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牌桌上还有谁能留下,只能各凭本事了。
本文4622字,约6.5分钟
作者 | 王涛编辑|吾人
来源|#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
近日,有海外媒体进行了报道,称有一家来自北京的 A 股上市公司,是智能清洁设备制造商石头科技,正在筹划今年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预计募集资金有望达到 5 亿美元。
石头科技的主要业务包括智能扫地机器人、洗地机、洗烘一体机以及其他智能电器的设计,其还包括研发、生产与销售。根据2月份公布的数据,石头科技在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已攀升至16.4%,并且在全球市场份额中连续两个季度占据首位。
有知情人士称,石头科技前往香港上市的计划,当前仍处在初步探讨的阶段,承销银行还没有确定 。
石头科技在2014年成立,之后获得了小米集团的投资。2020年2月,石头科技成功在科创板上市,开盘时涨幅超过73%,股价一度飙升到538元。需要注意的是,石头科技的发行价格是271.12元/股,它是当时科创板企业里发行价最高的股票。
当时,小米创始人雷军于微博表达祝贺,称石头科技乃第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小米生态链企业,且是继华米、云米之后,小米生态链里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然而,石头科技2024年财报表现欠佳。公司营收达119.4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38.03%。不过,归母净利润为19.77亿元,同比下降3.64%。扣非净利润为16.20亿元,同比下降11.26%。公司公告表明,净利润未与营收同步增长,主要原因是公司在研发及市场品牌推广方面投入增多 。
然而,资本市场好像不认可这一解释。财报公布后的两天时间里,石头科技市值减少了115亿元,投资者对该公司的质疑声接连不断 。
石头科技此次有赴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的计划,要冲击A+H股,这能否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呢?目前仍然很难得出确定的结论。
手握百亿现金储备 还要去港股再融30亿?
昌敬创立的石头科技是他二次创业的结晶。他的首次创业只持续了10个月,与之相比,石头科技与扫地机器人的故事漫长且波折不断。
在正式开启创业之旅以前,昌敬主动和众多投资人接触。按照《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这本书所说,当时尽管有不少投资人慕名前来,可是大部分人在听说这是扫地机器人项目后就都放弃了。一直到2014年7月公司正式登记成立的时候,投资事项依旧没有确定。
投资人对该项目不看好,一方面原因是,当时扫地机器人市场还没有迎来爆发期,另一方面,他们觉得昌敬此前在大厂的工作经验以及创业经历主要集中在软件领域,对于家电类硬件创业好像缺少足够的“专业性”。
昌敬经历了多次挫折,之后终于联系到了小米的投资部门,并且在42天内制作出了一个简陋的demo。
小米旗下谷仓爆品学院在一篇文章里提及,昌敬团队展示完demo后,小米觉得即便项目最终不能成功,投资这样一个有软件背景的团队也是有价值的。
根据石头科技招股书,2015年3月小米系资本天津金米参与了石头科技的增资,此外,从2016年4月起雷军联合创立的顺为资本多次参与石头科技的增资。
石头科技团队完成了扫地机器人的软件设计,这一过程耗时26个月,其得到了小米系资本的支持,之后公司步入正轨。
2020年2月,石头科技成功实现上市。到了当年年底,它的股价冲破千元大关,成为继茅台之后的又一只千元股票,并且还是科创板的“第一高价股”,其总市值一度快要接近千亿元。正因如此,石头科技被赋予了“疯狂的石头”“扫地茅”等称号 。
然而,如今石头科技的股价已不再处于“疯狂”状态,在近几年持续下跌,其公司市值也大幅缩水 。截至发稿时,石头科技的总市值是342亿元,这与巅峰时期的千亿市值相差很远 。
石头科技市值大幅缩水,其业绩表现也逐渐下滑。财报显示,全年营收为119.4亿元,同比增长38.03%,然而净利润下滑3.64%,降至19.77亿元。
2024年下半年,石头科技采用“老品降价、减配促销”等手段,目的是抢占市场份额,而这实际上表明石头科技也陷入了“价格战” 。
据相关媒体报道,石头科技旗下Q7 Max系列产品从去年下半年起大幅降价,Q7 Max Plus原标价569欧元,实际售价已降至419欧元,降价幅度超26%,石头科技采取“以量换价”策略,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其国内线上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幅度达到了104%,在扫地机器人市场,在2000元至5000元的这个价格区间内,市场占有率稳稳地位居行业第一梯队。
然而,从利润率方面来看,因降价策略的作用,石头科技的利润率显著下滑。依据财报数据,2024年它的毛利率是50.14%,净利率是16.55%。而在2023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53.93%和23.7%。相比较而言,2024年的毛利率降低了3.79个百分点,净利率降低了7.15个百分点。
