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吊顶 探索未来机场:伊斯坦布尔机场航站楼设计及其超越日常出行的体验

   日期:2025-01-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197    
核心提示:钢结构吊顶而在无数种可能发生的地方,人们也开始探索未来的机场如何实现超越日常出行的体验。在KPF看来,设计机场不亚于设计一座微缩的城市,他们将其“机场哲学”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当飞行趋于日常,未来的机场又如何持续打造超越日常的体验?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机场航站楼,由伦敦 GRIMSHAW 建筑事务所建造。 ©格里姆肖

2024年底,几起航空事件让人们重新思考飞行的意义。

一个多世纪前,随着飞机的出现,机场这个词诞生了。它被定义为“飞机停放的地方”,帮助人类实现往返蓝天的夙愿。如今,这个空间不仅承载着飞机的起降,也成为旅客在长途飞行时的休息场所。阿兰·德波顿这样形容机场的魅力:航站楼随处可见的显示航班时刻表的屏幕,暗示着可以立即实现的无限可能。每个地点都可能与我们已经看到的有所不同。有一种生活方式。而在无数可能的场所中,人们开始探索未来机场如何实现日常出行之外的体验。

城市的机场, 机场的城市

在电影《在云端》中,乔治·克鲁尼饰演主角,一位飞行了 1000 万英里的商务旅行者。影片的开场就是他顺利的登机仪式。正如他在片中所说,“机场的恒温循环空气对他来说才是真正的家的感觉”。

如今,“以机场​​为家”不再是城市精英的特权。随着航空旅行变得越来越普遍,机场已经从旅行中转站转变为旅行体验的一部分,承载交通、餐饮、购物,甚至文化和娱乐。有些机场甚至本身就成为目的地。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新加坡樟宜机场,2023年将接待旅客近6000万人次,旅客平均在机场停留5小时。可以说,樟宜机场的旅游体验已经成为新加坡开放国家的“门面”。

新加坡樟宜机场 ©️safdiarchitects

越来越多的机场正在打破基础设施和城市景观之间的界限,连接整个城市和周边社区的人流,从而帮助人们重新定义飞行体验。 “它曾经是城市的机场,现在是机场的城市。”机场经济之父约翰·卡萨达曾描述21世纪机场角色的变化。

拥有丰富航站楼设计经验的KPF建筑事务所内部设有“航空工作室”,将机场的改造进一步分解为宏观和微观尺度,即“机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和“机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本身”。

▲ 整合

扎耶德国际机场 A 航站楼位于沙丘之中

©维克多·罗梅罗,KPF |扎耶德国际机场

《碟中谍:清算》中出现的扎耶德国际机场A航站楼是KPF的杰作之一。从外观上看,该建筑呈“X”形,由四个区域组成,分别代表阿布扎比的沙漠、海洋、城市和绿洲。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拥有49个登机口。 50米高的出发大厅里几乎没有任何柱子。拱顶和弧形屋顶结构使内部空间显得极为宏大。

在大型航站楼中,清晰明确的“X”型布局提供了极高的运营效率。从机场门口到登机口的平均步行时间仅需12分钟。一系列暗示伊斯兰文化的艺术装置取代了传统的寻路地标,包括出发大厅和到达大厅之间的标志性雕塑 Sana Al Nour 以及被玻璃外壳包围的混凝土螺旋楼梯“The Shell”。这个航站楼也传递出阿布扎比想要与世界沟通的信号。它通过KPF独特的建筑语言进行翻译和呈现。这座中东通往世界的大门,也承载着整个地区的远大理想。

Sana Al Nour 也是中东最大的室内公共艺术装置。它还可以将光线和新鲜空气从出发大厅引入到达大厅。高22米,宽30米。它由 1,621 个半透明玻璃圆顶组成。 ©维克多·罗梅罗,KPF |扎耶德国际机场

在KPF看来,设计一个机场不亚于设计一个微型城市。他们将自己的“机场哲学”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讲述当地故事的“感官之地”

随着旅客行为的演变,“机场本身”正在发生更多变化,从一个欢迎人们进出的交通枢纽,转变为吸引人们交流、聚集、融入当地生活的场所。韩国仁川机场以文化体验而闻名,提供免费的韩国传统文化表演和传统服装试穿体验。德国慕尼黑机场是世界上“最好玩”的机场之一。机场中心设有溜冰场、室内冲浪池、啤酒厂。只需几欧元,您就可以喝一杯正宗、新鲜的德国烈酒。葡萄酒。每年夏天,慕尼黑机场还会举办沙滩排球比赛,冬天则有持续一个多月的圣诞集市。

▲慕尼黑机场圣诞冬季市场©️munich-airport

Gensler Architects也对航站楼进行了相关研究。在他们的“Skyport Mobility Hub”概念中,机场被视为人们聚集的城市广场,并不一定与飞机的起飞和降落挂钩。当然。区域和社区的特点是未来机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称之为机场的“感官场所”。

“感官场所”超越了机场的航空功能。这是一个可以让旅客从繁忙而紧张的飞行体验中解脱出来的区域,也是当地社区的精神象征。

2018年建成通车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拥有经典壮观的罗马柱廊和拱形穹顶。整个机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曲线柔和的控制塔,其形状像土耳其国花郁金香钢结构吊顶,象征着罗马、拜占庭和奥斯曼三大帝国和文化的交汇,致敬了土耳其的国花郁金香。过去的“郁金香时代”。当人们前往“地心”——伊斯坦布尔时,在飞机起飞和降落之间,乘客可以通过舷窗瞥见这朵“荒野中的郁金香”。

伊斯坦布尔机场的空中交通管制塔由 AECOM 和 Pininfarina 两家公司联合设计和建造。它的形状像土耳其的国花郁金香,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宾尼法利纳

