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6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令。该行政令宣布,要对所有进口的汽车以及关键零部件征收 25%的关税。4 月 2 日,特朗普又签署了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此行政令宣布,美国将对其贸易伙伴加征 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且明确了对汽车商品加征 25%关税的具体细节。
汽车被征收 25%关税后,价格会上升,目标市场难以承受,部分汽车制造商完全放弃这些汽车。新车价格普遍上涨。这会促使更多买家进入二手车市场,进而使二手车价格提升。美国消费者不得不为此承担费用,受影响最为严重的正是特朗普竞选时的支持者。
全球价值链的复杂程度超出了任何一个国家的掌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单边主义最终会反过来伤害到自身。惠誉做出预测,到 2025 年,美国的轻型车销量将会下降到 1600 万辆,比年初的预测少了 30 万辆。这反映出了车价上涨以及利率处于高位所带来的压力。在全面关税战的局势下,是没有赢家的。
关税处于重压之下,整车厂和零部件企业是否真的会回流美国本土,或者转移至美国眼中的“友邦”呢?不一定。一方面,美国本土市场的规模是有限的,并且还在收缩;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通过加征关税和缓征减免这两种手段,就像是胡萝卜和大棒一样,而这种政策预期缺乏稳定性,所以企业不可能安心进行生产。
有观点表明,中国汽车出口到美国的占比还不到 2%。基于此,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的车企受到美国关税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
事实并非是中国对美整车出口占比小这一情况。许多车企早就通过在墨西哥等地建厂以及转口等方式,避开了早期的关税。而如今,这些中转国被纳入了新一轮的征税名单,这使得之前的避险策略存在着失效的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业内忽视了关键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巨大风险,其中包括动力电池企业。
一方面,汽车行业的链条极为冗长。它是最为依赖全球产业链合作分工的一类工业品。在关税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方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长久以来,通过构建起的国际分工,全球消费者得以享用到最为好用的产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表声明,美方为了自身利益而加征关税,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行为。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 WTO(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破坏了正常的贸易秩序,对全球汽车产业的产供链稳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它还会进一步抬高汽车价格,给包括美国在内的各个国家的消费者带来额外的负担,同时也给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了负面影响。
站不住脚的开战理由
美国为何会跳脚呢?白宫给出的理由是,外国的汽车产业是在获得了不公平的补贴以及激进的产业政策的支持后才得以扩张的,而美国的汽车生产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如果仅以机械的方式看待数据,就会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美国汽车产业的本土生产能力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就业岗位也大量减少了。
1985 年美国独资生产的汽车产量占比达到了 97%。然而到了 2024 年,民众所购买的大约 1600 万辆新乘用车和轻型卡车中,有 50%是依赖进口的。在 2024 年,美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就业岗位有 55.3 万个,与 2000 年相比减少了 28.6 万个,降幅达到了 34%。
从外贸数额方面来讲,美国汽车贸易存在高额逆差。美国商务部的相关数据表明,在 2024 年,美国汽车贸易逆差达到了 1848.4 亿美元,其出口额是 586.6 亿美元,进口额为 2435 亿美元。从数量这一角度来看,美国进口的汽车数量为 801.9 万辆,而出口的汽车数量约为 146.4 万辆。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额是 935 亿美元,进口额是 1972.6 亿美元,贸易逆差达到了 1037.7 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与中国的汽车整车贸易方面处于顺差状态。美国商务部的数据表明,2024 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了 10.7 万辆车。同时,美国对中国出口了 9.9 万辆车。然而,由于进出口汽车单价存在差异,所以存在 22.3 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所以,在美国前十大整车进口国中,仅与中国有贸易顺差。从贸易额方面来看,这是中美汽车整车贸易一直以来的特征。
有人以为,这是过去几年受贸易战影响所致,使得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汽车减少。但事实并非这样。早在 2018 年,特朗普在其第一个任期打响对华贸易战的时候,就有接近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制定层的人士告知《财经》,从整车出口的角度来看,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数额比进口的数额要低很多,并且出口的多是中美合资车企生产的汽车。
这些人士曾向《财经》坦率表明,美国提升关税之后,会自食其果。这会让美国在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遭受损失,最终只会让日本、韩国、德国等获得一些利益,而美国的汽车企业和产业工人并不会有好的结局。如今看来,当初的话应验了。
在汽车零部件贸易方面,美国对中国存在较大逆差。其进口中国汽车零部件的总额为 182.6 亿美元,而对中国的出口总额仅为 22.6 亿美元,贸易逆差额达到了 160 亿美元。2024 年,中国在美国汽车零部件主要进口国家中处于第三位。
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看,美国汽车产业对于全球供应链的依赖程度要比政策制定者所预期的要高很多。墨西哥是美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国,在 2024 年,它对美国出口的零部件达到了 811.7 亿美元,并且在美国零部件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为 41.1%。
如果说美国汽车本土生产逐渐停滞,那么是谁承接了这一需求呢?
