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梢寺单元崖面的西侧下层,存在两个是人为凿出的窟龛。在这些龛内,保存着用石雕和泥塑制作而成的覆钵式舍利塔。
13 号梯形摩崖浅龛内有石雕泥塑的一覆钵式塔。此塔通高 2.18 米,由三部分构成。塔基是四层依次递减且内收的方形台基,呈现下宽上窄的形态。塔身呈覆钵状,下方有单瓣仰莲进行承托,塔身上部是相轮,底部是束腰叠涩台基。塔尖由三部分组成,其下部是八棱锤状饰物,中间是圆形承露台塔形钢结构,上部是摩尼宝珠。塔身覆钵左侧残损泥皮断裂处可见被填塞的墨书藏文纸片。覆钵顶部有一个后人开凿的方孔,此方孔被用作香炉。龛内正壁泥皮上有彩绘,是由石绿、石青两色构成的飞舞幡带。塔尖摩尼宝珠四周绘有火焰纹。在覆钵左下方残留的泥皮上,依稀能辨别出绘有仰莲瓣。
15 号龛比 13 号塔龛体型要大。在 15 号龛的右侧,有一个梯形摩崖浅龛,它是利用天然崖面稍微开凿而成的。这个浅龛的两侧残留着桩眼以及被火焚烧过的木桩,原本这里应该有木构的防雨设施。龛内塑造了一座覆钵塔,这座塔的通高为 5.68 米,由三部分构成。塔基由五层方形台基组成,且这五层台基依次内收;塔身呈覆钵形,其下方有复瓣式仰莲对其进行承托,底部是倒斗形台座,在倒斗形台座之上是依次内敛的 13 层相轮;塔尖由三部分组成,下部是一个四棱锥形饰物,中间是圆形承露台,上方是摩尼宝珠。塔身表面原先有藏式风格的彩绘。龛内壁画从正壁开始,沿着覆钵的外缘绘制了石绿色的幡带。沿着相轮的外缘绘制了石绿和白色相间的幡带。在龛内的左右壁,还能依稀辨别出绘制了红色火焰纹。大佛头顶遮雨檐上方的崖面绘有两排覆钵塔,这些覆钵塔是北周的彩绘原作,数量多达 34 座。它们由汉代流行的古印度佛塔变幻而来,通过墨线勾勒后再填充色彩,以黑白红为主色。其形制与 13 号龛和 15 号龛的舍利塔几乎完全一样。另外,在水帘洞单元有泥坯浮塑的覆钵塔,与拉梢寺不同的是,在塔基下方浮塑了覆莲瓣来进行衬托,塔的形状结构精巧,具有古印度佛塔的造型特点。
舍利塔就是窣堵波。它最初是古印度用来供奉佛骨舍利的圆形坟冢。同时,它也可以用来收藏佛像、佛经、高僧遗体等。它是一种高耸型点式建筑,在汉语中被称为“佛塔”或“浮屠”。它由台基、覆钵、宝匣、相轮这四部分组成,是一种实心建筑。中国塔通常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这五部分构成。地宫之中藏有舍利,且位于塔基正中的地面之下。塔基包含基台与基座。塔刹处于塔顶之上,一般是由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合而成的。还有一些塔刹是在相轮之上添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的。这些形制是从窣堵波演变而来的。后来塔身慢慢变成了多层的造型。在公元 3 到 4 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三层塔身出现了。之后又出现了五层、七层、九层、十三层、十五层、十七层,甚至还有三十七层等重层结构。
在各种式样的塔当中,造型最为古老的是覆钵式塔。覆钵式塔由栏楯、基坛、塔身、覆钵、平头、轮竿、相轮、宝瓶等部分构成。覆钵呈向下的半球体形态,就像倒扣着的钵。之后,覆钵的半球形逐渐变高,像鹿野苑的达密克塔,其覆钵明显地高耸起来。而在泰国、缅甸等地,覆钵的形状逐渐变高,呈现出如炮弹般的形状。覆钵式塔,也被称作喇嘛塔。它是藏传佛教(喇嘛教)所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和印度的窣堵波较为相近。这种塔主要在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流传。它的主要特点如下:台基的造型很讲究,塔刹的造型也很讲究。在一个高大的基座上安置着一个巨大的圆形塔肚,在塔肚之上竖立着一根长长的塔顶。塔顶上刻有许多圆轮,然后再安置华盖和仰月宝珠。
覆钵式塔是一种用于崇拜的实心建筑。它既可以被用作舍利塔塔形钢结构,也可以作为僧人的墓塔,并且形体大小各不相同。
覆钵式舍利塔的造型和印度的窣堵波大致相同。云冈石窟在北魏时期就出现了覆钵式塔的造型,它早期流入了西藏,接着从西藏流传到其他地区。随着窣堵波在中国逐渐演变成中国的宝塔,印度的窣堵波也在持续演化,在元代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又一次传入中原,并且开始大量在汉族地区出现。
武山在元代隶属巩昌路。元朝军功卓著的汪氏家族称雄陇右。“陇右王”汪世显奠定了家族在此的发迹基础。其门阀显赫,百年间世袭巩昌等地的便宜都总帅,管辖秦、巩、陇等二十余州。汪惟永是其第四代孙,出生于武山县四门镇,担任征西都元帅。他文韬武略,战功卓著,于 1308 年被授予镇国上将军。元成宗在位之时,汪氏家族得到元朝统治者的高度认可,还与蒙古贵族、地方豪强保持着极为紧密的联姻关系。汪氏为了迎合元朝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这一情况,必定以藏传佛教信仰为根基,在武山水帘洞石窟再次引领起开龛造像的风潮。他们绘制藏传佛教密宗壁画,对造像彩绘进行大规模修复,以塔龛的形制开凿覆钵塔群,并且留存了题记。覆钵塔群数量之多,前后各代未可与之比肩。
特殊的时代造就了特殊的艺术形象。水帘洞石窟中的覆钵塔作为藏传佛教的实物展现,赢得了统治者的重视,也赢得了民众的礼拜。这既奠定了藏传佛教的地位,又对武山石窟文化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