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在修文县六通镇华朗村新建投产的蘑菇种植基地里,4.3万株蘑菇正纷纷张开肥硕圆润的“财富伞”,抢着“新鲜”为市场。今年,花郎村依靠“1+1”混合所有制公司模式,盘活闲置资产种植蘑菇,蘑菇产业已初显成效。
全新的钢结构温室内贵阳钢结构大棚,一排排菇棒有序地排列在产菇架上。香菇们争先恐后地把圆圆的“小脑袋”从蘑菇棒里探出来。它们散发着淡淡的蘑菇香味,长得特别喜人。
“蘑菇产业的市场前景比较好,现在我们贵阳农产品物流园的一级蘑菇批发价在5.8元到6.5元之间。”化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福全高兴地说。
为促进闲置资产再生,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今年4月,六通镇华朗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成立了修文聚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村“两委”干部和乡村振兴指导小组成员带头,引导村民积极入股,依托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控股、村民参股的“1+1”混合所有制公司模式联合的库存管理,盘活原华朗小学教学楼、操场等闲置资产,发展食品菌。
公司利用2024年中央财政联动促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70万元和村民自筹资金30万元,建设温室大棚两座(总面积1240平方米)、配套冷库一座,成功培育了4.3万株香菇。在种植过程中,花郎村与蘑菇袋供应商合作,由蘑菇袋供应商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与贵阳农产品物流园等市场主体达成订单协议,解决了市场销售的后顾之忧。
目前,第一季鲜菇已采摘,产量6000多公斤;预计接下来的三到四季作物将继续收获到明年四月。每包香菇可出菇1.6公斤至2.2公斤,每年可种植两季。按平均每公斤3元计算,年产值预计在40万元以上。
“蘑菇产业产生的净利润中,参与村民占30%,村集体占70%。我们将村集体收入70%的30%捐给相对困难的贫困户。”华容村的农户和边际监测户将进行分红贵阳钢结构大棚,其余的将用于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杨福全说。
据悉,今年,六通镇坚持党建领导,以村党组织带头,广泛发动村民参与,积极探索“1+1”混合所有制公司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控股、村民参与联营经营,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蛋糕”,为村集体增收、村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来增加他们的财富。
“依托‘1+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该镇目前已投资95万元,投资30余名村民,吸引社会资金50万多元,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2家,创造营业收入1.2万元。”六通镇党委、组织委员会、宣传委员会、统战委员会委员冉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