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佳高层建筑奖(400m以上)
中信大厦(中国尊),北京,中国
中信大厦(中国塔)是北京中央商务区(CBD)核心区标志性超高层建筑项目,于2011年完成初步设计,2013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结构工程全面完成2017年8月封顶,2018年10月全面竣工。自此,北京拥有了高度528m的新建筑天际线,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在高地震区。项目选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京CBD核心区Z15地块,建筑面积约43.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约35万平方米,地下87,000平方米)。主要建筑功能为办公、观光、商业。这座位于高地震区的极其灵活的建筑的多方面结构设计给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设计中信大厦的造型时,KPF Architects考虑了城市效应、结构限制和功能需求。在这个项目中,KPF建筑事务所遇到了很多困难。除了位于8度抗震区的技术难度外北京回收钢结构,建筑设计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以“中国尊”为主题,创造出与历史面貌相协调的建筑设计。首都。 ,一个充满活力、创意的面向未来的首都新地标。由KPF Architects主导的设计仅保留了最初概念规划中的收腰轮廓。塔的造型和幕墙设计借鉴了中国精美礼器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技术。由于塔体形状曲线的变化,各层轮廓尺寸略有不同。它从下到上自然收缩,然后在顶部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中间略呈锥形的建筑形状。该塔地上108层,地下7层(部分设有夹层)。塔平面为方形,角为圆角。外部轮廓尺寸由底部的78m×78m逐渐收紧至54m×54m,然后向上逐渐扩大至顶部的59m×59m。因其形似古代酒器“尊”而得名。尊,中国传统礼器的重要瑰宝。就是崇拜的意思。站起来时,双手高举,仿佛托着天、托着地。因此,设计师将“中国之尊”作为北京第一高楼的寓意:建筑高耸入云,展现出不屈不挠的力量,与“尊”的表达不谋而合。而且建筑形式为尊,也不同于北京超高层建筑常见的直线造型。造型自下而上自然收缩,形成稳重雄伟的金融大厦形象,而后在顶部逐渐放大,尽享独立云海的无限风光。双曲线建筑形状的最终形式是中间稍微变细,使得这座建筑即使被树木包围。庄重的东方神韵,在北京CBD核心区的摩天大楼中也能清晰地看到。
仔细观察建筑的外观,自下而上的菱形机制令人印象深刻。该机制的选择来自于中国传统器物之一——竹子。自下而上层层菱形机构,既流露出竹编的优雅,又蕴藏着莲花盛开的美丽。建筑顶部的空间设计以“孔明灯”的形态意向为基础。建筑群空间错落有致。夜间灯光开启后,其通透轻盈的顶部空间形成上升状态,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天际线轮廓。这意味着CBD腾飞的新起点。设计从区域空间设计的角度出发,引入了“城门”的巧妙构思。从规划南侧向北看,多座超高层建筑沿中央绿轴两侧延伸。整体规划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和导向性,凸显了绿轴末端的“中国尊”,从而形成了CBD核心区标志性门户的城市形态,也寓意着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站在新的起点上与世界对话。
室内设计方正实用,外观整体庄重典雅。幕墙层次丰富、渐变,上下区域处理得生动、丰富。效果新颖、贴切。顶部和底部空间的聚合,创造出内外衔接、统一、连贯的独特空间形态。底层大堂开放通透,将成为CBD核心区街道空间的高品质亮点。建成后的中信大厦将包括中信集团、中信银行办公总部、对外租赁办公区、观景层和商务会所等。
这座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摩天大楼不同于典型的直线或金字塔形式的超高层建筑。塔身高大,呈方形,呈双曲对称,中间变窄。具有现代优雅的表现力,也将更多的建筑面积从中下层移至价值更高的顶层空间,提升项目品质。塔楼巨大的顶部对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较大的底座则为结构提供了足够的稳定性,并允许核心筒距离建筑周边更远。高达500m多的中信大厦,由灵动的弧线组成,造型优美。因此,虽然身材高大,但依然风姿绰约。简单的建筑线条看起来非常柔和而刚强。这样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追求吸引人的视觉审美效果,也是为了构建合理的建筑结构的考虑。该建筑采用参数化设计,探索了数百种可能的选择。结果是一个具有中央混凝土核心和周边巨型框架的多边系统。外部巨型框架由钢管混凝土箱型部分组成,设备/避难所层的环形桁架提供了额外的稳定性。
说到结构受力,我们先来说说风荷载。建筑的曲线以柔软克服了刚性。这个“刚”是指北京春、秋、冬三季的大风。弧形立面和近圆弧形角面可有效减少风荷载。塔顶的透气雕塑设计可以减少风荷载。顺风和侧风载荷和加速度。中信大厦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采用了有利的空气动力学造型,如适当的平面选择、弧形立面和改进的转角细节。这些方法已被证明能有效降低风荷载,并已在一些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得到实际应用。因此,这也使得中信大厦的设计得到了评审专家的广泛认可:兼顾外观和功能,建筑风格鲜明,满足建筑的力学要求,充分考虑超高层的安全需求建筑物。其次,在抗震方面,设计者充分考虑了结构体系的牢固性和构件的使用。奥雅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中信大厦结构及基础方案设计并形成初步设计。北京建筑设计院提供施工图。奥雅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的结构工程师采用了高效的双结构体系,外围巨型框架和混凝土核心筒共同提供侧向力的抵抗力,进一步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其中,周边巨型框架由巨型柱、巨型斜撑、转换桁架和副框架组成。巨大的柱子位于塔的角落,一直延伸到结构的顶部,并连接到每个部分的转移桁架和巨大的斜撑。巨柱底部断面为多边形,中上断面为矩形,采用多腔钢管混凝土柱。设备层和避难层共设置8个转换桁架,杆材截面采用焊接箱形截面。巨大的斜撑沿着每个区域的外皮设置,也是焊接的盒形截面。副框架包括重力柱和外环梁,均为焊接H型截面。它们只承受该区域的重力载荷,不参与整体的侧面阻力。中信大厦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桩-筏系统可以理解为基础土-桩-筏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中信大厦是国内高强度钢材用量最大、比例最高的建筑。各结构层用钢量比同类超高层工程高出50%以上。该项目用钢构件总量超过14万吨,居世界第一。在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地区建造的超过500m的摩天大楼。从几何优化到图纸完成,奥雅纳工程顾问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使用了参数化建模,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而且得出了满足结构效率和最高安全级别的设计解决方案。
