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雁栖湖会展中心项目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生态示范区。该项目于2013年开始规划设计,2015年9月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2017年9月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
2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08357.1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9万平方米。地上面积4.4万平方米,地下面积3.5万平方米,容积率0.4北京钢结构回收,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建筑高度31.9m,地上5层,地下2层。大楼主要功能用房包括大型会议厅、大型宴会厅、多功能厅、报告厅等,以及70余间会议室、设备用房、保安室、车库及配套设施。
图1 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全景
3 绿色建筑主要技术措施
3.1 节约土地和室外环境
项目范围内不存在原有污染问题,周边无重点保护文物、珍贵动植物、风景名胜区。采用金硅表面势垒半导体检测仪方法对项目范围内223个点位土壤氡浓度进行了现场检测。结果符合《民用建筑项目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定》(DBJ01-91-2004)的要求(建设项目区域内土壤氡浓度算术平均值为396Bq/m3,即平均值值不高于10000Bq/m3)。
本项目外围护结构主要为玻璃幕墙结构。中空夹层玻璃的可见光反射率为0.137;夹层玻璃的可见光反射率为0.161。不会对周围建筑物造成光污染。项目周边无住宅楼。
项目绿地率为45.2%,主要绿化树种为:常绿乔木、落叶乔灌木、异形绿篱、地被植物、原生地被植物。周边交通便利。工地正门步行500米内有h25路、h49路公交车可直达公交车站。
全年各季节盛行风向下,建筑周围风速小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建筑周围步行区距地面1.5m处,风速小于5m/s”北京钢结构回收,无明显涡流和死点。夏季及过渡季节主导风向下,建筑前后压差大于1.5Pa,自然通风良好。冬季盛行风向下,参赛建筑前后最大压差4.6Pa,小于5Pa,满足防风节能要求。建筑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例为59.5%,满足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例40%的要求。地下建筑面积占建筑面积的比例为134.62%,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例为79.55%。地下空间主要功能为宴会厅、厨房、餐厅、设备用房等。
图2 公交车站实景
图3 实景景观
3.2 节能与能源利用
该项目冬季采用地源热泵系统+燃气锅炉作为空调热源,夏季采用地源热泵系统+电制冷冷水机作为空调冷源。其中,地源热泵系统正常运行时承担基本冷热负荷,夏季冷负荷调峰时启动冷水机组,冬季调整供暖负荷高峰时启动燃气锅炉。地源热泵机房位于地下二层,共有2台地源热泵机组。空调水系统分区采用两管,部分区域采用四管。夏天,整个建筑凉爽;冬季,内部区域制冷,外部区域供暖。
空调末端形式按房间功能划分:主会议厅、环形走廊采用全风定风量系统+冬季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宴会厅、餐厅采用全风式定风量系统,其他多功能厅、办公室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项目围护结构各项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687)的规定和空调、采暖系统机组性能系数负荷标准要求。各功能房间均采用节能灯,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中的目标值。并对冷热源、输配电系统、照明等能耗进行单独计量。该建筑幕墙有可开启部分,可开启面积比例为26.9%。幕墙具有可开启的部分。
本工程灯具选型的基本原则是选择节能高效的光源和灯具。一般照明采用LED灯、节能高效无眩光电子镇流器荧光灯或紧凑型荧光灯(高功率因数、低谐波产品)。主要是,荧光光源优选为T5荧光灯管;金卤灯采用节能电感镇流器,灯具有局部电容补偿。补偿后所有灯具的功率因数应大于0.9。智能照明控制用于公共区域、主会场、宴会厅、餐厅、走廊、会议室、车库等一般照明。
该项目热回收系统全年节电230,128.3kWh,新增电耗14,952kWh。因此,余热回收系统全年节省电量215,176.3kWh,每年节省运行费用约172,141元。若增量热回收机组按每台2.6万元计算,则热回收新风换气机初期投资为46.8万元,投资回收期为2.7年。
主会议厅、主会议厅走廊、宴会厅、员工餐厅、媒体餐厅采用全风式定风量系统。单风机空气处理机组根据室外空气状况调节新风阀和回风阀的开度来控制最大和最小新风比例,并控制相应排风机的最大和最小风量。主会议厅和宴会厅冬季和夏季根据室内CO2浓度检测值实现最小新风量控制。
同时,该项目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利用浅层地热能进行夏季空调制冷和冬季空调采暖。冬季采用地源热泵机组进行冷回收,为建筑内部区域的空调系统提供制冷。生活热水使用太阳能系统预热,锅炉作为备用热源。夏季或生活热水用热量不大时,可利用空调系统的地源热泵机组对生活热水进行辅助加热。
图4 热泵机房实景图
图5 智能照明实景图
图6 太阳能集热器与光伏发电实景图
3.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该项目回收屋顶和一些室外人行道的雨水。降雨过程中,落在透水路面上的雨水就地渗透。部分路面雨水进入周围凹形绿地,渗入地下。其余路面和屋顶雨水则通过雨水管。最初被遗弃后,它进入水库。同时设置雨水回用设施,将雨水回用用于绿地浇灌、道路冲洗、水景补水等。
屋顶雨水设计流型为虹吸压力流;下沉庭院的雨水排入庭院内的雨水收集池,通过水泵提升至室外。室外场地设置凹形绿地、透水铺装等雨水渗透措施,屋顶设置雨水渗透措施。并回收当地室外人行道的雨水。
图7 雨水收集实景图
该项目所有卫生洁具均选用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节水洁具。绿化、景观等用水全部采用非传统市政中水和收集雨水,绿化灌溉采用喷灌。
