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多位博主截图:极越大概率不破产,集度正与重组方沟通

   日期:2025-04-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183    
核心提示:4月28日,据多位博主发布的截图,原极越汽车公关负责人徐继业在朋友圈发文称:“有兄弟透露极越大概率不会破产了,集度董事会已经同意重组,集度目前正与3-4家重组方沟通中。

4月28日 多位博主发布的截图显示 原极越汽车公关负责人徐继业在朋友圈发文 称有兄弟透露 极越大概率不会破产 集度董事会已同意重组 集度正与3至4家重组方沟通

公开信息表明,极越汽车之前叫上海集度汽车,于2021年成立。它由百度和吉利这两大股东发起设立。百度占股55%,吉利占股45%。两大股东定位有别。百度负责汽车产品定义与技术研发。吉利承担生产制造。极越汽车推出过极越01、极越07等车型。后来为解决汽车生产资质问题,百度和吉利借助旗下公司,于杭州市设立杭州极与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百度占股百分之三十五,吉利占股百分之六十五。这场涉及百度、吉利两大股东的资本博弈,正把极越汽车从破产边缘拉回重组赛道

70亿资金缺口背后的战略误判

极越汽车开始崩塌是因为资金链完全断裂。财务数据表明,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账面现金只剩下83亿元。然而负债却高达419亿元。资产负债率急剧上升到128%。这表明每卖出1辆车就要承担近300万元债务。这个数字远远超过蔚来、小鹏等头部新势力同期水平。

更严峻的是 公司实际销量只有1.4万辆 这与70亿元资金缺口 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

资金流向暴露出战略决策存在致命失误。审计发现,公司CFO刘吉宁失联前,大量资金被投入非核心领域。单场发布会预算超5000万元。高管年度招待费突破2亿元。然而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占比不足15%。这种资源配置本末倒置。在价格战白热化的新能源市场。这无异于自杀。

作为最大股东的吉利此次出手堪称关键。

工商变更有相关显示。吉利不仅借助台州工厂投入资金。还把极越归入其“智能吉利2025”战略版图。这和吉利之前对待路特斯、极星品牌的策略截然不同。突出了极越在吉利高端电动布局里的特殊位置。

重组方案展现出三大战略转变。其一,研发体系会进行全面整合,极越杭州研发中心会和吉利中央研究院合并,重点在于聚焦SEA浩瀚架构的升级。其二,销售网络会与吉利银河系列并网,借助现有的渠道来降低获客成本。其三,生产端会接入吉利春晓基地,达成CMA平台与极越产品的柔性共线生产。若这些举措能够顺利施行,极越运营成本有望下降40%。

债务困局

重组方案里员工安置的条款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公司给出了“N+1补偿或无薪留职”这两种选择,让员工二选一。然而超过60%的员工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销售团队集体停工这件事更是暴露出了深层矛盾。全国有32家体验中心,其中只有8家完成了吉利品牌切换。其余的门店因为拖欠租金,面临着关闭的局面。

供应商体系也充满危机。宁德时代、博世等核心供应商已开启债务重组谈判,要求把应收账款转为优先股。更麻烦的是,1.2万名车主面临质保断档风险,极越承诺的“终身三电质保”因保险公司拒绝承保而成了空头支票。

极越危机反映出行业深层次的痛点。把它和高合汽车破产案相比较能够看出,二者都有产品定位不清晰、资金使用效率低等共同问题。不过极越案例有其特殊之处,它作为传统车企转型样本遭遇失败,这暴露了“油改电”思维在智能时代存在致命缺陷

吉利接手极越,从本质上来说,是传统汽车巨头对“灵魂论”再次进行思考。上汽智己、长安阿维塔选择独立运营,与之不同,吉利决定把极越归入现有体系。这种“收编式重组”,有可能会成为行业新趋势。数据表明,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车企研发费用率中位数已经达到18%,跟2023年相比提升了6个百分点,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

新能源淘汰赛持续“深水区”

极越汽车处在重组的十字路口。它正经历蜕变,如同“置之死地而后生”一般。吉利注入的不只是资金。还有其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深厚积淀。以及在渠道运营方面的深厚积淀。这场重组能不能成功。这不仅关系到极越的命运。更会成为检验传统车企转型成效的关键样本。新能源市场进入了“下半场”淘汰赛。极越的破局之路。也许能给行业提供一份独特的生存指南。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