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在 65 年的发展历程里,一直致力于将科技创新当作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把推进工业化、绿色化、数字化建造当作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把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与革新当作肩负的重要使命。
━━━━━
技术立企
核心优势持续领跑行业
50年代自行设计的木制龙门吊
上海建工品牌具有鲜明的技术立企特征。集团在努力做强做优做大企业的过程中,其技术管理实现了能级的巨大飞跃,核心技术优势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持续领跑整个行业,从而成为中国建筑行业中综合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之一。
1953 年 1 月,为了适应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上海城市恢复建设的需求,上海市人民政府作出决定,组建上海市人民政府建筑工程局(简称为建工局,它是上海建工的前身)。在建工局刚成立的时候,所承建的工程大部分是民用建筑的砖木结构,施工过程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工艺和技术,构配件大多是在现场进行制作的。随着国家以及上海的不断发展,上海的新兴工业园区和卫星城开始陆续进行建设。建工局的施工对象也逐渐转向了工业建筑。广大职工积极开展技能比武活动,同时进行技术革新。他们试制出了蟹斗挖土机、砂浆组装车,以及混凝土搅拌和上料的“一条龙”设备。这些举措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大型厂房基本能实现机械化施工。混凝土构件预制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其工厂化程度也提升了。大型基础施工和工业设备安装技术开始发展起来。
上海体育馆于 1975 年竣工。该工程的大型钢屋盖采用了一种施工技术,即先在地面进行制作拼装,然后整体提升,最后在空中旋转。右图展示的是钢屋盖整体提升的场景。
1978 年建成的陆家宅住宅高层小区,运用了“一模三板”装配式技术。右图展示的是外墙预制挂板的施工情景。
70 年代开始,建工局借助参与金山石化等超大工业项目以及一批公共设施和住宅项目建设的机会。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技术经验,包括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地下及水下施工、构件和设备制作安装等方面。其中,大跨度钢结构安装以及“一模三板”建造高层住宅成为技术方面的亮点。
1986年竣工的华亭宾馆获评首批鲁班奖
80 年代,建工局把握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它在学习并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高层建筑成套技术。全钢结构的新锦江大酒店、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上海商城,还有上海第一批五星级酒店以及工业项目,这些都代表了当时建筑行业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
1995年竣工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台获评首批詹天佑奖
1994 年建工局进行改制,变为上海建工集团并正式开始运行。随着上海城市的建设以及浦东的开发,集团的施工领域得以拓展。从房屋建筑拓展到了土木工程、特种工程、园林绿化等方面。形成了超高层建筑施工等一系列创新成果,包括超高层混凝土泵送技术、结构模架体系等。还形成了大跨度和复杂钢结构整体安装技术等。也有大型深基坑施工技术等。以及地铁盾构施工技术等、大型桥梁施工技术等、城市高架道路施工技术等。各领域的成套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浦东国际机场的航站楼钢屋盖运用了由计算机来控制的液压千斤顶进行牵引滑移的技术。
进入 21 世纪后,集团的产业链得以不断延伸。集团参与了浦东国际机场的工程建设,参与了世博会工程,参与了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工程,还参与了广州新电视塔的工程。通过这些参与,进一步巩固了集团在行业中的技术领先地位。工业化、绿色化和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集团实施了上海中心的 BIM 技术应用项目,还实施了迪士尼梦幻世界的数字化建造项目,以及星河湾的装配式建筑建造项目和南京金鹰广场三塔连廊的整体提升项目等一大批项目,这些项目代表了行业的最高水平。在践行“三全”战略的进程中,集团持续积蓄着核心竞争力,并且确保技术创新能力始终处于行业的最前沿。
━━━━━
技术制胜
科技创新带动品质创优
“新型内置液压动力模块化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技术及其应用”这一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创新关乎企业所能达到的高度,品质关乎企业能够前行的距离。集团秉持对接国家科技战略以及对接市场发展需求的原则,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把重点放在重大工程上,聚焦于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建造,紧盯世界建筑技术前沿,凭借科技创新推动品质的创优。
枫泾特色小镇的绿色化设计谱写着国内发展新篇章;孟加拉国际会议中心的绿色化设计谱写着国外发展新篇章;塞内加尔宗教活动中心的绿色化设计谱写着国外发展新篇章。集团成功设计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超级工程,这些工程具有“高”的特点;集团也成功建造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超级工程,这些工程具有“大”的特点;集团还成功设计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超级工程,这些工程具有“深”的特点;集团同样成功建造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超级工程,这些工程具有“难”的特点。
集团刷新了中国乃至世界工程建设史的纪录,展现出了“建工出品、必属精品”的强大实力和果敢自信。一个个“超级工程”更是如此。支撑“超级工程”的不只是钢筋和水泥,其背后蕴含着集团强大的综合实力与技术创新能量。