墨西哥在 2024 年对于美国来说,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方面,都是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并且贸易差额也是最大的。整车的进口总额达到了 785 亿美元,进口的数量为 296.2 万辆,贸易逆差额为 732.3 亿美元。零部件的进口总额是 811.7 亿美元,贸易逆差额为 423.3 亿美元。
汽车供应链较为复杂。因为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以及美墨加贸易协定(USMCA)等自由贸易协定的存在,所以加拿大和墨西哥这两个国家的汽车工业在几十年来一直与美国汽车工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加拿大向美国出口汽车,同时大量进口美国汽车及零部件,使得双方贸易更加均衡。另外,加拿大是美国汽车的最大买家。2024 年,加拿大对美汽车出口总额为 311.6 亿美元,进口总额为 232.4 亿美元,其逆差相较于其他国家,如墨西哥的-732.3 亿美元、日本的-389.3 亿美元,明显要小很多。美国在汽车零部件贸易方面对加拿大存在顺差,该顺差为 100.2 亿美元。2024 年,美国是唯一在这方面实现顺差的主要进口国。
回顾特朗普的上一个任期,他曾在社交媒体上。他逐个点评跨国车企,要求这些车企在美国建厂。他希望这样能为美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他还批评美国本土汽车品牌,询问它们为何把产能转移到海外。
美国此次加征关税的举动,回到了全球汽车业发展之初的那个阶段,那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当时处于贸易保护时期。特朗普想要逼迫所有的汽车制造商在美国进行投资生产,让美国本土的零部件比例得以提高,从而推动制造业回流。
事实上,汽车产业链是一种高度全球协同的生意。因为有便捷的全球物流运输能力,所以从整车企业到零部件企业,都倾向于在具有成本优势、市场规模以及工程师储备的新兴市场建设研发和生产中心,并且把产品卖到全球。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深度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生产体系,这会带来正常的发展结果。而美国却做出了不同的解读,将其视为美国国家安全面临重大威胁。实际上,美国国内经济结构转变以及高成本等因素导致了制造业空心化,一家独大的局面也被打破,美国却把这归咎于外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
美国在 3 月 26 日的白宫公告里尝试论证关税的有效性。公告称,关税能够成为减少或消除损害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的有效工具,也能成为实现经济目标的有效工具。公告还提到,特朗普政府在第一任期内实施的关税政策“增强了美国经济”,并且在制造业和钢铁生产等行业促使了显著的产业回流。
在上海市开放战略研究中心(上海 WTO 事务咨询中心)以及商务经济运行监测部主任谈茜的眼中,美国近年来将“国家安全概念”进行了泛化和滥用。他们将这一概念从抽象的公共政策逐渐发展为具体的规制工具,并且在涉外贸易政策层面上,它日益成为一种制度手段,为美国的国内产业振兴构建了边境护栏。
2024 年,全球汽车的总销量达到 8900 万辆。其中,中国的销量为 3143.6 万辆,并且连续 16 年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首位。美国的销量是 1594 万辆,位居全球第二。2024 年,美国进口的汽车大约有 800 万辆,这个数量占美国全年销量的一半。同时,美国进口的汽车数量占全球进口车的近三分之一。
美国是全球第二大单一汽车市场,仅次于中国,同时也是最大的汽车进口国。加征关税会对全球近十分之一的汽车销量产生作用。多国进行反击,这种反击将会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
在一份涵盖几乎所有在美国销售车型的分析里,德意志银行发出警告。它指出,保护主义政策的后果不单单会局限于外国车企,还会波及整个汽车生态系统,范围从供应商一直到消费者。按照该行的分析来看,其成本将会由整车制造商(OEM)、终端消费者、经销商以及一级供应商等多个主体一同来承担。
谁最受伤?
