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传统建筑之现代演绎——基于传统乡土建筑研究的民宿/工坊设计
| 教学目标|
针对传统的认知与分析:认知传统乡土建筑在空间、形体、材料、构造、组织方面的特点,并且分析这些特点与气候、地形、行为、文化、宗教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更深入地理解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其所蕴含的经验与智慧。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当下的技术条件以及功能要求,从场地方面体现对传统乡土建筑的传承与演绎;从布局方面体现对传统乡土建筑的传承与演绎;从空间方面体现对传统乡土建筑的传承与演绎;从形体方面体现对传统乡土建筑的传承与演绎;从材料方面体现对传统乡土建筑的传承与演绎;从构造方面体现对传统乡土建筑的传承与演绎。
对构造做法进行专项学习。
| 功能设定|
功能可以选择民宿或者艺术家工作坊,并且能够结合案例研究以及调研来自行进行深化。以艺术家工作室为例,它的面积大概是 3000 平方米,楼层不超过 3 层。有 6 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的面积在 400 到 600 平方米之间。这些工作室具备工作、展示与生活这三方面的功能空间,具体的比例能够自行确定。艺术门类既可以是常见的绘画、雕塑等,也可以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特别设定,设计需要体现出该艺术的特点。工作室的平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工作室之间的组合关系如同村落中的民居,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一定的联系。多功能服务中心的面积约为 1000 平方米,其主体是 1 层。有一个 600 平方米的大空间,可用于展览或会议,其屋顶形式为坡顶或曲面屋顶,建议采用新型木结构体系。还有约 400 平方米的配套服务空间,包含餐饮、教室、办公、卫生间、设备、储藏等。除了集中设置 20 个公共停车位外,每个工作室需设置 4 个停车位。
评委简介
滑际珂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的副总总建筑师,诚榀工作室的设计总监,同时还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郑颖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有一位副教授,他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MOS)的专家成员。
各组设计成果展示
烟火在长街中绽放,吊脚楼扎成了寨子——这是基于对重庆中山古镇研究而进行的民宿设计。
钟翊嘉、吕青璇
成果展示
向下滑动查看方案
设计说明
民宿设计是以重庆中山古镇的聚落研究为基础的,并且围绕着长街以及吊脚楼这两个关键词来展开的。
中山镇主路经过三到五个建筑会伸出支路。横条状街巷与近乎垂直的竖向街道共同构成鱼骨状的交通布置。街道折转会顺应地形,整体角度在 27°左右。坡度小于 15°的较平坦街道,其对地面的处理方式是坡道。靠地的街区与沿江主街的支路巷道,是用梯道连接的。
中山镇在建筑单体方面,多呈现店宅合一的混合民居模式。人们可以从沿街进入店面,其下层是商业空间,上层则是住宅,通过天井和楼梯来组织流线。沿河的民居大多是靠岸而建,用木柱或者砖石柱支撑在岩体上,从而形成了 1 到 3 层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建筑群。
转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建筑节点进行研究;二是以过街楼作为主要的公共建筑;三是以吊脚楼原型作为主要的客房空间;四是延续传统街道的微妙转折并将其连接起来。
河坝节点通过观景广场来呈现,有每三到五个建筑伸出梯道支路以供到达。公共建筑成为不同标高街道的交点。客房设计参照传统民居的天井以及下店上宅的组织形式,还融入了露台和吊脚的元素,上层用于住宿,下层是起居空间,街道的一侧从一层进入,另一侧从二层进入。街道的折转角度依据传统街道的研究,同时结合地形的变化以及新老街的对位关系。
评委点评
