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有着 123 年历史岁月的企业,经历了沧桑变化,一直保持着“国企”的身份。 这家企业历经岁月的洗礼,已有 123 年之久,始终维持着“国企”的身份。 123 年的岁月过去,这家企业依然保持着“国企”的身份,经历了沧桑。 这家历经 123 年的企业,在岁月中沧桑变化,却始终保持着“国企”身份。 123 年的岁月,让这家企业历经沧桑,却依然保持着“国企”的身份。 这家企业在 123 年的岁月里,经历了沧桑,始终保持着“国企”的身份。 历经 123 年岁月的这家企业,一直保持着“国企”的身份,历经沧桑。 123 年的岁月沧桑,这家企业始终保持着“国企”身份。 这家企业在 123 年的岁月中,始终保持着“国企”身份,历经沧桑变化。 123 年的岁月,让这家始终保持“国企”身份的企业历经沧桑。
它制造出了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钢桥;它制造出了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台架桥机;它制造出了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它制造出了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座悬索桥;它制造出了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座斜拉桥。
它制造了 33 座跨长江的大桥,制造了 19 座跨黄河的大桥,制造了 12 座跨海的大桥,创造了众多的“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
它制造了目前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的大桥钢结构项目的一个标段,且这个标段是最大的;
它将“中国制造”的桥梁带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也带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各个地方。 它把“中国制造”的桥梁送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同时带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诸多区域。 它把“中国制造”的桥梁带往了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还带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各处。
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也就是山桥,在其 123 年的发展历程里,它成为了这个波澜壮阔大时代的历史见证者。同时,它凭借自身独特的强国愿望和工匠之心,凭借中国桥梁人的勇气、自信与精诚,将属于自己的百年中国梦浓缩其中。
百年源流:詹天佑与三百技工
在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门口有一块巨石,巨石上刻着 108 字的铭文,这铭文是在山桥建厂 108 年时所刻下的。其开首语为八个字,即“百年源流,京奉京张”。
山桥人认为,这八个字,是当之无愧写给他们的。
京奉和京张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在这两条铁路上,每一座桥梁都与山桥紧密相连,每一道岔都与山桥息息相关。铁路是山桥的源头。
2016 年,山桥在科技楼门前,这里是公司科技人员的聚集地。山桥立起了一座詹天佑的雕像。山桥总经理李慧成说:“天佑精与中国百年桥梁梦密不可分,天佑精与山桥也密不可分。”
天佑精神成为山桥人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
詹天佑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他是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同时也是中国桥梁人的先驱。从 1881 年开始,詹天佑以工程师的身份,开始接受命令修建京奉铁路。在京奉铁路沿线每一项路与桥的建设过程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然而,那个时候,这些桥梁,还不能称之为“中国制造”。
1891 年,清政府在山海关设立了“北洋官铁路局”。随后,开始修建古冶至山海关间的铁路。一年之后,在这条已修建好的铁路之上,开始架设滦河大铁桥。
北洋官铁路局为了建桥,在山海关城南董庄北侧设立了一个工厂。这个工厂主要生产铁工务用品和简单的桥梁配件产品。其生产形式以手工和半流动式作业为主,当时能够生产的有铁镐、垫板、道钉等铁路工务用品。
1894 年,滦河建成了大铁桥。这座大铁桥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进行安装和架设的钢桥梁。
1894年,中国人建造的第一座大桥——滦河大桥通工
大桥架起之后,锻造铁工务用品的工厂面临着解散的局面。当时担任北洋大臣以及关东铁路督办的李鸿章对此感到很可惜。于是,他向朝廷呈上奏折,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工厂里的三百名技工“得来并不容易,如果将他们遣散,实在是很可惜的”……
清政府在李鸿章的影响下,最终留用了这批技工。清政府还拨请了白银 48 万两。清政府正式组建了当时的北洋官铁路局山海关造桥厂。这是中国第一家铁路钢桥制造厂。
