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计划经济迅速向市场经济转变。莱钢作为曾经的国家“三线”企业,经历了十几年的传统钢铁产品生产,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如果继续坚持原有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 “一亩三分地”,数万员工苦心经营的“基业”最终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被淘汰。
为了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改革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莱钢决策层决定新建轧材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钢材品种规格,提高产品质量。在此背景下,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型钢厂(原名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型钢厂,以下简称型钢厂)应运而生。成为存在。
中等开创性
打破思维定势,危机中寻找机遇
“吃螃蟹”吸引数千万外资
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全国和山东省钢材供需矛盾尖锐。钢铁行业急需配套改造,提高工业生产线规模和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但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大中型企业对引进外资仍持谨慎态度。受固有保守思想的制约,大多数企业不敢、不愿意向外资银行借款扩大规模。
1986年初,国务院决定利用外资增加钢铁产能1000万吨,以提高产量。面对新机遇,莱钢高层领导深刻分析国内外钢铁行业发展形势,决定做“吃螃蟹”的人。当年7月,莱钢提出利用外资改扩建计划。 1987年3月2日,国家计委批准《莱钢利用外资改扩建项目协议》,将该项目纳入国家利用外资发展1000万吨钢铁计划,并纳入国家利用外资发展1000万吨钢铁计划范围。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的候选人。
1989年,当莱钢决策层对完善配套设施、扩大生产规模、筹集建设资金一筹莫展时,7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莱钢利用外资增产1000万吨的钢铁项目。同时,原冶金部决定所有主要钢铁企业都有权参加竞争。
中国名牌奖牌
1992年初,亚洲开发银行董事会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讨论了中国莱钢改扩建投资项目。同年3月31日,亚洲开发银行董事会批准莱钢贷款,同意莱钢建设以生产H型钢为主的中型钢铁项目。
1997年3月18日,莱钢中型钢铁项目终于破土动工,正式奠基。
1998年8月7日,经莱钢总厂有限公司研究决定,中型钢铁及工程相关人员从原轧钢厂分离出来,组建中型钢铁厂。 9月28日,中型钢厂举行揭牌仪式。
1998年11月9日上午10时55分,第一根规格为H300×150的H型钢在中型钢厂轧制成功。 2005年9月17日,大型H型钢生产线完成热态试车,成功轧制第一根H400×400大型H型钢。 2007年8月6日,型钢小型生产线加热炉异地改造工程顺利竣工。 2007年11月9日,我国第一根热轧F型钢在莱钢型钢厂成功下线...
第一辆大型机车车辆
型钢厂自1998年建厂以来,许多创新突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涌现。截至目前,山东莱芜分公司型钢厂生产的产品已达9大系列,涵盖美标、日标、英标等,共501个规格。已成为国内钢材规格最全、产能最高的钢铁生产企业。
“在型钢厂发展的鼎盛时期,当年的利润就占了整个莱钢的一半。现在说起型钢厂,业内人士都知道:如果你想买型钢就去莱钢,你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型钢厂办公室主任张健自豪地说。
经过20年的发展,型钢厂已成为莱钢发展道路上的一支无敌箭莱芜钢结构施工单位,迎难而上,在国内市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日产量
敢于与世界一流企业争夺订单,不达标决不放弃。
“亚马尔”号为莱钢带来世界通行证
2014年4月,山东钢铁销售公司型钢销售公司副经理李振涛在浏览手机杂志《上游周刊》时第一次接触到亚马尔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是重大项目中俄能源合作。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大型项目,不仅将带动俄罗斯能源工业和边境地区的发展,也将丰富我国清洁能源供应,加速我国能源优化结构。但当时他万万没有想到山钢会参与这个偏远的北极项目。
第一块热轧F钢
然而几天后,网上发布的一份查询表格引起了李振涛的注意。订单规格非常复杂,批量很小,而且都是欧标系列,S355NL耐低温钢。 “亚马尔计划!”李振涛立即明白了这个命令的含义。
如果能参与这一重大项目,这不仅是对山东产品的考验,也是提升山东品牌影响力的重大机遇。在仔细分析了自身的优缺点后,营销总公司副总经理、时任莱芜分公司销售中心总经理的刘利华当即做出了决定:进军亚马尔!