南京金鹰天地广场工程中,上海建工把重达 2800 吨的空中连廊钢结构运用“互联网+”技术抬升至 200 米高空。上海建工在该工程里,利用“互联网+”技术将那重达 2800 吨的空中连廊钢结构抬升到了 200 米的高空位置。南京金鹰天地广场的工程里,上海建工借助“互联网+”技术把 2800 吨重的空中连廊钢结构抬升至 200 米的高空之上。
上海中心大厦先后获得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以及美国 LEED 铂金级认证的绿色建筑称号。在建设期间,创造了一次性浇筑 6 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这一成绩,还浇筑了超厚、超长、超大体量的底板混凝土,并且一次将 120Mpa 高性能混凝土泵送至 620 米的高度,创造了相关世界纪录。集团发明了全新的智能控制整体钢平台模架技术体系,该体系适用于各类超高层建筑施工;同时发明了钢结构安装智能化焊接机器人技术。这些装备技术的发展,充分展现了绿色施工的工业化建造理念。在浦江两岸,集团凭借智慧建造了一系列科技工程典范,引领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发展潮流。
集团还运用了再生混凝土技术,使得丁香路 778 办公楼和海航总部大厦都被列为全国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嘉闵高架工程中,集团率先研发出了一个预制工程信息管理平台系统,这个系统基于 BIM 和二维码技术。通过该系统,实现了预制构件在订单管理、原材料进厂、钢筋数字化加工、预制构件生产以及物流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它成为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周康航有 5 万平方米的预制装配住宅。集团充分发挥了房产开发、工程设计与施工以及构件制作等全产业链的综合优势。集团自主研发并成功应用了长效保温建筑预制维护体系、预制混凝土剪力墙体系以及无脚手架施工等专利发明和科技成果。上海迪士尼的园林绿化工程,研发出了一种种植土配比方案,此方案能满足 30 余项土壤指标。同时,建成了国内首条种植土自动化流水线。并且,还通过使用容器苗“生产”出了百年大树,从而实现了“一夜成林”的奇妙景观。
━━━━━
技术情结
不忘“工程师”的初心
上海建工工程装备产业化基地
创新需要有匠心。只有创新与匠心完美融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强调,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力量,要有“工程师”般的心,怀有“工程师”的情结,做到“崇尚科技创新、弘扬匠心精神、锤炼实干作风”。
2013 年,集团成立了工程研究总院。该总院以“中央研究院”模式,开创性地构建了两级科创体系。两级研发机构之间相互补充,并且融合发展。集团拥有 1 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还有 1 个市院士专家服务中心,8 个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个市创新战略联盟,19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装配式钢结构民用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5 个市企业技术中心,1 个市企业科协,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创新矩阵。在 2017 到 2018 年度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被评为优秀,在全国排名第七,在土木建筑业排名第一,在上海市排名第一。集团成立了钢结构产业化基地,推动了科技成果在钢结构领域的应用产业化发展。
上海建工钢结构产业化基地
上海建工建筑构件产业化基地
2014 年,集团成为工信部首批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单位且通过认证。2017 年,集团成功入选全国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在土木建筑业企业中是唯一入选的。2017 年,集团被住建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集团推进了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
科技人才对集团创新至关重要,是提升科创能力的重要保障。集团有 35000 多名员工,其中近 200 名是博士,3000 多名是硕士,本科学历以上员工超过 20000 名。集团的科研团队实力强大,有 291 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200 多名设计咨询人员,还有超过 1000 名专门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集团培育并集聚了不少行业科技领军人才。其中有 2 位是工程院院士,5 位是国家勘察设计大师,2 位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装配式钢结构民用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 位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 人入选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 58 人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8 人获得了市领军人物称号。
展望未来,国家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海正加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集团正努力成为中国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引领者。集团会坚持沿着“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这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道路前行。持续对装配式建筑等战略新兴行业的技术进行创新,像装配式建筑、城市更新、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土壤修复与环境治理等方面。努力将集团打造成“广受赞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
建工群英社
长按左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