该项目根据水的不同用途和功能设置水表,并针对不同用途设置水表来统计用水量,从而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图8 节水器具实景图
图9 中水机房实景图
3.4 节约材料和材料资源利用
项目地上5层,主要功能为会议室、大厅等;地下2层,主要用于办公室、宴会厅、车库、设备用房等。结构体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 5.1m以上大跨楼板、屋面主要采用钢结构框架,5.1m以下改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主会场屋顶大跨区域采用空间钢桁架结构。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建筑造型简洁,没有大量的装饰构件。钢材总用量17183.8吨,其中高强钢用量16868.8吨,高强钢使用率98.16%。 500公里范围内生产的建筑材料总重量与使用的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为99%。施工现场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本项目使用的可回收材料重量占所有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6%。室内大多为简单装修,设计、施工与土木工程一体化,避免重复装修。
图10 土建装修一体化实景图
3.5 室内环境质量
项目室内室温、湿度、风速等参数满足相关标准设计要求,屋顶及外窗均经过验证计算,确保建筑内表面不会结露、发霉。二氧化碳传感器安装在会议厅、开放式办公区、宴会厅等人员密集场所,用于污染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报警。同时,BA系统联动送排风机设备,自动调节相关区域的进风量和排风量。地下停车场配备智能诱导通风系统。根据车库内CO浓度检测仪,联动换气扇控制换气量,可有效保证健康舒适的通风环境。
图11 车库CO浓度检测仪、CO2监测及新风联动系统
工程选用灯具的基本原则是选择节能高效的光源和灯具。一般照明采用LED灯、带电子镇流器的节能高效无眩光荧光灯或紧凑型荧光灯(高功率因数、低谐波产品)。主要是,荧光光源优选为T5荧光灯管;金卤灯采用节能电感镇流器,灯具有局部电容补偿。所有灯具补偿后的功率因数应大于0.9。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均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的相关要求。
项目建筑形状为圆形。整个外墙设有可开启的幕墙。同时,建筑屋顶设有“烟囱”和可打开的天窗。中庭、配厅布局及门窗位置布置合理,能有效利用热压。过渡季节和夏季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通风来改善室内环境,有利于促进自然通风。而且空调机组、风机盘管均选用性能好、噪音低的产品。设备采用减振基础或减振支吊架,与管道或风道软连接。空调机组连接的风道上安装有消声器。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和外部噪声对室内的影响。主要透光部位有外门窗、透明幕墙、屋顶采光窗、天窗、导光板等,有利于利用自然采光,提高室内采光舒适度,减少人工照明能耗。经自然采光模拟分析计算,主要功能区总面积为22948m2,满足自然采光标准的总面积为18316m2,自然采光达标面积比例为79.8%,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3-2001)75%功能空间的最低照明要求的要求。
无障碍设计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要求。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设有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电梯、残疾人主要出入口。坡道。同时,每个无障碍空间均设置了国际通行的无障碍提醒标志。
图12 屋顶天窗自然采光实景图
图13 导光板实物图
3.6 运营管理
项目配备能耗监控管理系统,可以通过能耗监控管理平台对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大厦采用楼宇设备监控系统、通讯系统、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多项智能化系统。建立了节约电、水、气等能源消耗的管理制度,由专业负责人配合专业维修人员定期对施工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维护和检查。
垃圾分类:分类工程垃圾、生活垃圾、废报纸、杂志、纸张加工、废瓶子(包括酒瓶、酒瓶盖、食品饮料罐、塑料瓶等,酒类供应商回收的除外)、废纸板箱子、废旧木板等进行分类处理。干湿垃圾分开分类放置。垃圾房每天将所有运出会展中心的垃圾整齐、妥善地堆放,确保垃圾处理周围环境整洁、干净、有序。遵守卫生防疫站和城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图14 垃圾分类收集实景
图15 能耗监控管理系统实景图
3.7 创新与亮点
1)采用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钢结构。
2)采用隧道通风系统的空调处理机组采用初效、中效两级过滤处理。空调机组配置纳米光触媒净化杀菌装置,其他空调机组配置电子净化杀菌装置;空调机组配备静电除尘器和 PM2.5 除尘器。 5净化系统。
3)该项目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应用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4)项目北侧将建设两条长约65米的隧道,有效断面尺寸为2.7米,对新风进行预处理(预热、预冷),实现节能。
图16 静电除尘器实景图
图17 隧道通风系统实景图
4. 总结
项目积极创新,践行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建设理念,生态标准符合新时代要求。根据当地和项目实际情况,选择并实施合适的绿色建筑措施,可以节省成本,达到预期效果。项目中所采用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以及相关材料和技术的选择可以为其他展览项目提供积极有效的设计参考和合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