关税砸向了对美国出口汽车的车企,这些车企中包含美国本土品牌;关税也砸向了日韩,它们是以汽车出口为产业经济重心的传统汽车强国;上涨的关税以及企业为应对风险所做的调整带来的成本,最终都将由消费者来承担。
全球汽车制造商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将数以千计的汽车存放在美国港口,同时他们还暂时停止了发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特朗普日益升级的贸易战所带来的冲击。
惠誉评级 3 月 31 日发表的分析文章称,日本的大众、韩国的现代等车企以及德国车企,在这轮关税中会受到较大冲击。此前,美国对墨西哥、加拿大的关税政策,将给斯特兰蒂斯、尼桑、本田和通用汽车等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
4 月 6 日,英国的捷豹路虎宣布要暂停一个月向美国发运汽车。其目的是为了制定针对特朗普汽车进口关税的较为长期的应对措施。
4 月 8 日,斯特兰蒂斯停止了让其中国合作伙伴零跑汽车(09863.HK)的 T03 小型电动汽车在波兰上市的行为,并且正在对替代的生产方案进行考虑。
大众集团打算对在美国境外进行组装的车辆征收进口费用。奥迪汽车计划暂停交付 4 月 2 日之后在墨西哥以及海外装配并且运抵美国港口的车辆。
有的车企具备较强的品牌力。关税生效后的次日,法拉利宣布其部分车型将涨价 10%。
福特启动了“全美同享”促销计划来进行降价抢市。“猛禽”F-150 有了降价动作,降幅为 8%。Mustang Mach-E 电动车在获得补贴后价格降到了 4.2 万美元,比特斯拉 Model Y 还要便宜 3000 美元。
Cars.com 依据五个标准对最具“美国化”特征的汽车进行了排序。这五个标准分别是装配地点、零部件含量、发动机原产地、变速器原产地以及美国制造业劳动力。该研究对 400 多辆 2024 年的车型进行了分析,以此来确定能够上榜的车型所应具备的资格。特斯拉在近几年处于该榜的首位。这意味着特斯拉有望成为受关税影响较小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其原因在于特斯拉的汽车是在美国生产制造的,并且大部分零部件也源自美国国内。
危机快速传导到汽车制造业中工人的就业岗位上。特朗普对外国进口汽车征收 25%的关税,斯特兰蒂斯因此将临时关闭在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生产,美国五家工厂的 900 名工人开始休假。并且,之前它向特朗普做出的 50 亿美元投资承诺也可能因关税而受到影响。
媒体分析指出,关税或许会给墨西哥经济带来严重的冲击。墨西哥有 100 万人直接在汽车行业就业,而汽车行业约占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的 4%。
关税对除美国之外的市场有侵蚀作用。保时捷在一季度,于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地区,其销量都出现了下滑。这家跑车制造商正在全力应对不断增多的贸易壁垒,而这些贸易壁垒可能会导致其最重要的市场利润降低。
德国 Ifo 经济研究所的所长克莱门斯·菲斯特说:德国经济原本就已经处于停滞状态。美国的关税有很大可能会把德国经济的增长率推到零以下。像汽车和机械工程这样的一些关键产业将会遭受特别严重的打击。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表明,美国是欧盟汽车极为重要的出口市场。在 2024 年,欧洲汽车制造商向美国出口的汽车总价值达到 384 亿欧元。其中,德国最大的三家汽车制造商,即大众汽车、梅赛德斯 - 奔驰和宝马,它们的出口量约占欧盟对美汽车出口的 73%。
德国汽车经济专家费迪南德·杜登霍夫表明,德国汽车制造商需降低在美国的售价来保持竞争力,然而这会带来巨大的利润损失。并且,因为降价 25%不具备现实性,所以这些企业在美国销售的汽车数量会大幅减少。
4 月 3 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作出誓言。欧盟会支持汽车和钢铁等目标行业,同时会保护其市场,使其免受那些被迫退出美国市场的倾销商品的影响。“我们还会密切留意这些关税可能带来的间接影响,因为我们既无法吸纳全球过剩的产能,也不会接受对我们市场的倾销行为。”
欧盟委员会称,对于特朗普的钢铁关税,它将对价值高达 2600 万欧元的美国出口实施报复。爱尔兰、法国和意大利已提出请求,希望从目标产品清单里把波本威士忌删除。
法国等成员国敦促欧盟委员会打击美国的服务出口,其中包括科技领域的服务出口。德国等成员国也参与其中。同时,这些成员国还向与特朗普交好的意大利总理焦尔贾·梅洛尼施压,因为她反对欧盟升级对抗措施。
英国政府在此时放宽了其电动车目标,还降低了惩罚性罚款,以此来支持国内汽车产业。4 月 6 日,基尔·斯塔默爵士宣布,到 2030 年淘汰新汽油和柴油车的期限不会改变,然而按照新计划,制造商可以把全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的销售期限延长到 2035 年。