山桥从创办开始就具备着“国有”企业的特点。123 年的岁月沧桑过去了,到了今天,山桥的这一性质依然没有发生变化。
1934 年国民政府交通部编著的《交通史路政编》一书详细记载了山桥建厂初期的状况。其中提到,工厂当时仅有两间厂长办公室,还有一所库房。工房方面仅有桥梁房、机器房、配机房、翻砂房、木样房、油漆房共 8 所。全厂占地面积为 135 亩,位置处在山海关车站的西边以及铁路的南边……
在这家设备简陋的工厂里,詹天佑与三百技工相遇了。从此,中国人自己的现代梁桥梦想正式开启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道岔厂房
也大多成为山桥的中坚力量。
1905 年,京张铁路开始动工修建。詹天佑是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他开始主持修建这座铁路。这座铁路是由中国人第一次自主设计建造的。
京张铁路的地势十分艰难,中间隔着高山峻岭等。并且还有 7000 余尺的桥梁,其路险工艰的情况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在这种情况下锦州铁山钢结构公司,山桥有了充分施展身手的机会。京张铁路全线的 121 座桥梁,全部都是由山桥进行修造的。后来,铁路的部分道岔,也是由山桥生产出来的。
在这期间,詹天佑亲自去做。他与山桥工匠一同经历甘苦。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的诞生,他洒下无数汗水。为了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钢桥京张铁路桥的诞生,他也洒下无数汗水。
清末为修建京奉铁路开创的山海关造桥厂打桩架
时至今日,在山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山桥人都会提起詹天佑和他那一代中国桥梁人所代表的精神。自立自强的精神,早已深深渗透到他们的血脉之中。
2016 年,詹天佑雕像在山桥科技楼门前落成。就在此时,山桥人开启了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的制造工作。岁月不断轮回,一个跨越百年且传承创新的故事,在这同一片土地上再次续写新的篇章。
红色记忆:家国情怀是最牢固的桥
山桥厂区内的历史人物雕像,除了詹天佑,还有王尽美。
同时,刘武在这次罢工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样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这段历史是山桥最早的红色记忆。革命家王尽美在山桥人眼中一直被视为“工友”。他从嘉兴红船上带来的红色基因,从山桥第一代革命工人杨宝昆开始传承,并且一直传承到现在。同时,刘武也是山桥第一代革命工人,红色基因也由他开始传承至今。
这红色基因,就是山桥人心中的家国情怀。
一、二十年代的工友合影
百年前,本名王瑞俊的王尽美说出了改名的缘由,称是要让中国、中国人民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这个理想,如同种子般在山桥被播撒。山桥党务工作部部长刘洪利觉得:“尽美精神如同天佑精神,它既是自立自强的那种工匠精神,也是饱含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精神,早已成为山桥人融入自身血脉的始终不懈的追求。”
1955 年,我国开始修建“万里长江第一桥”即武汉长江大桥。在那个技术落后且资料匮乏的年代,山桥毅然挑起了这份重任。全厂职工将他们全部的智慧和汗水都倾注在了大桥的建设之中,他们在工厂吃饭,在工厂睡觉。为了建造这座桥,山桥的第一批全国劳模、造桥工人赵连仲把家里长了几十年的老榆树锯断锦州铁山钢结构公司,将其做成木锤当作工具。
山桥凭借着这些简陋的工装设备,制造出了桥梁。这些桥梁被外国专家认为是世界上质量最好且最牢固的。
武汉长江大桥是山桥当年的杰作
1961 年,南京长江大桥的修造在山桥开始。当时面临着苏联专家撤走的困境,“建争气桥”成为了山桥人的口号。他们打破了外国专家“中国人自己不能在长江造桥”的断言,山桥再次肩负起了重任,没有丝毫推脱。
山桥历史上存在五座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其中包括武汉长江大桥,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工程建设;还有南京长江大桥,在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九江长江大桥也为交通发展作出了贡献;芜湖长江大桥同样在特定时期发挥了作用;以及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时期,这些长江大桥的修造,见证了山桥为实现中国桥梁之梦所经历的艰难历程,并且在中国交通史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
逢山则开路,遇水便架桥。山桥至今已累计制造出各种类型的桥梁达 3100 余座。其中,先后制造了 33 座跨长江大桥,19 座跨黄河大桥以及 12 座跨海大桥。在此过程中,创下了众多的“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并且获得了多项国优金奖和詹天佑大奖。例如,江苏润扬长江大桥获得了行业历史上质量评定的最高分,香港昂船洲大桥被香港业界赞誉为世界的翘楚……
2013 年,习总书记视察了湖南矮寨大桥,此桥创造了四个“世界第一”。习总书记称赞道:“月亮并非只有外国的才圆,这就是中国的圆月亮!”