石头科技的股价在近期持续下跌,不过其面临的挑战可能才刚刚拉开帷幕,股价的调整也许依旧没有终结。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出海业务一直是石头科技业绩增长的关键推动力量。从财报数据可知,石头科技对境外市场依赖程度很高。2024年,其境外市场营收占比达53.48%,境内市场营收占比为46.3% 。
国际交易环境发生了变化,目前这种结构正面临挑战,这也给石头科技的未来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披露的财报可知,石头科技目前总共拥有65亿的现金储备,并且加上非流动资产后,实际现金储备有可能达到100亿。
拥有如此充足的现金流,却还要再次前往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来募集30亿资金,至于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楚 。
股东退出 创始人套现+清空微博
值得注意的是,依据几天前公布的2024年财报,石头科技再度陷入股东减持的困境 ,2024年年报披露,第四季度前十大股东里有4家进行了集体减持 。
其中,小米系的顺为资本已不在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之中。按照第三季度末2.88%的持股比例来估算,要是其全部进行减持,套现的金额或许能达到大约10亿元。另外,香港中央结算在第四季度减持了956万股,它的持股比例从第三季度末的5.98%降低到了3.52% 。
更值得关注的是,联合创始人毛国华在2021年有过累计减持行为,且套现超过25亿元 。在2024年第四季度,毛国华又一次进行了减持 ,减持了0.12%的股份 ,其持股比例降至1.2% 。
顺为资本是早期投资方,其持股比例在2023年末为5.41%,之后降至退出前十大股东,这意味着自2016年成为石头科技主要股东后,双方长达9年的合作关系结束了。
香港中央结算的持股比例在2023年末时为6.07%,如今大幅下降至3.52%,全年净减持幅度达到2.55个百分点 。
石头科技被减持存在多种原因,不过其中最主要的或许是业绩未达投资者心理预期。2024年财报有显示,石头科技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状况。公司实现营收119.45亿元,营收同比增长38.03%。然而归母净利润为19.77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64%。扣非净利润为16.2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11.26% 。此外,境内毛利率在2023年的基础上下降了1.56个百分点,境外毛利率下降幅度更大,暴跌了6.74个百分点。
石头科技海外营收占比超过了50%,境外毛利率出现了大幅下滑,这种情况无疑加剧了投资者的担忧。
此外,当前扫地机器人行业竞争已达白热化程度,石头科技“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也面临挑战。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为6.4亿元,第三季度为2.31亿元,这两个数据均较上年同期增长约43%。然而,即便在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仍不足10%,第三季度仅为8.9% 。
拉长时间线来看,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为7.55%,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为7.37%,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为7.15%,与营业收入增长不同,呈现逐年下滑趋势。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销售费用,在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的销售费用为15.64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为46.03%,其增速超过了研发费用,并且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了22.32% 。
有行业分析师觉得,石头科技在2024年借助亚马逊渠道所获得的市场份额为24% 。可是,公司对海外市场存在高度依赖,再加上国内市场存在价格竞争,这或许会让石头科技的毛利率持续面临压力 。
与此同时,石头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昌敬有个人减持行为,他还呼吁投资者“可以再耐心一些”,这些引发了市场的诸多争议。
根据石头科技公告,昌敬在2023年3月至9月期间减持过公司股份,在2024年6月也减持过公司股份。2023年3月至9月时,昌敬减持了131.23万股,这部分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减持总金额为3.92亿元,减持后其持股比例从23.15%降至22.10% 。2024年6月,距离上次不到一年,昌敬再次减持131.57万股,这部分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减持原因是“个人资金需求”。此次减持后,昌敬的持股比例降至21.09%。通过这两次减持,昌敬累计套现约8.88亿元。