4 月 9 日,韩国做出了对国内汽车行业实施紧急支持措施的举动。其目的是尝试降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给该行业带来的冲击。韩国政府宣称,预计此关税会给韩国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害。
大众集团其高利润的豪华车型(含保时捷)将受打击,可能削弱自由现金流。
韩国政府为防止出现流动性问题,将把 2025 年对汽车制造商的政策融资支持金额提高。之前计划的金额是 13 万亿韩元,现在提高到了 15 万亿韩元(101.8 亿美元)。
汽车服务提供商考克斯(Cox Automotive)之前做出预测,关税会让美国制造的汽车成本提升 3000 美元,同时会使加拿大或墨西哥制造的汽车成本提升 6000 美元。
汽车制造商目前需做出抉择,要么在美国进行本土化生产以避开关税,要么承担成本,要么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在短期内,汽车企业预计会采取一些战术性调整,比如在其美国境内的工厂重新分配产能,让工厂加班加点生产,并且避免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支出。另外,预计整车厂有可能需要承担部分供应商的关税成本,就如同在 COVID 疫情期间供应链出现危机时的情况一样。
在这样的预期之下,在美国进口汽车关税措施尚未落地之时,美国市场出现了奇特的景象。一方面,日韩车企赶忙将汽车以及大量核心零部件运往美国;另一方面,美国消费者掀起了购置外国品牌汽车的热潮。
中国受影响几何?
中国媒体援引专家观点称,中国汽车产业受影响很有限。该专家表示,直接向美国出口的份额还不到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 2%。
从整车出口这一角度来讲,美国加征关税对于中国车企的直接影响不是很大。依据乘联会的数据,在 2024 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汽车大概有 11.6 万辆,其占中国汽车总体出口量的比例仅仅为 1.81%。对于国内的车企来说,美国长期以来都被当作是“高壁垒、低优先级”的市场,像比亚迪等中国的主要车企都“暂时没有进入美国市场的计划”。
业内或许低估了中国汽车产业受到的影响冲击。
从整车层面来看,中国在对美直接汽车出口方面确实呈现出逐渐减少的态势。然而,依然存在着超过十余万辆的市场规模。在这一规模背后,大多是一些合资车企,这些车企借助中国本土的产能,向北美进行供货。其中包含一些老牌的美国本土汽车品牌,并且向北美供货这一行为,恰恰是它们维持当前在华业绩的重要依托。
从短期来看,作为加税最直接的承接方,面临的是突然提升的成本,是难以维持的产线。这也冲击了它们对于是否继续在中国加码投资的信心。此前,就有业内消息传出,某合资车企中外双方的合作行将到期,而续约意向尚不明确。
不过,有识之士仍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法雷奥集团 CEO(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 Périllat 在中国访问时,称中国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健身房。在他看来,既然是在健身房锻炼,就不能懈怠,必须全力以赴,这样才能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并胜出。
整车相比之下,关键零部件企业包括动力电池在内所受到的影响或许会更大。
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对美国的汽车零部件有出口。其出口额为 182.6 亿美元。这一出口额约占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的 17.3%。然而,具体到这种出口对相关方面的冲击究竟会有多大,目前仍然难以进行准确的预估。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到底适用于 232 条款的低税率还是按照对等关税征收高税率,目前尚未明确。这不仅会带来更高的成本,还可能导致延期交付等冲击,进而对整车制造产生影响。
关税对储能电池冲击较大。
中国的锂电第一大出口国是美国。东兴证券分析表明,2024 年我国动力及储能电池出口规模达到 197.1GWh,同比增长 29.2%。其中,动力电池占比 68%,储能电池占比 32%。对美出口额在锂电池总出口额中分别占 25%(153.2 亿美元)和 23%(20.3 亿美元)。从结构方面来看,美国依然是我国电池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本次加征关税之后,中国对美锂电池的出口关税处于高位。预计出口电池的价格会大幅度上涨。依据东兴证券的分析,储能电池在本轮关税加征当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以 2024 年作为例子,中国对美出口的新能源汽车不到 3 万辆,在总新能源车出口比例中为 1.4%,与之对应的动力电池装机出口规模不足 1.8GWh,所占比例非常小。储能电池中国对美出口额为 62.7 亿美元,此金额占美国进口总量的 57%,对应的需求规模约为 35GWh 至 40GWh。