中信大厦具有挑战性的外形(向上加宽)、具有挑战性的场地(高地震条件)和极高的高度(528m),该塔给结构工程师带来了多重挑战,将熟悉的结构体系巧妙结合,引入创新的施工方法。中信大厦外轮廓水平截面形状为圆角方形,沿高度平滑扩展扩展。巨型外框架管的外部控制面采用分段折面的形式,不仅可以更好地控制巨型外框架管与建筑物外表面的距离,而且降低了结构本身的加工难度。该项目利用集成平台开发了一种智能施工方法——钢框架结构位于混凝土核心筒顶部,并随着施工进展而向上提升。这种多层施工平台节省了施工时间和传统起重机成本,并提供了高空作业空间。该智能顶升钢平台是目前全球房屋建筑领域承载能力最高、面积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顶升钢平台。由中建三局自主研发,拥有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长43m,宽43m,最大高度38m,层高7层,起重支点12个,平台推力4800t。施工电梯可直达平台。两台大型变幅塔式起重机、混凝土浇筑机、临时施工设施、材料堆场等与模板融为一体。工人在全封闭平台内作业,可同时进行四层芯管的三维施工。 ,相当于把工厂搬到了工地。此外,中信大厦还是国内首个运用BIM模型、3D扫描等技术辅助项目管理,落实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的项目。中信大厦造型独特、结构复杂、系统众多。各专业的深入设计工作重、难度大,专业之间的协调性要求高。施工阶段,项目各专业均采用BIM技术进行深入设计。基于BIM的详细设计是用于形成详细设计结果并验证其合理性的BIM应用。该项目将BIM技术深度应用到施工过程中,实现了项目各相关单位共建、全专业协作、全过程模拟和全生命周期应用。
此外,作为北京第一高楼,中信大厦不仅引领北京的建筑高度,更引领高端、先进的建筑理念。低碳环保设计贯穿中信大厦的每一个设计细节,在照明、散热、保温、用水、垃圾处理、通风等方面减少能耗。例如,在绿色施工方面北京回收钢结构,中信大厦做了以下积极探索:一是施工过程中的水循环利用。钢平台下部东侧设置集水池,地下室周围设置脱水井,用于地下室中水的回用。混凝土养护、消防用水、道路冲洗、卫生间冲洗等;其次,在挖土阶段设置洗衣机。车辆池还配备循环水洗车设备。水被沉淀、过滤并回收。现场设备机械也采用该循环水装置,不仅保持城市道路清洁,而且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地上工程施工阶段,东西两侧设置洗车池,污水排至三级沉淀池回用;三是地上结构施工阶段,每3层在一层设置临时厕所,污水管道排至正式工程化粪池,保证良好的施工环境;四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项目屋顶铺设太阳能光伏设施,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
中信大厦可容纳1.2万人办公,总投资240亿元,比国内最高的“上海中心”投资高出近90亿元。该项目集甲级写字楼、观光旅游及各类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创造了8项世界最佳、15项国内记录。该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建筑师设计的最高建筑。 2014年6月8日,“中国十大当代建筑”由文化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新浪网联合主办。在评选活动中,中信大厦荣获“中国十大当代建筑”称号。
业主/开发商:中信合业投资有限公司
总承包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建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联合体
总体设计: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Terry Farrelland Partners (TFP)建筑设计公司(地标期概念设计); 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 (KPF) 建筑事务所(详细设计)
结构设计:奥雅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建筑设计院
机电顾问:百诚(亚洲)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ALT
施工监理:远大国际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电气承包商:中建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消防顾问:Arup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Ltd.
交通顾问:MVA宏达交通咨询机构
**********************************************
最佳高层建筑及最受欢迎奖(400m以上)
俄罗斯圣彼得堡拉赫塔中心大厦
所有者: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
开发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东欧项目股份公司
建筑设计:RMJM Architects; Gorproject设计公司;三星公司
结构工程设计:Gorproject设计公司;强化项目
机电工程设计:Setec Btiment;三星公司
总承包商:Renaissance Construction Company
立面设计:奥雅纳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Priedemann 幕墙专家;联合法德;帕玛斯特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