滑际珂认为整体感觉挺好。如果要进一步进行设计的话,可以留意各部分与景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可以压低东侧住宿群的高度,以此来提升西侧住宿的观景体验。同时,还可以考虑人在每一处转折点能够看到的风景。
郑颖对中山古镇原型的折转角度进行了研究,这是很不错的。然而,存在几个问题需要更明确地阐述,其一,为何方案要选取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进行;其二,从原型到客房的转译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组比屋连甍——基于流坑传统聚落研究的民宿设计
曾令萱 温彬
成果展示
向下滑动查看方案
设计说明
流坑村位于江西中部,如今由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管辖。它三面被山环绕,背靠着山,面向着水。流坑村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村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有傩舞,还有小吹会以及竹编。
流坑村采用的是七横一纵的街巷总体格局。我们选取了中巷来进行研究。可以看到街巷有很明显的开端和结尾。民居排列得很紧凑,并且富有节奏。在大约四十米的地方设置了室外公共的活动空间。每个民居都有属于自己的景观小节点。天井与景观节点成为了单体建筑与街巷相连接的方式。
单体建筑的空间序列整体呈现出从公共到私密的过程。室外与室内的划分,让整个空间感受变得更加丰富。在公共与私密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与自然的交流。
场地在流坑村龙湖沿岸。对岸有一处较大的宗祠。场地周边是传统民居和风雨廊桥。所以场地设计需注意的元素有与宗祠的对话、对传统民居肌理的回应以及与交通流线的关系。我们在南侧道路设置了入口。根据场地周边民居尺度生成了轴线。轴线也在回应龙湖和宗祠。通过轴线的变化并结合当地街巷的特点来设置节点,这些节点成为了建筑与周边场地进行对话的窗口。在入口处设置了接待空间、餐饮空间、办公空间以及民宿体验空间。每个院落都拥有属于自身的私密景观空间。并且,院落与院落的墙具备框景的作用,墙体之间的错动形成了街巷内部的景观节点。
评委点评
郑颖提出三个问题:一是街巷方面的问题。传统街巷一般是较为拥挤的正向积极空间,在设计中街巷呈现出正向的特点,然而院子与院子之间的缝隙空间属于消极空间。二是民宿方面,民宿是更侧重于内部的建筑,除了街巷的特性之外,民宿院子内部如何进行交流以及有哪些突出的亮点呢?三是结构方面的问题,结构部分没有太多从传统转化而来的元素。
滑际珂称:从屋顶能够看到传统建筑现代化的一个走向。民宿客房这部分主要呈现的是传统的双坡屋面,接待中心则是四水归堂的几何化形态,而餐厅更像是对坡屋顶的另一种探索。
第三组结庐山间——基于湖北恩施彭家寨研究的民宿设计
张小萌 张颖昕
成果展示
向下滑动查看方案
设计说明
彭家寨的吊脚楼多以木材和石材建造。
彭家寨吊脚楼有座子屋、单吊式和双吊式之分。这三种形式对应着三种不同的平面形式。我们以这一点为依据,在建筑形式方面,是在座子屋、单吊式以及多吊式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创新。
我们采用虚拟地块来模拟彭家寨当地的气候特征,该地的地形是山地。起初,我们尝试从彭家寨的建筑聚落街巷空间进行转译,然而,当地的建筑布局较为原始,缺乏特点鲜明的街巷空间。于是,我们转而从建筑形式开始着手。彭家寨自身缺少大体量的公共建筑,像戏台、大型祠堂等。我们选择将座子屋围合成院落的形式,确定上下流线的贯通,并进行布置。布局主要按照等高线依山而建,公区客房区双线并行。
我们选用木材和石材,并且用混凝土墙来辅助。石材被用作一层的部分立面材料,它与彭家寨山地吊脚楼的石阶平台相呼应。在结构方面,对于公共区域大空间的塑造,穿斗式适合较小的建筑体量,最终决定采用新型木结构,从整体上能呈现出树木生长的样子,从人视点角度来看具有纵深感。
评委点评
滑际珂选取的原型特点鲜明,公共区域与客房区域划分得较为清晰。不过在一些细节方面缺乏考量,比如在客房尺度上存在欠缺,单坡屋顶下客房二层观景面的净高为 2100,给人的感受不是很舒服,并且二层内部最高点的功能是厕所等附属服务空间,这一点不太合理。而传统形态的双坡屋顶有利于排水以及室内空间的划分。
郑颖认为:在空间布局方面,没有完全按照等高线来分布;公区和客房区可以试着进行围合空间的设计;在客房单体的平面设计上,空间趣味性有所欠缺,需要进行改进。
第四组环阙合墀——基于福建永定土楼传统聚落研究的民宿设计
郭政 王鑫楠
成果展示
向下滑动查看方案
设计说明