人性化超级枢纽

告别了昔日车马缓慢的日子,如今,日益便捷的出行,让人们可以在一日之内上演一部“两城记”,甚至一部“多城记”。从1974年世界上第一个设有火车站的巴黎戴高乐机场开始,融合多种公共交通方式的机场枢纽逐渐出现在世界各大城市。下飞机后可以直接转乘火车、地铁、公交车、轮船。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所描述的“机场的可能性”在多个维度上呈指数级增长。

Foster+Partners 运营的香港国际机场是“海陆空联运”的高效案例。因其复杂的工程体量和精巧有效的设计,曾被评选为“20世纪机场”世界十大建筑之一。该机场建于1992年,当时福斯特负责的不仅仅是单个航站楼,而是一个全新的机场岛,包括公路、铁路、吊桥和海底隧道。

▲ 香港国际

机场©️foster+partners

建成后,香港国际机场不仅可以提供飞往世界各地的航班,还可以保证珠三角地区之间巴士和驳船的运营。同时,还将支持整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共交通设施。堪称庞大交通网络的超级枢纽。 ,每年运送旅客5000万人次,货运量400万吨。

如此庞大的香港国际机场并不算过于复杂,其运营效率依然在全球名列前茅。多次被不同国际组织和全球游客评为“世界最佳机场”。航站楼设计成“Y+1”字形,行李处理系统和温控设备埋于地下,为旅客的行动提供最大的自由度,并区分不同类型的转弯。除机场外,还有通往香港市中心的机场快线。从机场到市中心的连接时间仅需 24 分钟。乘客甚至可以在香港市中心的地铁站提前完成值机和值机手续。

▲ 香港国际

机场天花板设计©️foster+partners

考虑到香港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福斯特在机场建设过程中还考虑了许多环境和人文细节,包括特殊的钢结构吊顶,使屋顶结构更轻、更坚固,足以抵御台风。天窗下方安装一排反光板,让阳光在到达室内之前经过两次反射。即使在盛夏时节,乘客也不会感到刺眼。

更清洁、更可持续

日常飞行也意味着大量的碳排放。数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航空客运量将接近100亿人次,全球航空运输协会(IATA)已做出减少碳排放212亿吨的决心。

走在可持续道路前列的北欧国家最先采取行动。挪威因此制定了新标准。首都奥斯陆机场使用的材料都是环保的——木材来自当地的斯堪的纳维亚森林,钢材来自回收利用,环保混凝土则由火山灰制成。冬天,机场周围的积雪被储存在地下,在来年夏天成为天然空调。地热源来自城市污水和地下水蓄热热泵。

建造奥斯陆机场的北欧建筑事务所始终将可持续设计作为其核心。挪威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他们正在以奥斯陆机场为基础建设一个“无交通”的机场城市,目标是全部使用自给自足的清洁能源。

由北欧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全新升级的奥斯陆机场 ©Ivan Brodey

人不能止步于飞行,在实现“绿色”飞行的过程中,许多机场在向更加环保的状态转型方面大显身手。新加坡樟宜机场自2023年起推出“碳抵消”计划,旅客可以根据每次旅程的碳排放量购买相应的“碳抵消”积分。樟宜机场承诺将这部分资金投入到碳减排项目中。目前正在建设的第五航站楼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大量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热系统,为未来的节能做好准备。

此外,关注自身飞行体验的人们可能会忽视航站楼等巨大的人造设施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由此产生的声学和光学污染。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是欧洲第四大机场,已有数百年历史。其建设目标是使机场成为“不夜城”,为旅客提供图书馆、博物馆、娱乐休闲设施。即使只是路过,在机场依然可以感受“风车之国”的文化精髓。

史基浦机场之所以享誉全球,是因为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它始终根据当地和及时的情况灵活地为阿姆斯特丹提供服务。距市中心仅20公里,人口密集。由于地理条件和监管限制,搬出阿姆斯特丹核心区几乎是不可能的。机场带来的噪音一度让居民难以忍受。为了减少噪音、恢复当地自然栖息地,史基浦机场创新性地在跑道周围建造了景观公园。通过一系列沟渠、堤坝和脊形围栏,构建模拟噪声波形并分散其传播。经证明可以消除一半的航空噪音,堪称弥补环境侵扰的创举。

▲(如上图)

艺术家 Paul de Kort 与 H+N+S 景观设计工作室合作开发 Amu

Stedam 机场旁边的 Buitenschot 公园; (下图)

Buytenschot 公园也可作为公共绿地。堤之间有大小不一的开阔草地,供人们活动。公园中心铺设有自行车道和人行道。 ©H+N+S

机场承载着人类的飞行梦想,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旅客的必经之地。然而,它也是阿兰·德波顿笔下的一座“融合了各种文化方面的博物馆”,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和人们的抱负。 。无论是功能性还是文化性,人们对未来启航的想象仍在不断拓展。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飞机、“低碳”航班、没有汽车的机场城市……就连机场本身的造型也变得像一件艺术品一样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当飞行成为日常钢结构吊顶,未来机场如何继续创造超越日常的体验?

地处热带的新加坡率先将花园和瀑布搬进机场,引得世界各地效仿,而卡塔尔多哈的哈马德机场则将幻想的乌托邦变成了现实。 20多位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几乎覆盖了航站楼的所有公共空间。作为世界著名的中转站,换乘区的一部动画短片默默地注视着每一个不同种族的路人。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衣着的人们依次上前,面对面相遇,然后转身离去。飞行带来的相聚或分离,都是你我之间的事。

《Crossroads》是视频艺术家 Bill Viola 和 Standard Vision 之间的合作作品。 ©标准视觉

编辑丨丹兹

文丨拉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选自《乐活纸》第七期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