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崛起:王震西如何突破美国军工封锁,打造世界级稀土技术

   日期:2025-04-2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186    
核心提示:“我哭过,我跪过,再困难也不言放弃。”作 者丨江上之华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直插美国军工心脏。”中国最新一轮稀土出口管制出台后,不少媒体都发出了类似感叹

“我哭过,我跪过,再困难也不言放弃。”

作 者丨江上之

华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直插美国军工心脏。”

中国最新一轮稀土出口管制出台后,许多媒体都发出了类似的感慨。他们认为,这不仅是对美国高科技的一种反制措施,同时也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一种警告。

中国有能力对美国国防工业基础造成重大影响。

而让中国稀土由弱变强的核心人物,就是王震西。

1984 年 2 月,中国诞生了第一块磁能积达 38 兆高奥的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它诞生在一间 25 平方米的简陋临时仓库里。

此时,距日、美宣布制成钕铁硼永磁材料,相隔仅4个多月。

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研发出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的国家。

王震西主导了这一研发,他和同事们没来得及庆祝,就投入到新的攻坚战中。3 个月后,他们以国产低纯度钕为原料,成功研制出低纯度钕铁硼永磁材料,并且磁能积进一步提高到 41 兆高奥。

中国不但能够自主研发钕铁硼永磁材料,还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王震西今年 42 岁,正因如此,他成为了全球稀土永磁领域的重要人物,备受关注。

而这种人生轨迹,几乎可以说他主动追求的梦想成真。

王震西 1942 年生于江苏海门。17 岁时,他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在毕业之际,他主动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没有听从父母的安排留在上海进入复旦大学,而是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磁学专业。

中科大在北京刚创立一年之时,王震西得知,这所学校的学科设计极为先进,处于前沿地位,且极为尖端,例如包含计算机、原子能、火箭、导弹等学科。

学校的老师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等,更是他的“偶像”。

王震西后来回忆,在中科大度过的五年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从老一辈科学家们的身上,领悟到了一种做人的精神,同时也感受到了对国家的情怀。

1973 年,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进行访华活动。他积极地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一个提议,即拿出 10 个属于国家的最高奖学金。并且邀请 10 名中国的青年科学工作者,让他们前往法国去工作以及进行访问。

_稀土是中国手中的一张王牌_稀土撬动的世界

王震西毕业后就在中科院物理所开始从事永磁材料研究,他成为了幸运者之一。

当年,他被派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路易·奈尔磁学实验室担任访问学者。他成为了 197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奈尔的学生,奈尔是世界顶级磁学科学家。

也是在那里,王震西更进一步与稀土结缘。

他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走进了法国万吨级稀土分离厂。在那里,正使用着先进的装置,对从中国低价进口的稀土进行分离提纯。而那些被提纯后的稀土,有一部分会以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价格,再次卖给中国。

这深深刺痛了王震西,他暗暗发誓,要改变这种局面。

1975 年,王震西回到国内。他出任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副室主任。他为自己确定的第一个目标是:要做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稀土磁性材料。

他带领中科院物理所磁学组的成员以及电子所稀土磁钢组的成员,组建了联合攻关小组。他告诉大家:“我们要切实地为国家做出一些成就,这样才算一辈子没有虚度。”

他们在一间 25 平方米的简陋临时仓库里。他们不断地尝试配方。他们不断地探寻工艺。他们打破了封锁。最终做出了磁能积高到 41 兆高奥的低纯度钕铁硼永磁材料。

王震西的成果很快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关注。

加拿大的实验室和公司向他发出高薪聘请,让他去做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他的爱人正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学习进修。他的孩子也已经进入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出国,从个人发展前途方面来看,看起来是王震西的优选;从家庭团聚方面来看,看起来也是王震西的优选。

他最终决定留下来,同时肩负起新使命。在时任中科院院长、“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的支持下,他“下海创业”,将研究成果产业化。

“事关国家发展战略,不能再等了。”周光召说。

1980 年代初,中央于北京中关村创建了全国首个高科技创新园区。此举意在鼓励科技工作者投身创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科院计算所的柳传志。

王震西最初拒绝自己办企业,原因是他对如何做企业完全不熟悉。他后来回忆道:“柳传志是第一批最为勇敢的弄潮儿和挑战者。而我并非如此,我完全没有办企业的打算,也没有这样的勇气。”

王震西连续几个晚上都彻夜难眠,甚至还熬出了人生中的第一缕白发,那种状态就如同“伍子胥过昭关一样”。

他最终做出了决定,那就是接受时代给予自己的新使命,并且投身到产业和市场之中。

那间仓库是 25 平方米的。他拿起毛笔写下了公司名称,即中国科学院三环新材料研究开发公司。然后将其贴在了门上。

“三环”的寓意在于,期望能够把科研、生产以及市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从而走出一条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并且走向市场化的新道路。