我们选择的传统建筑原型是福建永定土楼。传统土楼包含圆楼、方楼、五凤楼以及其他变异形式。这些土楼都具备突出的防卫功能,并且祠堂处于中间位置,形成了向心性。其整体组成的形式为内向开放、外向封闭且严格对称。我们决定对其进行转译,并且延续使用厚实的夯土外墙、夯土墙以及梁柱承重的方式,还保持居住空间均等化以及沿外围布局。在空间形式上,我们将公共区域置于围合的中心位置,而居住区域则位于外围的围合区。从材料角度来看,我们所使用的材料主要包含木材、胶合板、金属、钢材以及夯土。构造建筑的体量整体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部是轻盈且温暖的木材,外部则是厚重且沉稳的夯土盒子。内部公区的屋架由米字形胶合木梁单元组合而成,其木梁的截面尺寸为 200*6000mm;用来支承屋架的是三根一组的空间 V 形钢柱,这些钢柱的截面尺寸是 200*200mm。公区部分既展现出了结构的真实与理性,又通过建构本身所塑造的流动通透的空间,呈现出了建筑与自然相互交融的诗意。
评委点评
滑际珂称,传统土楼的外部较为封闭,具有向外防御的功能。如今的设计虽将外部打开,但与外部景观的互动性不足,把这样的设计置于当前环境中不太适宜。若将场地选在一片高密度的城市之中,便可像传统土楼那样,外部保持封闭,以隔离外界环境,而中间则保持开放。
郑颖说:方形和圆形不易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完形。不过,中间的这种关系还是很不错的。这个模型由于是白膜,没有材料,所以更能将这种形式显示出来。
第五组 倚山为屋——基于山西师家沟传统聚落研究的民宿设计
陈灏宇
成果展示
向下滑动查看方案
设计说明
本次设计的原型选用了山西靠崖窑的原型,以师家沟作为例子。通过对村落的研究分析,提取出了五个关键词,分别是风水选址、组团、负型、院落形态和模数。在此基础上,选择的设计场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此地面水靠山,山体坡度比师家沟更加陡峭。院落组合主要是以沿着等高线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场地内部进行分类,在较陡的地方设置小的居住单元,在较为平坦的地方设置较大的组团院落,并且在和小路交汇的地方安置公区。
院落的组织是以模数生成的基本单元为起点,通过对居住单元之间距离模数的控制,形成了不同的社交范围,并且依据此生成了对应的院落空间。
在选择材料结构时,以建筑的形式为依据,运用了混凝土梁柱以及夯土墙的形式,这样能让建筑与场地进行更良好的对话。
评委点评
滑际珂:场地的坡地较为陡峭。方案中存在一个遗憾,即垂直空间的部分设计不够充足。
郑颖认为,方案的体块关系较为舒服。然而,客房单体的空间显得略小,庭院的空间未能很好地呈现出来。在最后对材料的处理方面,存在一些生硬之处,例如玻璃与墙的交接设计不够完善。
窄巷间有一个可以仰望天空的院子,这是基于安徽宏村传统聚落研究的民宿设计,属于第六组。
王志诚 毕家美
成果展示
向下滑动查看方案
设计说明
民宿选在了宏村的西南角。它以蜿蜒的巷道为出发点,同时也以“四水归堂”的共享井院为出发点。
延续着周围建筑的南北轴线,它按照河岸的走势发生了转折,由此生成了条带体量,在中段,水院朝着东侧的水景以及南湖书院、画桥等景点敞开了。
空间句法分析表明,宏村的主街与支巷构成了鱼骨状的网络。其道路的尽端数量较少,可达性较高。街巷的设计是仿照这种形式的,借助建筑外墙的形态,形成了曲折的鱼骨状街巷空间。连廊和亭子在其中相互穿插,依托水、树或竹子,打造出了与自然时间紧密相关,并且兼具交通和休闲功能的半室外空间。
传统徽派民居单体包含完整对称的主体部分以及富于变化的附属部分。设计单体是以矩形井院为核心的,天井、主体、附属、庭院等几个层级依次向两侧展开并发生变化,这样能丰富半室外空间,促使产生更多的活动可能,也能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屋顶会把雨水收集到下方的水塘里,并且将其储存起来用于植物灌溉。而过多的水则会通过地下管道流入水圳。井院参照了传统民居的比例,建筑层层向外挑出。天井呈现出上小下大的形状,这样能让所有的户型都实现通透,对自然通风是有利的。一层的高度比二层大,利用高度差把一层的客房抬高 1 米,从而形成了防潮垫层,也就解决了一层客房潮湿以及私密性不好的问题。建筑主体的结构为钢结构,其屋顶是木椽条。朝向天井的墙面填充着木隔墙,并且保留了原有的木色。钢结构在室内有局部是暴露的,它既能划分空间,又能起到装饰的作用。
评委点评
滑际珂认为这个作业的完成度较好,图纸画得很细致,设计有深度。能看出两位同学有景观意识,尤其强调了设计中的水杉树。室内设计和场地设计都做得较为细致和完善,空间序列性很强,设计手法较为成熟。形体是有逻辑的。从这个建筑形态可以看出,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原型的限制。例如这个矩形的屋顶,对于公区来说,不应该只是客房的简单放大,或许可以有更多的变化。