不失时机,型钢销售团队成员迅速登上南下的列车。然而,面对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和挫折。
“这个项目和国内钢厂有什么关系?亚马尔项目采购候选名单上没有国内型材企业!”上海一家大型海洋工程公司负责人的话,对于李振涛和销售团队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更甚。无奈的是,该公司与安赛乐米塔尔和新日铁联系密切——这意味着能够进入这个项目的都是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钢厂连进入的资格都没有。不。
但即便如此,作为一名从事营销多年的莱钢人,李振涛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下去,终能见到月光”。李振涛重新振作起来,试探性地询问公司负责人:“我怎样才能进入这家公司?”项目采购入围名单?”对方不屑道,“除非总收藏家德希尼普公司同意。”
这句话看似遥不可及,却为李振涛指明了方向。经过无数次的奔波和润色,海工公司最终同意向德希尼布推荐莱芜分公司。型钢供应商候选人。很快,德希尼布同意将莱芜分公司作为候选供应商,并对莱芜分公司进行工厂审核。
然而,还没等李振涛等人开始享受这份喜悦,波折又发生了。 2014年7月,德希尼普未能对莱芜分公司进行工厂审核,指出了11个不符合要求的地方。
眼看着前期的一切努力都快要付诸东流,型钢销售团队的成员个个焦急万分。与此同时,技术研发部的成员们也寝食难安:亚马尔项目所在地环境温度常年-50℃,项目工程需要耐低温H型钢力学。性能指标之严苛,海工钢材产品的要求之高,是研发人员从未体验过的。
自四个月前首次认证失败以来,需要整改的11项难度极大。第二次审核认证是莱芜分公司最后的机会。面对重重困难,有人开始质疑:“即使拿到订单,我们的技术能达到吗?”有压力就有动力。作为营销公司的副总经理,刘利华的立场依然坚定:即使面前有很多困难,但只要这个项目不是定局,就必须积极争取!
全系列工字钢
为了确保前期问题整改达标,研发人员开始通宵达旦的准备。整改内容涉及现场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产品检验等方面。为确保最终物理性能100%合格,他们会同相关单位不断优化生产工艺,严格过程控制,制定完善生产组织方案,严格落实生产现场相关问题的整改。地点。审查如期进行。经过两天的严格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莱钢海洋钢材产品质量性能优良,管理体系科学严谨,完全满足亚马尔项目用钢要求。 2014年10月29日,莱芜分公司顺利通过外国专家代表团第二次工厂审查,成功进入亚马尔项目供应商名单。
然而,拥有“通行证”并不意味着就能拿到订单。果然,型钢销售团队连夜赶到上海海工企业后,得知亚马尔项目首批订单已移交给马鞍山钢铁,山东钢铁再次错失良机。无奈之下,型钢销售团队迅速调整营销策略,连夜再次赶赴蓬莱某海洋工程公司,却再次收到该公司与安赛乐米塔尔签订合作协议的消息。
李振涛和团队成员互相鼓励,在一次又一次的冷眼、拒绝和挫折下继续坚持下去。那段时间,李振涛连续出差35天,走访了5个城市,拜访了5家企业。他每天继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晚上只睡两三个小时。一个多月的时间他瘦了十多斤。 ……面对棘手的“难题”,李振涛一次次无耻地接近蓬莱海工企业采购部,在最短的时间内,向总经理罗列了莱芜分公司的产品、服务等诸多优势。采购部的。 。在李振涛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蓬莱这家海工公司终于发出了第一批100吨的订单,但必须在一个月内交付。
然而接到这批订单却让海洋钢研所全体成员难住了:亚马尔项目产品规格多、批量小、交货期短。生产组织和低温性能难以保证,认证难度大。此外,由于亚马尔岛特殊的地理位置,所用钢材必须具有高强度、抗疲劳、抗层状撕裂等性能,这对产品的内在和外在质量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当时,产品合格率仅为50%。
面对这份来之不易的订单,莱芜分公司所有人都心惊肉跳:莱芜分公司总经理罗登武连续召开会议,命令各生产组织为亚马尔项目让路,全力以赴迎接——准时交货;总经理王光连亲自参与技术工艺的研究和制定,竭尽全力确保质量;时任莱芜分公司销售中心总经理刘丽华带领产销研各方明确任务,各负其责,齐心协力;研发团队面对交货期紧张,边生产边进行研发,加强技术优化、改进工艺、优化参数等,24小时坚守现场。
只要齐心协力,实力就能战胜黄金。在全厂的忙碌中,钢铁生产线的“坩埚”已被一一突破,各项措施正在有序实施。然而,2015年底,随着订单即将交付,海钢的研发和生产却遇到了瓶颈——铸坯和轧材出现裂纹。这个问题看似微妙,但长远来看却是致命的。更重要的是,是的莱芜钢结构施工单位,这个项目不仅代表山东钢铁有限公司,更代表国家的利益。
F型钢批量轧制
面对各种批评和质疑,研发团队带领大家顶着压力找到“真凶”。在一次质量研讨会上,他们突然发现钢水中Z元素的含量和存在状态出现异常。为了进一步确认,研发团队经过一系列测试并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最终解决了问题。
经过全公司的努力,第一批订单如期交付蓬莱业主施工现场。首批订单的顺利交付,让型钢销售团队成员的信心倍增。经过多轮全方位的商务谈判,先后与中海油、中石油、天津博迈克、菲律宾AGP公司、青岛武船麦克德莫特公司进行了洽谈。签署亚马尔项目长期直供合作协议。
得益于山东人民无畏、执着的追求,山东成为亚马尔项目中国唯一的型钢产品供应商,也是国内唯一一家用于亚马尔管廊模块建设的型钢生产企业。
2015年12月29日,亚马尔项目第42批DNV认证完成。型钢厂全年为亚马尔项目累计生产第三方认证欧标H型钢4万余吨,完成并顺利交付订单。四年来,研发团队已为亚马尔项目成功开发了76个规格2个品种,涉及全部欧洲标准产品。极限、特殊规格产品也一次性开发成功。截至目前,山东钢铁集团已为亚马尔项目累计提供六大系列、80多个规格产品7.5万吨,累计创造利润1.7亿元。
山钢的印记已成功刻在遥远的北极。
山东钢铁的中国梦已成功进入世界坐标。
元首项目成为成功典范,无形财富带来100%品质保证
亚马尔“蝴蝶效应”推动国家标准走向世界
2016年3月22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山东集团钢铁抵达北极亚马尔半岛》的片段。李振涛看到新闻里的一幕,眼睛都红了:“我们终于把‘山东制造’送进了北极!”