昌敬进行减持起到了示范作用,石头科技在二级市场的股价,从2月的272元高点,一路下跌至4月的最低点184.52元,创下自2023年8月以来的新低,2025年以来,公司市值已经蒸发超过70亿元 。
当然,有熟悉石头科技的投资者称,昌敬套现不是为了退出,而是要为其另一家造车公司“极石”提供资金支持 。
争议逐渐平息,此时昌敬又登上了热搜,方式令人意外。原因是细心的网友发现,他突然清空了自己所有社交账号的内容。
当“套现”“造车”“清空账号”这几个关键词被关联起来,再结合此前哪吒汽车前任CEO前往英国的传闻,网友们对昌敬的疑虑再度加深。
目前,石头科技的动态市盈率已经降低到20倍以下,和2021年处于巅峰时期的80至90倍相比,减少了将近七成 。
创始团队撤退,战略投资者也同步撤退,在此情况下,石头科技从“资本宠儿”渐渐沦为“提款机”,这样的转变特别尴尬。扫地机器人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在这种状况下,股东的减持潮或许会成为压垮市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
扫地机器人的生意并不好做
石头科技和科沃斯是扫地机器人行业的两大标杆上市公司,今年以来它们都陷入了归母净利润大幅下滑的困境。具体而言,科沃斯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69%,降至604万元。石头科技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样同比下降43%,仅为3.5亿元。业绩下滑引发了投资者的不满,石头科技董事长昌敬甚至遭到指责“不务正业”。与此同时,昌敬被曝光大规模减持股份,这一消息致使石头科技的股价出现了较大波动。
行业中的大型企业都是这样的情况,其他规模较小的企业所处的状况就更不用多说了。资本所带来的热门趋势逐渐消失,行业内部竞争愈发激烈,扫地机器人企业都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在有限的市场份额范围内,谁能够最终取得成功,就只能依靠自身的能力了。
实际上,自2021年起,扫地机器人行业不再风光。市场热度渐渐消退,行业集体开始降温。
近年来,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的瓶颈已渐渐显现出来。有数据表明,在2021年之后,扫地机器人的销量开始呈现下滑态势。
目前,扫地机器人销售遇冷,主要原因包含多个方面,价格过高是其中一个原因,存在创新瓶颈是另一个原因,产品质量有问题也是原因之一。
扫地机器人价格持续上涨。自带基站的扫地机器人出现后,其价格区间进一步提升。数据表明,2020年国内扫地机器人平均价格是1687元,到2022年,平均价格已高达3175元,短短两年近乎翻倍。
高端产品的推出提升了用户体验,然而价格大幅上涨,这使得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进而导致销量增长放缓。
此外,扫地机器人还没有彻底达成“解放双手”的目的。在产品功能方面,依旧存在一些欠缺之处。比如缺少自集尘功能,边角清扫能力不够,污水回收效果不好等。这些问题致使扫地机器人在某些场景下的清洁效果没有达到消费者的期望,进而影响了购买意愿。
在产品质量这一方面,扫地机器人面临着许多投诉,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针对各品牌扫地机器人的吐槽不断出现,像“太鸡肋”“效果差”“不干净”等评价很常见,实际上,扫地机器人在技术上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
扫地机器人的核心依旧是由算法驱动,算法的持续更新以及迭代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课题。当下,扫地机器人在避障、识别、死角清扫等方面仍需消费者手动干预,距离理想的“解放双手”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另外,当前扫地机器人品牌的算法能力差异并不明显,产品功能上的差距也非常小,还没有出现具有绝对优势的杀手级产品。
当下,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已步入白热化竞争时期。虽说行业格局相对稳定,然而尚无企业可占据绝对优势。头部品牌集中度虽有提高,不过各企业间竞争越发激烈,市场份额差距并未显著拉开。
实际上,今年扫地机器人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尝试推出更高价位产品以提升毛利率,这使得头部企业新产品数量远超去年,然而销量增长依旧缓慢,与此同时,各企业在技术上的优势也正逐渐减弱。追觅中国区前执行总裁郭人杰曾表明,扫地机器人行业属于一个快速变化的领域,追觅推出一项新功能的领先时间,最初是9个月,后来逐渐缩短至6个月,甚至缩短至3个月。
当下,技术差距在不断缩小,单纯依靠增加营销投入,难以获得竞争优势,单纯依靠推出更多产品,也难以获得竞争优势,反而容易陷入无休止、无意义的内卷之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王涛,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