郑颖说,模型的制作是很用心的,同时也考虑了材料,材质搭配得非常好。可以进行改进的地方是,有些地方的设计稍微有些紧凑,一些公共空间可以再放宽一些,这样能让其品质更高。另外,在表达的时候,可以多说一说中间水面的考虑因素,例如看向东面南湖书院的那张效果图,可以再多进行一些说明。
楼堂层层叠叠,相互对望于山间。这是基于对四川甲居藏寨的研究而进行的艺术家工作室设计。
朱冉
成果展示
向下滑动查看方案
设计说明
甲居藏寨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此地属于高原气候。这里日照时间长,绝对温差大,风多雨少。其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面紧邻大金川河。甲居藏寨是藏民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成果,建筑朝向相同,背靠亚霄神山,东南方向与墨尔多神山隔着大金川河遥遥相望。
抓住聚落的特点,即建筑组群会随着地形的变化而灵活分布,并且建筑单体与周边环境一起构成了独立的小组团。以原始民居“回”字形的平面布局为主要线索,将其贯穿于建筑组群以及单体的设计之中。在尊重当地宗教文化的前提下,原有“神性”空间的指向从山神转译到现有“创作”空间朝向艺术交流中心;原有中庭以及锅庄活动空间被转译为现有内部核心公共空间;畜—人—神的空间性质被转译为本我—自我—超我,分别对应基础保障、生活交往以及灵感创作;代表人神交流的屋角经幡被转译为人与人与自然之间流的延伸平台,从而实现从室内到室外、庭院到平台、平台到平台的独立自由流线,在保证部分空间独立性的同时串联起各个组团,自然而然地塑造出丰富的第五立面;祭神碉楼被转译为场地停留节点;公共宗教活动场所被转译为开放的艺术交流空间;保留建筑的生长态势,延续原有的建筑风格,借鉴以墙承重为基础并结合梁柱承重的结构特色,形成外刚内柔、下刚上柔的内向型空间;采用“回”字形缩放的方式对原有外窄内宽的梯形窗进行转译,同时沿用原有木质墙结构二分法来确定开窗的基础位置。
在上述建筑特征转译的基础上,与建筑功能进行结合并作出细微调整,最终把基于四川甲居藏寨传统聚落研究的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完成,在一定程度上让传统民居实现了现代转译。
评委点评
滑际珂:对图形以及不同的空间关系能够较好地进行把控,并且逻辑是统一的。然而,其空间功能的识别性比较弱,需要在局部进行区分。除此之外,由于受到原来民居聚落较强建筑特点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被原始框架所束缚,缺乏突破和创新。还有一点是,对于艺术家工作室的概念较为模糊,也没有明确界定适用人群,需要进一步进行思考和考量。总体做的不错,不过任有很大的深化空间钢结构课程设计平面图,值得继续研究下去。
郑颖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基础研究做得比较充分,在转译对象的考虑上也较为全面,其转译成果是值得肯定的。
前期研究汇报的篇幅比较长,而设计部分的介绍相对较短。图纸部分在平面布局方面不够严谨,细节处理也不够干净,像墙柱对位关系以及家具摆放的考虑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这表明基本功还有待加强。不过,其他方面都还不错,可以继续进行完善。
第八组 森林编织——基于吉林锦江村传统聚落研究的民宿设计
滑晨宇
成果展示
向下滑动查看方案
设计说明
锦江村位于长白山西侧且在抚松县以南。它始建于民国时期。这个村落的布置较为松散,没有什么规律。以主路为界限,主路以南的地势较为平坦,而主路以北的坡度则比较陡。正因如此,两侧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锦江村的建筑属于满族的木刻楞,是用木料首位相接堆砌而成的井干式结构,以碎石作为基础,墙面上覆盖着黄土。
总平和锦江村都采用了带状排列。锦江村北面更陡,而场地南面更陡,所以两侧采用了不同的排列方式,北侧排列更紧密,南侧比较松散且参差。它们的朝向都是依据等高线来决定的。同时提取了木刻楞四米五的基本尺度,并以此为轴网进行建立。每一个单元是两户,围成一个私密的小院,外面是共有的院子,所以采用回字形,这样更符合用户自然私有化的心理需求。
