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按照昨天、今天、明天的结构,来谈谈Byte的硬件业务。
01 硬件探索
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往往被认为无法做好硬件。因此,Byte刚进军硬件圈的时候,也是采用了收购的方式。
2019年斥资近亿元收购坚果手机团队,内部命名为“新石头实验室”。
当时罗永浩正面临经营压力,而恰巧Byte可以快速建立硬件基础,避免从0到1。所以我们一拍即合。但随后发布的几款手机的表现却不佳。 2021年,该团队并入Byte教育硬件团队。
2020年,字节推出教育品牌“达利教育”,教育硬件负责人杨鲁豫也因收购加入字节。大理教育的产品是大理智能台灯,具有拍照、发帖等功能。该产品被Byte评为“相当光明的突破”。
我也给我的孩子买了一台钢结构工程 量差,但我并没有真正用它来做聪明的生意。也算是其产品体验的一个例子。后来,在教育行业整顿的时候,达利的台灯生意也出现了转机。
但Byte的硬件测试并没有停止。
2021年8月,字节重金收购国内VR出货量第一厂商pico。这笔投资与meta画的元宇宙饼有些关系。当然,结局也很相似。
2022 年经过一番宣传后,PICO 4 销量不佳。这主要是行业问题。 VR构建的使用场景还不是高频、严格需求的;产品的成本、重量等因素不足以满足实际使用,因此整个VR赛道又回到了探索阶段。
Byte 在 VR 硬件上花费了约 200 亿元人民币。这也是一门昂贵的课程。
在这波AI硬件浪潮中,字节也加入了游戏。 2024年9月,Byte收购了耳机品牌Oladance,随后发布了配备大豆袋模型的智能耳机Ola。在竞争激烈的AI耳机赛道上,几个月过去了,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惊人的数据。
02 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
Byte为何在硬件领域屡战屡败?
首先,不光是字节,很多从软件起家的科技巨头都有一颗做硬件的心。微软收购了诺基亚并生产笔记本电脑; meta甚至想全面进军VR领域;谷歌也尝试过手机和眼镜;百度和阿里巴巴也都有智能音箱业务。
纷纷尝试硬件的原因也很简单。毕竟硬件是各种应用的载体,是流量的重要入口。尤其是现在,消费电子已经陷入了混乱时期。包括苹果在内的各路玩家都在寻找下一个国货级的硬件产品。而大型AI模型需要一个好的载体才能保持领先。
因此,谁能率先找到新的载体、形成新的品牌,既是硬件的问题,也是人工智能的问题。在公司的业务版图上,可能会成长半个苹果,也可能会成长一个OpenAI。无论哪一项,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硬件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互联网企业在硬件领域屡屡失败的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发展模式有很大不同。
一个应用程序的开发可能需要依赖数百名编码人员;它不需要任何合作伙伴。但一个硬件的开发不可能靠一个团队就能成功。一个产品可能有几十到数百个组件,必须与供应商一起设计和试错。
因此,一个应用程序的开发周期可能是几个月、一年,但硬件产品的开发周期可能是两年甚至更长。这对于习惯于快速迭代、投入新产品后立即看到结果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是非常不舒服的。
另外,迭代路径也不同。软件产品可以快速得到反馈。哪些数据好,哪些数据不好,如何迭代,你很快就会知道。因此,往往可以采取先尝试再尝试的方式,成本相对可控。
但硬件产品则不同。快速获取反馈数据比较困难。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在产品上市后才能判断产品的质量。因此,小米通过前期动员广泛的用户参与,降低了试错成本。对于优秀的硬件产品来说,当我们需要尽力做出前瞻性的市场判断时,往往会有很多押注的成分。
而且,硬件产品的成本结构也与软件不同。零部件,尤其是定制零部件,销量不同,成本差异巨大。往往会形成一个负循环:销量越低,成本越高,成本越高,价格越贵,销量就越差。
因此,硬件和软件的差异是基因所固有的。
03 成功的要素
字节采取收购策略也是正确的。但要做出好的硬件,核心要素有三个:
首先,硬件团队的研发文化和考核体系应该按照硬件还是软件来管理?
其次,考虑到成熟的应用业务和探索性的硬件业务,会有非常大的区别。因此,硬件业务也应该是“头等大工程”。
对于创新业务钢结构工程 量差,尤其是与原有业务有显着差异的创新业务,往往只有一把手才能承受公司内部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并有勇气在关键节点做出判断和选择。
三是做好供应链管理,发挥供应商能力。这对于电子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机会。 2011年到2014年,苹果靠电子产品供应链赚钱; 2018年,华为支持国内多家供应链正规化;现在,市场也期待字节能够壮大供应链。
与供应商的利益和合作也通过技术得以实现。我是甲方,但我不能只是甲方。
字节目前在AI硬件上的投入比以前小很多。或许是因为大机型研发仍需要大量投入;或者说,经历了VR的滑铁卢之后,尝试和犯错误的意愿降低了。但预计一旦市场上出现热门的AI产品,字节仍会大力投入追赶。
如果Byte真的像之前传闻的那样,放弃了对做硬件的执着,那么与苹果合作,成为其大型模型服务商,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还有一个不错的选择:小米。
现在,如果小米想推出一款大机型,恐怕就来不及了。当然,电动车之战也表明雷军不怕迟到,确实有能力东山再起。
假设小米不做大机型,跟字节合作就好了。小米手机、智能家居等硬件均搭载字节的大机型,双赢肉眼可见。
唯一尴尬的是,如果用户想唤醒AI,到底应该叫Siri、小米还是豆宝。名字可能是阻碍这种双赢合作的唯一因素。
04 双王
软硬材质之王是很难做到的。虽然苹果的软件业务收入也很高,但也融入到了苹果的硬件产品中。流行的跨平台应用程序并不多。
谷歌有很多国家级应用,但其硬件业务屡试不爽,毫无起色。
2010年,小米推出MiLiao进军即时通讯领域,但遗憾的是后来被微信封杀。否则,小米将成为国民级应用和国民级硬件的双王。
如果说WPS可以算顶级应用的话,小米虽然没有做到双王,但雷军已经是了。 (写到这里,我真的是一个粉丝。)
这一刻,机会就留给了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