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大型谍战题材剧《走向延安》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拉开了系列四场表演。当晚,国家大剧院座无虚席。近千名观众的思绪被主人公向锦曦的命运坎坷牵动着。他们经历了一部令人回味的平民史诗,其戏剧性的构图将悬念和诗意交织在一起。
话剧《奔向延安》由中共浦东新区委宣传部(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出品管理有限公司,与解放日报联合出品。在6月23日举行的2024微博文化之夜盛典上,话剧《走向延安》荣获“年度表演IP·年度优秀话剧”荣誉。
关爱青春、关爱理想,引起年轻人共鸣
1939年,上海华光无线电学校的进步学子们满怀青春的热情,准备出发前往延安。向锦熙热爱烹饪,玩世不恭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细腻、体贴的内心。因为追逐心上人,误入革命征途,陷入谍报漩涡。他内心向往圣地延安,但命运的突然转折却让他留在了上海,在乱世和黑暗的中心,一步步走向黎明……
话剧《走向延安》改编自“人民文学奖·双年奖”作家海飞的同名小说。该片由海飞编剧国家大剧院钢结构,荣获“文华导演奖”的李伯南执导。 “去延安”的真正意思是“心向往的地方”。主角一生都没能离开过上海,却秘密而伟大地到达了“延安”。海飞表示,《走向延安》不仅是一部红色作品,更是一曲青春颂歌,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青春和理想的影子。
“无论什么年代,冲在最前线的永远是充满激情、勇敢的年轻人。对于生活在今天中国的年轻人来说,《致延安》也具有无比契合的现实意义。”是一部特别适合年轻人看的剧。有年轻观众看完剧后表示,《安》的故事找到了家庭的切入点。爱情和友情在漫长的时间里对抗宏大的背景不断从家事拓展到国事,层层递进,让观众充分体现情感,尤其是很容易引起人们共鸣的青春和理想的无声写照。
首映前夕,话剧《致延安》剧组还来到中央戏剧学院,邀请编剧海飞、导演李伯南、演员徐开骋等人与青年学子座谈,并进行了座谈交流。围绕《走向延安》的创作主题和舞台表现展开热烈讨论。谈戏剧、谈理想、谈青春。
诗意赋能主旋律新表达
如何将《走向延安》原本26万多字的叙事长度浓缩成近三个小时兼具文艺性和戏剧性、表达方式也有创新的舞台呈现?导演李伯南表示,“在《致延安》这部剧中,我一直在寻找解开剧本叙事结构的钥匙。一般来说,这部剧应该是‘兼职写作’,有需要‘兼职写作’的部分。” “工笔”,整体需要“写意”,空间、表演和人物细节的真实感,以及舞台表现的整体气质和诗意,都需要不断调整和平衡。
舞台上,一座高耸的钟楼始终矗立,随着长方形转盘的不断转动,移出不同的故事场景。上海舞台美术学会会长、话剧《走向延安》舞美设计师桑琪表示,钟楼象征着大家向往的延安,特别设计的“四面门”造型,也是一种“总能到达的延安”的隐喻。舞台深处的大屏幕上,虚实光影的结合勾勒出1930、1940年代上海街头的风貌,在诗意的叙事中呈现出电影般的品质。
多样的舞台表演手法国家大剧院钢结构,不仅强化了原作的诗性,也赋予了全剧类似现实叙事诗的审美风格,将主旋律的创新表达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首映当晚,刘志扬、李诗华、李婷、李金凤、王南军、孙艺琳、徐开骋、蒋家齐、李传英等实力派演员悉数登场,激活《走向延安》中的角色。其中,李婷、李金凤、孙艺琳三位演员首次亮相话剧《致延安》。新演员的加入,让这个“全明星”剧组如虎添翼。来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戏剧学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的女演员与首次踏上话剧舞台的跨界明星同台演出,给观众带来的不仅是新鲜感的同时,更是一场多元化表演风格的融合与碰撞。
主旋律作品也可以“流行”
去年7月,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作为出品人,携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登陆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取得了四场演出迅速售空的成功。时隔一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于7月1日携新剧《走向延安》重返国家大剧院,同样取得了首演前门票几近售空的好成绩。
主旋律作品的创新表达,让东艺在制作上“大众化、大众化”的愿景得以实现。红色是指符合主流价值观、具有正能量、传达真、善、美的东西;火代表工作质量也经得起生意的考验。话剧《致延安》制片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雷文表示,《致延安》将“小人物”与对人性的探索结合在一起,从平民视角,歌颂平民英雄,探索生命价值,质疑信仰根基。 ,与东艺制作所出品的价值观不谋而合。东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话剧《走向延安》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将持续到7月1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王菲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