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民大礼堂:新中国初期西南大区的标志性建筑与历史记忆

   日期:2025-04-0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119    
核心提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如今已成为游客们前往重庆必须要去的打卡点,大礼堂前的人民广场,如今也成为了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和大礼堂正面相对的,正是后来修建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如今,两座建筑相互辉映,和中间的人民广场一起,构建出了重庆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方。

如果要评选重庆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那么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其中有承载着码头记忆的朝天门,有象征着人民解放的纪念碑。还有一个地方,我坚信所有人都不会将其忘记重庆的钢结构公司,那便是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的经济状况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生活方面也如此,大部分基础设施都不具备。当时的重庆是西南大区的中心,承担着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然而,此时的重庆连一个像样的能够用于集会的场所都没有。1951 年初,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人的有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人。他们共同决议重庆的钢结构公司,要在重庆修建一座大礼堂,此礼堂需符合要求,并且要足够气派,不能显得小家子气。

1951 年 6 月上旬,张家德以西南建筑公司设计部的名义正式呈送大会堂设计方案。7 月时,张家德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其职责是主持大会堂的工程设计与施工。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在 1951 年 6 月开始破土兴建。1954 年 4 月竣工。1956 年,西南行政委员会的大礼堂被更名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1989 年,东楼按照高星级酒店标准建设完成。20 世纪五十年代时,大礼堂建筑面积为 1.85 万平方米,到 1989 年时,建筑面积增加到 3.22 万平方米。

1997 年,重庆直辖。市委市政府听取了民意。市委市政府决定拆除大礼堂的围墙。随后建设了人民广场。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中心礼堂正对中轴线,它是圆形的主体建筑。中心礼堂的三层圆顶由大红廊柱进行支撑,圆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在中心礼堂的正中,有一个金色的“顶子”,这个“顶子”是参照北京天坛的“祈年殿”进行设计的。中间的部分是半圆形球壳顶架,其为双层钢架结构,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西方建筑设计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舞台的上方绘有民族彩绘。大礼堂中间三列设堂座加四层楼座共有3388个座位。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牌坊整体的主色调是橘红和红色,其上面覆盖着碧绿的琉璃瓦,里外两面镶嵌着金色图案;它的造型是四列三跨的,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在初建的时候,牌坊是木结构的,由于曾经遭遇过两次火灾,后来就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木建筑形式。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现今已成为游客前往重庆必定要去的打卡地。大礼堂前的人民广场,如今也成了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场所。与大礼堂正面相对的,正是后来建成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如今,这两座建筑相互映照,和中间的人民广场一起,构成了重庆最具文化氛围的地方。

上游新闻记者 邹飞 车珂宇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