考虑到当地严寒气候,没有采用独栋布置的方式,而是通过一条内廊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以此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在剖面方面,北侧是西北风的迎风面,它嵌入山体之中,屋顶朝向北方坡并进行覆土处理,而南侧则完全顺着山势进行建造。在材料的使用上,选用了毛石、夯土墙、木瓦和松木。作为一种转译方式,木料首尾相互连接,立面构件注重横向线条,与原本横向的木料相互呼应。此外,对仓库和摘支窗等传统元素进行了相应的转译。对于大空间的构造方面,使用了木桁架,并且是用销钉和钢构件来进行连接的。为了达到保温的目的,采用了双层屋顶以及夯土墙。在建筑的外立面上,穿插了一些木板,以此作为井干式的一种呼应。
评委点评
滑际珂说客房的院子有些小,与北方院落的尺度不相符,或许是受到做南方那几个组的影响。你进行了覆土处理,也考虑了风向和保温方面,但对于这个地区而言,光照更为重要。不采用回字形,采用 L 型会好很多。单坡屋顶有点大,积雪排水可能会存在困难。实际上不如延续双坡的形式。选择东北的原型存在一定难度。因为其本身没有明显规律,难以提取出原型。如果按部就班地去做,又会觉得没有什么意思。
可以看到运用了许多当地的材料,且这些材料很丰富。这几张小透视在一些细节的处理方面是挺有意味的。你们在这个结构上都有些用力过度了,就这种跨度而言,实际上是用不到这么大力度的。
西递的康衢,南怀的烟月——是以安徽西递传统聚落为研究基础的艺术家工作室设计
叶子瑄 周钰桐 周忆宁
成果展示
向下滑动查看方案
设计说明
我们的设计是基于对徽州传统民居西递的调研而进行转译的。徽州地区处在皖、浙、赣三省的交界之处。从唐代开始,徽州地区一直维持着一府六县的格局,一直到民国时期,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都相对独立。西递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古镇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古村落,在西递古村落的整体布局、环境以及建筑风格等方面,都完好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古朴风貌。
我们从徽州民居这个母题中提取出了三合院的单体原型和结构。我们还从西递这一特定聚落中选取了西递周围的地形作为场地,西递是与水伴生且以街蔓延的。我们从平、立、剖三个方面对西递街巷空间界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街巷平面走势与立面的对应关系,街巷起始处与终止处以及交叉口的空间节点,立面形式的统一性与差异性,还有立面形式与内部空间的对应关系。接着总结出了西递及徽派建筑具有连续性、内向性和天井空间的特点。
我们将艺术家工作坊选为题目,期望把“徽墨”与“徽州三雕”相结合,给绘画和雕塑艺术工作者提供创作的空间。在工作坊的室内空间方面,我们希望能提供与绘画和雕塑相关的空间以及器材设备,并且设有配送点来提供各项服务,其中包括雕塑器材(像切割器、平板机、喷漆室等)以及绘画空间(如工作台、画架、凳子等)。
对于公共空间,周末会邀请雕塑传承人与驻村艺术家来分享与交流。
艺术家在驻村结束之前会进行面向公众的作品展示,同时还举办季度型的体验工作坊,并且邀请公众来进行短期的体验和学习。
在空间形态设计方面,把民居街道的立面也就是山墙进行了抽象处理。接着钢结构课程设计平面图,在抽象出来的山墙之间加入了院落体量以及建筑空间。最后,通过虚实对比和曲折变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街巷空间。开放院落、下沉庭院,还有半开敞院落以及楼梯等元素。长向与点窗开窗等几种层次,形成了从开放到封闭的变化,也实现了由公共到私密的过渡。这是对西递院落、街道空间相互交融且虚实结合的一种借鉴,与调研阶段所研究的街巷“柔性界面”相呼应。
构造设计主要包含屋架的设计和墙体的设计。在屋架方面,我们所选取的对象是中心庭院。我们从船都建筑以及传统斗拱中采集原型,将这两者进行结合,通过使用小木构来降低体量的存在感,同时实现了巨大的挑檐。
我们对传统建筑进行研究,从中汲取了传统民居的匠心与智慧。我们尊重传统,同时在尊重中力求对传统进行演绎和再创造。
评委点评
郑颖:建筑有着较好的造型和富有美学素养的平面排布。
滑际珂认为,对于艺术家工作坊的功能需求,还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平面可以继续进行深化。
END
图文来源 | 文化遗产组全体同学
图文编辑 | 陈灏宇
审核 | 王志刚 张龙 刘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