王震西靠着 40 万元的中试经费,领着十几个人,开启了中国钕铁硼成果产业化之路。

稀土撬动的世界_稀土是中国手中的一张王牌_

1985 年 6 月,公司刚刚成立。随后,王震西带领队伍前往赣南。他们的目的是寻找稀土原料。

当时,中国企业在稀土资源保护方面的意识极为淡薄。在日本即将透露第三代稀土永磁成果的时候,日本抢先行动,与我国江西的某矿签订了稀土原料的低价购买合同。

事隔不久,钕原料价格急速上涨。

6 月的赣南,天气十分炎热,烈日高悬。远远望去,那远处的群山之上竟然像是覆盖着洁白的“雪花”。这样的景象让王震西感到非常疑惑。

走近之后,他惊呆了。那些“白雪”竟然是从地下渗出的稀土。

全世界的重稀土资源中,最丰富且最优质的那些,被他踩在了脚下。王震西感到极为开心,同时底气增添了几分,信心也提升了几分。

而一想到自己的公司,他又是着急万分。

而中科三环与之相比,几乎没有什么资金和技术储备,处于非常贫困的状态。

如何快速追赶?王震西想出一个办法,与社会企业合作生产。

他恰好拥有这方面的资源。他的同学兼前同事姚宇良,在宁波磁性材料厂担任技术厂长已有 10 年之久。尽管他的实力也并非强大,但能够进行生产,能够先把事情开展起来。

1986 年,中科院和宁波市给予了支持。三环公司与宁波磁性材料厂展开合作,设立了三环宁波磁厂。之后,该磁厂更名为“宁波科宁达工业有限公司”。

1980年代的科宁达公司——中国第一家钕铁硼产业基地

当年秋天,他们迎来了收获。中国第一条年产 30 吨钕铁硼永磁材料工业化生产线建成投产。相关技术工艺为我国烧结钕铁硼技术路线奠定了基础。

首批被标示为“中国制造”的钕铁硼永磁材料,开始陆续出口至美国、英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美国对这些产品进行检验后发现,其产品质量完全能够和美国、日本的同类产品相媲美。

中国成为了国际上第三个能够批量生产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国家,此前美国和日本已能批量生产。

此后,三环公司开始一方面大力开展科研工作,另一方面狠抓生产。它持续进行更先进的研究,同时也进行更先进的生产,从而迅速成为世界稀土材料领域的新生力量。

这些项目筑牢了中国钕铁硼永磁产业发展的创新根基。

生产方面,三环公司的产能在持续地进行扩张。同时,其生产工艺也在不断地提升,生产技术也在持续地进步。

更重要的是,三环的发展,还带动了我国稀土永磁企业蓬勃发展。

到2000年,中国钕铁硼永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也是那一年,中科三环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稀土永磁企业。

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中国稀土永磁产业迅猛发展,这对全球稀土永磁产业格局产生了影响,使其发生了重大调整。在这一时期,美、欧的稀土永磁产业出现了剧烈的震荡和萎缩,而发达国家中,烧结钕铁硼企业仅剩下欧洲的 VAC,以及日本的日立金属、TDK 和信越化工。

中国稀土永磁的产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从 2001 年开始不断上升。到 2012 年以后,就一直稳定地保持在 90%以上。

_稀土撬动的世界_稀土是中国手中的一张王牌

如今,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方面,中国已基本与世界同行并驾齐驱。在重稀土减量化技术方面,中国已基本与世界同行并驾齐驱。在高丰度稀土资源平衡利用方面,中国已基本与世界同行并驾齐驱。在磁体回收利用技术方面,中国已基本与世界同行并驾齐驱。

2024 年 4 月,82 岁的王震西辞去了中科三环董事长的职务。随后,他改任为荣誉董事长。

此时的中科三环已成长为一家供应商。它的营收接近百亿,市值超过百亿。它在全球范围内极具影响力,是稀土永磁材料及器件的供应商之一。

王震西曾表示,需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让公司不断发展壮大,要为国家牢牢守住钕铁硼永磁这一属于战略新兴材料的高地。

他用将近40年的努力,做到了。

谈及这 40 年,王震西表示,从他自身的个性来讲,他更适宜从事科技工作。成为企业家,这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巧合。从一个科学家转变为一个实业家,对他来说,的确是一个历经痛苦的过程。

我曾哭泣过,我也曾跪过。即便面临再大的困难,我也从未言弃。我始终坚信,坚持就能够迎来胜利。王震西如是说道。

尤其是公司初创的时候,每一件事都特别难。

有一次,他在西湖边上整整地哭了两个小时,甚至为公司下过跪。

当时的处境极为艰难,心中也有着特别的委屈之感。一想到倘若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生活的日子会过得很有体面。然而如今投身于企业领域,不但面临着重重困难,并且作为一名科技人员所应有的尊严以及面子,都已然不复存在了。王震西回忆起这些说道。

1991 年,周光召在右侧第一位进行视察,三环公司处,王震西在左侧第一位作相关介绍。

王震西年轻时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包含游泳、爬山,还有看电影、看小说,以及听京剧、听昆曲等等。然而后来他投身科研,接着又办企业,这些曾经的兴趣爱好便只能在脑海中想一想,甚至想都不敢想了。

辛苦至此,将公司办成世界一流,然而王震西依旧过着俭朴的生活。

他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了,但是仍然以从容缓慢的步伐当作坐车,步行去上班。在搬家的时候,都是自己蹬着三轮车子,亲自动手,坚决不使用公家的车辆,也不使用公家的人员。

[1]《永磁王》北京日报

[2]《王震西:中国稀土永磁行业的领路人》中国网

《中国稀土磁谷,是从 25 平方米的临时仓库中走出来的》中国科学报

THE END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我们衷心感谢您订阅了《华商韬略》。为了让您能够及时收到我们的最新推送,希望您能够星标华商韬略公众号。感谢您的支持,我们期待着长久地陪伴您同行。

华商韬略出品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