐渐减少,转而更多地投身于民船市场,产品远销瑞典、丹麦、德国等传统造船强国。
众人不禁疑问,究竟是谁收购了大众的工厂?在我国,奇瑞并非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2024年,其年度销量仅为260万辆,而比亚迪的销量高达427万辆,上汽集团的销量也达到了401万辆。长安汽车的销售量也有268万辆。相较之下,奇瑞只能位居中国汽车行业第四的位置。
德国,它不仅是欧洲汽车产业的顶尖位置,更是全世界汽车产业的最高峰。令人不解的是,为何奇瑞能够率先进军德国,逆向收购大众的工厂?对此,我们必须从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形势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曾长期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德国大众品牌正面临下滑趋势。2024年,其全球销量大约为900万辆,较上年同期下降了3.5%。这一数字看似尚可,但若与奇瑞相比,则显得相形见绌。大众的销量几乎是奇瑞的3.35倍。
然而,其净利润骤降30%,仅剩124亿美元。回顾过去,2023年大众净利润为191亿欧元,而2022年则是225亿欧元。换句话说,在短短三年间,大众净利润锐减101亿欧元,相当于人民币减少了829亿。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2024年,比亚迪的净利润仅为402亿元。而大众仅仅是在利润上的损失,就几乎等同于比亚迪两年的净利润。换句话说,大众的销量增长,是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一旦利润减少,便无法维持如此庞大的员工队伍。
这座奥斯纳·布吕克工厂独具特色,目前专注于生产一款车型——T-Roc敞篷版。该车型在欧洲市场极为受欢迎,每月销量高达1000辆,年销量更是超过1万辆。尽管价格适中,在德国的起售价格大约为2.7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2万元,但遗憾的是,这款车型将在2027年停产。
其次,它的订单数量持续减少,同时还要负责维持2300名员工的生计。然而,这些员工却频繁发起罢工,诉求提高薪资。经过深思熟虑,大众作出决策,涨薪的可能性极低。面对工人罢工,大众选择直接关闭工厂,转为停产并出售。毕竟,大众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来完成电动化转型,而在这家燃油车厂中再追加投资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何奇瑞会主动提出收购,意图接手呢?这就讲到另一个方面了。
奇瑞在中国众多汽车企业中独树一帜。例如,比亚迪已经彻底关闭了纯燃油车生产线,全力投入新能源车型的研发。然而,奇瑞的做法与之迥异,其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各占一半,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的销量也各占一半。总计全年销量达到了268万辆,其中海外市场贡献了114万辆。这样的成绩让奇瑞拥有了足够的信心和实力,从而敢于接手大众工厂。奇瑞的计划是,首先在这家工厂生产“Leaps”品牌的首款燃油车型,以确立自己的地位;接下来,他们计划引入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型,进而拓展欧洲市场。
奇瑞公司无需面临纯电动化转型的难题,亦无需额外增加研发资金。得益于我国新能源技术的成熟,其可直接借鉴并超越大众、斯特兰蒂斯等品牌。尽管中欧双方就电动汽车关税问题进行了重新协商,取消了相关关税,但改为“最低进口价”政策,依旧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销售构成了限制。这一变化使得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最大的、利润丰厚的平价车市场难以占据优势。
大众ID系列在欧洲的起步价格定在2.34万欧元,换算成人民币已超过18万元。相较之下,奇瑞汽车只需将旗下的全新QQ、星纪元ES以及星纪元ET等车型引入德国市场,便有望在价格上超越大众ID家族。此外,在燃油车领域,奇瑞早已成功进军西班牙和意大利市场。奇瑞成功收购了德国大众的工厂,即便在燃油车领域无法直接与大众正面抗衡,仍可通过间接途径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以德国为枢纽,奇瑞的产品得以分销至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希腊等国家,从而在欧市场对日系和韩系车构成了有力竞争。
奇瑞进军德国市场,积极寻求收购大众工厂,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奇瑞自身的发展壮大,更彰显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势头;它不仅代表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领先,还体现了在燃油车技术方面的追赶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