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日前宣布暂时豁免进口电子产品的“对等关税”。不过,很快它又澄清称此举仅为暂时措施,并且很快就会宣布针对半导体适用税率。这使得岛内的局势相当紧张。
台岛《中国时报》近日有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着重指出,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能够从关税里“逃脱”出去。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 13 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采访时还宣称,在未来的一到两个月内,美方将会启动新一轮针对电子产品的产业关税。他警告,目前部分商品虽被排除于对等关税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商品已成功“脱身”,而是即将被纳入与半导体相关的新税制中。卢特尼克还提到,如今几乎所有的半导体都是在台岛制造,然后送往中国大陆制成成品,美国必须对电子产品都课征产业关税,以此来确保生产线迁回境内,“因为我们不能总是依靠东亚来生产这些产品”。
台岛联合新闻网称,台岛半导体面临可能被征收超过 100%关税的严重情况,芯片行业对此进行了猜测并提出了三套剧本。其一,预测美国会依据国家/地区或厂商的全球半导体产出量与美国制造的差额,制定出相应公式来进行课税,即“大水库模式”,这种方式对半导体业的冲击将最为强烈。业界进行分析,以台积电为例。台积电 2023 年年报显示年产能超过 1600 万片 12 英寸晶圆,并且还在持续扩张。然而,台积电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厂房,初期的年产能预估仍不到 50 万片。“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差额,若此差额成为课税基础,税率恐怕会极为惊人。”
第二套剧本的内容是直接对进口自美国的芯片征收税款。然而,这样的举措会对那些在美国设立工厂并进行组装的企业进行惩罚。业界认为,大型芯片制造商直接销售芯片至美国的比例不高。许多时候是通过供应链体系,最终被集成进各种电子产品。如果单纯对进口美国的芯片征税,首先受到影响的是那些需要进口芯片在美国进行组装和集成的厂商。这些厂商包括在美国设有生产基地的电子制造服务大厂,像鸿海、广达等。甚至像服务器大厂超威等美国本土品牌也会受到影响。“这就等于在惩罚那些响应特朗普政府号召而在美国加大力度设厂的业者。”
第三套剧本是成品且内含半导体课税,然而追溯起来困难度较高。业界持有这样的观点,即美国政府或许会设定一个统一的关税税率,该税率适用于所有销售至美国且内含有半导体组件的终端电子产品。比如,所有进口到美国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服务器等,只要其中含有芯片,就按照这个税率进行课征。此举的潜在影响范围很广,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现代科技产品。最大的挑战在于运行层面具有复杂性,同时追溯也很困难。
连日来,岛内开始对民进党当局“跪美”的行为进行强烈抨击。台岛《联合报》在 20 日有相关报道,台大前校长管中闵于 19 日表明,当下并不清楚在对等关税谈判里,台岛将要付出何种代价。他指出,“台岛的前途不能被民进党当中的少数偏激分子所掌控”,需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对民进党少部分人的偏激行为进行约束,并且要在天平上平衡对美关系与两岸所面临的风险。
台岛《经济日报》19 日的社论表示,“护岛神山”遭遇着内忧外患的状况。在其面临的内忧方面,一方面,台岛的资源承载能力几乎已经达到了极限;另一方面,最为重要的是,研发人才能否持续得到供应。尖端人才的数理基础能力在下降,同时愿意投入艰深理工研究的学生也在逐渐减少。岛内 4 所顶尖大学毕业的理工科博士,2014 年有 855 人,到 2020 年下降到 413 人。2022 年念理工博士班的学生人数是 10160 人,而 10 年前(2012 年)是 13541 人,仅为当时的 75%。若持续这种趋势,到 2030 年连台积电一家公司的需求都无法满足,更别说其他高科技产业了。
台岛并购与私募股权协会创会理事长黄齐元指出,美国政府近期出台了限制英伟达 H20 芯片对华出口的政策,这给英伟达公司的股价造成了重大打击。英伟达的执行长黄仁勋迅速飞往北京,并表示未来将与大陆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与之相比,民进党最近提出的“脱中入北”论调,就显得格外突兀。文章表明,美国政府只看重台积电,而对台岛的安危毫不关心;然而,台岛却以与美国共同构建“民主芯片供应链”而自鸣得意,这就如同认贼为父。文章还指出,全球南方拥有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地方可以成为农业及传统产业的市场,而台岛却选择了放弃。“未来如果‘脱中入北’,很可能会演变成‘弃南离世’这种悲惨的结局。”(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