让人叹为观止的湖南矮寨大桥
2013 年,国务院印发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并予以公布。56 岁的武汉长江大桥被选入其中,成为武汉市“最年轻的”国保文物。如今,已历经 60 多年的岁月洗礼,武汉长江大桥依然巍然屹立,保持如初。山桥的米字型桁架与菱格带副竖杆,让巨大的钢梁变成了一道飞架的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设成了一条平坦的道路。
这时,中国的桥梁工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山桥为代表的中国桥梁,一方面伫立于世界的东方,另一方面已作为国家名片走向世界,为民族工业赢得了新的赞誉。
今日武汉长江大桥
走向世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意想不到的爱书理由
意想不到的爱书理由
意想不到的爱书理由
境
今天山桥的厂区很宽阔,其中有一片绿草地,这片绿草地是山桥的文化广场。这里展示着一些物件和模型。
这些都体现了百年山桥在桥梁、公路、铁道等各个领域发展的历史。
山桥人难忘每一段造桥、修路的历史。这里有诸多的第一:1912 年有中国第一组铁路道岔;1955 年有中国第一台架桥机;1957 年有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1968 年有中国第一批地铁道岔;有第一座悬索桥;有第一座斜拉桥;有第一座国内最大公共交通和城市轻轨两用拱桥……
如今,在这众多的第一里,增添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事物,那就是港珠澳大桥,它犹如一部鸿篇巨制。
2012 年,世界级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开始动工。中铁山桥成功中标了大桥钢结构项目的最大标段。这座跨海大桥的长度在世界上居于首位,被人们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它也成为了中国迈向造桥强国的一个标志。
山桥为满足大桥 120 年使用寿命的要求,率先研发出钢箱梁板单元机器人智能焊接系统。该系统完全颠覆了传统以人工为主的生产模式,这种情况在国际上是首次。中国提升了桥梁制造质量标准,使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还为桥梁钢结构制造行业提供了创新的标准样本。
港珠澳大桥促使中铁山桥实现了一个转变,从原本的“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总经理李慧成指出,港珠澳大桥取得的成功,使得他们接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订单。
港珠澳大桥全景
2012 年年底,山桥人进行了艰苦的谈判。之后,他们在纽约签订了一项工程,即美国纽约韦拉扎诺海峡大桥悬索跨的上层路面更换工程。
韦拉扎诺海峡大桥于 1964 年建成,在当时它是全世界最长的悬索桥。这座大桥横跨纽约著名的韦拉扎诺海峡,将史泰登岛与布鲁克林连接起来。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工程,由一家中国企业来制造更换的桥面正交异型板单元钢结构,一开始便引发了诸多质疑。
山桥人用了四年时间,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并且通过了业主的验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五个批次的产品制造,这得到了美国业主的充分肯定,美国《华尔街日报》也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比尔·麦克兰尼来自美国全国钢铁桥梁联盟,他表示:“中国人建造了很多种此类桥梁,所以他们更有发言权和优势。”
美国韦拉扎诺海峡大桥
2014 年,“一带一路”倡议在推进。山桥中标了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钢桁梁生产制造项目。帕德玛大桥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交通支点工程。百年山桥冲出国门、迈向世界后,此项目是单笔中标最大的海外项目,全桥达 13 万吨。当地居民亲切地称帕德玛桥为“梦想之桥”。中铁山桥的焊接机器人在这座“梦想之桥”的制造过程中再次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
三座大桥记录了山桥走向世界的历程,记录了打造中国品牌的历程,也让中国桥的梦想走向了世界。
正在修建中的孟加拉帕德玛大桥
山桥的未来在何方?
山桥历任的领导,大多是从技术领域成长起来的。比如现任中铁山桥的总经理李慧成,他起初是车间实习生,而后逐步晋升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接着担任副总经理,最终成为总经理,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始终坚守在山桥生产的最前沿。
他经历了山桥每一次重大的发展。他对山桥的未来有着担忧。而这种担忧,是源自让山桥感到自豪的东西。
“一个百年的老企业,怎么样创新,适应时代,迈上一新台阶。”
他总结出了三句话。其中一句是:百年山桥需要在传承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另一句是:百年山桥要在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发展。
传承、创新和发展是这位老山桥人极为看重的三个重要方面,在他看来,科技创新是山桥发展的根本动力。
“山桥还能不能再出一个詹天佑?”
在这个提问之下,笔者来到了山桥的曲岩创新工作室。曲岩是一位普通的年轻电焊工人。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全国劳模。同时,他还是全国青联委员以及全国青联中央企业委员会副主席。
这些附加的身份与平实、单调的工作不同,它们都来自于对这个有着超强科研能力的工人的肯定。
继承天佑精神的山桥大工匠曲岩
曲岩对电焊工作十分喜爱。他参与了数座重要大桥的修建工作,他很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时代。这个时代让他不仅拥有了至高的荣誉,还拥有了一间大房间,这房间与任何公司领导的房间相比都不逊色,是一间属于他自己的创新工作室。
百年前,李鸿章发出了“实为可惜”的感叹。到了今天,人们开始重视科技创新人才。这既体现了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又成为了山桥未来继续支撑百年梦想的基础。
山桥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企业。它历经了百年的时光,却有以下几个始终未变的方面:其一,其国有性质未曾改变;其二,企业的经营方向一直未变;其三,其蓬勃发展的态势也未曾改变。当众多老企业或是走向了消亡,或是归于了沉寂,或是改变了原本的方向时,像山桥这般始终坚守初心、不改初衷的企业,已然如同在大浪淘沙中被留存下来的瑰宝。
初心未曾改变,依然要努力向前奋进。中铁山桥位于古城山海关,但其视野却拓展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这个在洋务运动时期诞生的桥梁制造企业,曾经一直肩负着振兴民族工业的使命,如今,必定会随着伟大的中国复兴时代的到来,开创出再造百年品牌、基业长久的未来。
原文发表于2018年1月11日《河北日报》,见报有删节
长按关注,看故事大王说故事,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