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6 日,在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站场。工人们正在为处于空中的钢结构作业面铺设防护网,其目的是确保施工的安全。
“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是推进某一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它是“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点。此工程集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场站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凭借独特的造型赢得了“京帆”的美誉。
目前,项目建设已全面进入攻坚阶段。预计在明年能够完工。建成之后,它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3 月 20 日 5 时 46 分,在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工地,工人们依次排队进行登记后入场。
3月20日5时许,工人们在施工现场接受安全教育后登记入场。
3月16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工人们为空中的钢结构作业面铺设防护网,确保施工安全。
3月21日,以钢为骨的“京帆”雏形已显。
3月21日北京钢结构回收,工人们在“京帆”屋盖上安装屋面水槽。
3月19日傍晚,几名钢筋工在落日余晖中作业。
3月16日,两名工人正在安装通风管道。
3 月 16 日这天,在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的施工现场里,工人们正在进行施工用板材的回收工作。
3 月 19 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的地下一层。工人们此刻正在现场忙碌着,他们在进行二次砌筑的工作,同时也在铺设通风管道等相关工作。
3 月 20 日中午,地点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施工现场。一名大货车司机在午休时间进行了洗脚以及洗袜子的行为。
3月21日中午,作业车辆从工地北侧的京哈铁路线下经过。
3 月 20 日晚,在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的施工现场,有一名焊工正在夜色里进行作业。
3月19日傍晚,下班后的部分工人统一乘坐大巴车回住地。
3 月 19 日傍晚,部分下班后的工人穿过了位于北京东六环的一座天桥,然后返回住地。
3月20日18时许,下班后的工人们回到“建设者之家”。
3 月 20 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的“建设者之家”里。消防中控值机室内,有两名值机员。他们紧盯着屏幕,目的是保障工地的安全。
3月20日,工人有序排队打饭,两荤一素,10元一份。
3 月 20 日,在“建设者之家”的快递存放处。工作人员开始为工人们寻找他们各自的快递。
3月20日晚北京钢结构回收,几名下班后的工人在路边休息。
3 月 20 日晚,几名来自河北邢台的砌筑工人在“建设者之家”职工宿舍里。他们饭后正在聊天休息。
3 月 20 日傍晚,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正在建设中。
大运河畔扬“京帆”
早晨 5 点半的时候,城市还处于未苏醒的状态。在这个时候,北京东六环的一座天桥已经迎来了人流的高峰。
在微弱的路灯之下,人影显得十分杂乱。有数千名工人,他们肩挨着肩,脚碰着脚。这些工人从六环以东的“建设者之家”启程,先攀爬天桥,接着穿过涵洞,步行大概 15 分钟,最终到达了六环以西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简称副中心站)的工程施工现场。
3 月中旬,北京已是早春时节,寒风阵阵。工人们从南侧通道进入工地,迎面便可见到网状钢结构。那钢结构从地平线上高高跃出,模样好似船帆,正迎着风扬起。
中铁建工副中心枢纽项目总工杨阳介绍说,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大运河。副中心站建设运用了罕见的盖挖逆作法施工工艺,一般建筑是从下往上建造,而这里则是从上往下建设。因为我们这里靠近运河,北侧有京哈铁路,东侧和南侧有居民区,所以采用逆作法施工,这样就能大大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建成后的“京帆”将成为首都北京的新门户。
杨阳是一位“95 后”总工。之前他一直跟随师傅在副中心站项目上进行学习。去年担任总工之后,杨阳变得更加忙碌了。他陪妻子产检的时候,只是送妻子去医院,而自己不接妻子回家,因为他没有时间在医院等待。
我爱人在京工作,恰好我也在这边,于是就把孩子生了。等到明年副中心站建设完毕,我去外地工程的时候,孩子应该就会叫“爸爸”了。杨阳这样说道。
建筑工人常年在外地奔波。他们有遗憾,也有骄傲。一项项重大工程完工了,这些完工的工程就如同一个个无形的勋章,被记在了每个工人的心中。
龚小威来自河南周口,他和搭档在副中心站地下 3 层的“风道”里进行灌浆防水工作。他从事这项工作已有七八年,曾参与过雄安站、北京丰台站、长沙西站、重庆东站等重要铁路枢纽的建设,他说自己“大江南北都去过”。他掰着手指头数着,偶尔会抬头思索,眼中还含着笑意。
副中心站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其建设备受关注。其中有一位来自河北邢台的吴师傅。吴师傅今年 48 岁,职业是砌筑工。他的儿子在天津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女儿在老家邢台上高中,一家人分别居住在京津冀三地。
3 月 20 日,吴师傅下班后对同样来自河北的其他工友说道:“希望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够推进得更快一些,这样我们家就能早日受益了。”
3月23日4版新闻摄影↓
作者 吴凡
编辑 王伟伟
工人日报摄影部微信号第285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