亚马尔产品交付
亚马尔项目是中俄两国元首签署的重大项目,是全球首个极地天然气勘探开发、液化、运输、销售一体化项目。它包括36个核心流程模块。这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标金额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一次。此次中标最高、中标时间最长的海外订单,也是中国承包商首次进入国际液化天然气建设第一梯队。拿下该项目对于山东莱芜分公司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销售考验证明了山钢人永不放弃的精神;通过质量检测证明了山东产品的可靠实力;通过验收,证明了山东扎实、优秀的生产力。
“在接手亚马尔项目之前,我们生产的型钢大部分销往国内。虽然我们之前也做过韩国标准、日本标准等规格的产品,但从未做到能耐极端气候,尤其是-50℃低温接手该项目后,我们遇到了产品开发周期短、开发难度大、产品性能要求高、原始工艺性能差等生产难题。工厂的保障能力。”尚国明说,型钢厂技术科科长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在亚马尔项目的经历,非常熟悉。
在解决这些困难的过程中,型钢厂的大家越来越意识到,以前的生产工艺存在着那么多的不足。就这样,尚国明和研发部全体同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循环中不断给自己加压,包括加热系统、保温时间、开轧温度、变形系统、轧制速度和最终轧制温度等。针对多个问题,包括各个失败策略的优化和控制,参数最终得以固化。
在生产极限规格的过程中,莱钢成功研发出可承受-40℃低温冲击性能要求的H型钢,填补了国内该规格产品生产的空白,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莱钢型钢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品牌影响力极大满足了亚马尔项目用钢的综合要求。
成功的背后一定有必然性。莱钢的成功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次突破、一次提高。 2015年底,型钢厂顺利交付亚马尔项目一期工程。挑战结束了,但品控却丝毫没有放松。经历这次洗礼,型钢产品的成品率从不足50%提高到90%。截至2017年下半年,型钢产品已连续几个月实现无质量异议。
中国轧制全国工人先锋号
尚国明感慨地说:“通过亚马尔项目高端海工产品的生产,基于产品综合质量要求高,新开发的规格多、部分规格批量小、交货期短等新产品,从订单受理到最终产品认证交付,已形成成熟完整的产、销、研、生产模式,基本为高端市场的接单、研发、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的产品。”
亚马尔项目的成功,不仅为山东钢铁莱钢分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利润,还带来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让世界瞩目山东钢铁。项目中,山东钢铁先后获得壳牌颁发的“入驻证书”,并获得美孚、道达尔、沃利帕森斯等公司的合作意向,使“山东钢铁”品牌知名度增强,增强了进军国际市场的信心。竞争力,加快了山东钢铁钢材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步伐。
“事实证明,在国际钢材市场上,几乎没有国家认可我们的国家标准,国外出口必须严格遵守对方的标准。但是,现在随着我们影响力的增大,国外的项目也开始承认并在建设中使用国家标准。”我们还与国内其他大型钢厂合作,积极在国际上推广中国国家标准,努力让我们的产品得到世界的认可。”型钢厂办公室主任张健对型钢厂的未来充满信心。
作为改革开放大潮中奋勇前进的典范,山东钢铁莱钢分公司以昂扬的姿态不断前行。面对机遇和挑战,它“敢于走在潮流的最前沿”。这种精神将帮助山东钢铁未来征服更多的“亚马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