媒体报道称,4 月 7 日亿纬锂能回应投资者提问。亿纬锂能透露,目前其与美国客户签订的合约皆采用 FOB 价格(离岸价格)结算。供货商仅负责货物离开中国港口之前的事宜,而之后的运输、关税以及到岸港口费用等,均由客户来承担。美国客户面对突然增加的超高关税成本,有可能会引用不可抗力条款来解除合约。而这一情况将会对中国电池企业已经做好的年度产能规划产生不利影响。
海外本地化布局的完成度会对企业产生影响,进出口的体量以及其分布也会有作用,产品附加值同样不可忽视,不同企业因为这些因素而感受到的寒意各不相同。
均胜电子(600699.SH)向《财经》作出表示。公司在海外已布局约 15 年。目前在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均配备有相应的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全球业务模式主要是以本地生产配套供应(Local for Local)。美洲等各区域的产能和产量与当地市场相互匹配。并且还会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一定的产能储备。均胜电子进出口业务占比较少,受到中美关税政策影响较小。
该企业在海外布局较早,并且涉及气囊、安全带等汽车必要物件,所以其全球市场份额较高。因此,关税对它的影响对于其他企业的参考价值有限。
此前受疫情影响以及全球供应链安全方面的考虑,许多国际零部件已经对之前的布局方式进行了调整,将自身的产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布局,并且贴近本地的消费市场进行布局。一位具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头部车企的负责人向《财经》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他认为,最大的疑虑是,美国的关税战或许仅仅只是个序幕,有可能会进一步对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投入的布局规模产生影响,也有可能会使这些企业扩大在华投资的节奏放缓。与此同时,还可能会增加宏观经济的压力,对消费者买车的需求造成影响。
特朗普第一任期期间开始加征关税并挑起贸易战,到现在为止,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加快了海外布局的步伐,或者开始进行海外布局,把部分产能转移到本地,或者转移到墨西哥等与目标出口国关系更稳定、税率更优的国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中国,本次特朗普加征对等关税,其对象还包括欧盟、日韩、泰国和越南等在传统认知中被视为贸易伙伴的国家。而针对进口汽车更是加征25%的永久关税。
中方的回应措施正在推进中。4 月 9 日,新华社报道称,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公告表明,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的相关公告,从 2025 年 4 月 10 日 12 时 01 分起,对于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要在现行适用的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 84%的关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针对美国的关税政策发表声明。汽车属于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凭借高效的跨国产供链体系,能够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进而为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了既安全又便利的交通和物流工具。
美国突然实施对等关税,各国也作为回应措施加征关税,这使得汽车行业的未来变得难以捉摸。从整体来看,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展现出了利用经济强权和贸易政策来迫使贸易伙伴重新选择立场的战略趋向,而本轮对等关税仅仅是这一战略之下的一个明显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