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制造业第一县的创新崛起与专精特新企业的蓬勃发展

   日期:2024-12-0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12    
核心提示:从“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到“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众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缘何扎堆江阴?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经济参考报》12月28日发表文章《“强县兴业”一线观察(四)丨294家专精特新企业为何云集这座历史名城——探寻江阴产业集群发展的“独门秘笈” 文章称,全省共有专精特新企业294家,有效发明专利6397项。专利;近1300个创业团队在各类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创业;截至10月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00亿元,同比增长7. 5%。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苏南模式”,到资本市场的“江阴板块”,改革开放以来,江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断抢抓机遇、抢占先机。主动作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誉为“制造业第一县”、“A股市场第一县”。

通过政策引导和创新沃土,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在这个县级市扎根,涌现出一批“小巨人”、“单项冠军”、“全能冠军”, “小家伙”不断释放“大能量”。

987.5平方公里特色产业集群涌现

在江阴赛特精密工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特精密”)的车间里,《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了Sack、Walter、Schlieberger等60多台欧洲高端工具磨床等,技术人员设置参数。按一下按钮,研磨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这里生产上千种切削刀具,广泛应用于汽车仪表、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的生产。

曾经有一种直径只有2.5厘米的小型切削刀具,被外商垄断,售价高达2.8万元。当时国内无法生产,常年依赖进口。赛特精密买了设备,聘请了专家,终于研发成功,并将售价降到了1万元。国内完全替代进口产品,并出口产品。

“SET Seiko 正在努力研究别人​​有而我们没有的东西,”Set Seiko 董事长沉云标表示。正是因为这样的努力,赛特精密成为了国家级专业化、创新型“小巨人”企业。

这是江阴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的一个缩影。 2023年7月,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布,江阴市27家企业上榜。截至目前,面积仅987.5平方公里的江阴,共有专精特新企业294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5家,省级专特新型中小企业141家,无锡市级专特新型中小企业108家。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泰富特钢”)也是江阴当地的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轴承是工业的心脏。用于制造高端轴承的轴承钢是生产难度最大、质量要求最高的特殊钢材之一。长期被发达国家垄断。中信泰富特钢自主研发的超长寿命轴承钢,2018年在德国测试时,疲劳寿命评价为国外顶级轴承钢的2.5倍,广泛应用于高铁、风电、电力、航空等领域。

“过去我们陷于困境,但现在我们力争成为行业领导者。”中信泰富特钢总裁助理徐晓红对自己的产品赞不绝口。

得益于江阴“企业梯队”培育计划,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大步迈进。据统计,江阴目前已形成由92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41家省级专精型中小企业、45家国家级“小巨人”和多名单项冠军组成的“企业梯队”。企业,构建企业梯队。层层升级的优质成长路径。

坚持政策引导,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全能冠军”,是江阴高新区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新型创新能力的有效实践。发展活力。 “既有参天大树,也有繁花似锦的花园。”江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科科长金珏表示:“从发展方向看,大企业处于领先地位,中小企业处于链条中。通过政府引导,逐步将自己培养成为链条中的‘支撑专家’和‘个人冠军’。”

6397项发明专利助力企业登“高”求“新”

从“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到“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中心”,为何这么多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聚集江阴?

江阴企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政府充当“店小二”的角色,提供政策引导、搭建平台。 2022年2月,《“科技创新江阴”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发布,掀起了江阴不断攀“高”、追求“新”的科技创新新浪潮。

随着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和加速应用,“数字物理融合”已成为推动江阴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制造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 。近年来,江阴系统推进数字经济提速、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积极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数字化转型”。

2023年6月,江阴高新区牵头辖区内10余家数字经济领域服务商成立“智慧变革、数字化转型、绿色盈利”优质服务商联盟。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发局副局长葛玉忠表示:“为本地企业搭建第三方服务平台是我们这两年的主要工作。我们希望数据的整合现实将为企业发展带来新动力。”

巨大的显示屏上,一家企业的电力、天然气、石油、水、蒸汽等能源消耗数据以及实时节能、年减排量等数据不断跳跃。这是记者在海澜智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澜智云”)看到的情况。海澜智云是江苏省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为2400家企业提供电力监控服务。

海澜智云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徐国平告诉记者,他们为兴澄特钢提供的定制服务,将原本依靠人工控温的钢水结晶器优化为自动化管理,减少了80%的误差,并减少了照明、用水。和电力消耗。 22.8%,良品率大幅提高。

江阴还着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三年来,在江阴建成的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是无锡市唯一的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也是国内首个太阳能光伏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心;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成立,与南京理工大学合作共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学院精密光电研发中心和广域巡天望远镜项目签约实施,助力江阴打造精密光电产业集群。

江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委员、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史子超表示,在政策引导下,企业自身爬得更高、更强,内驱前行,江阴成了今天的江阴。今天。江阴拥有有效发明专利6397件;截至2023年10月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达2200亿元上海钢结构英才网,同比增长7.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数据为110.88亿元,同比增长8%; 20 23年来,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70余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1000余家上海钢结构英才网,科技型中小企业2365家,新技术企业1538家,新增双创人才项目178个……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江阴澎湃的科技创新动力。

《“科技江阴”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全国省级“小巨人”企业 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超过1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受评企业已达250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有1至2家。

硬实力和软实力最终取决于人才实力

“我刚来江阴的时候,是来江阴创业的。来到这里后,我确实享受到了很多政策支持!”江阴法尔盛宏盛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李明阳博士五年前从北京南迁。江阴。

入职第一年,李明阳就获得了江阴市级、无锡市级、江苏省级人才工程。之后入选无锡市太湖规划团队、江苏省大众创业计划创新团队,并被评为江苏省大众创业人才。 、双创团队领军人才;享受累计约1000万元奖励,享受购房补贴、子女就学等便利条件。

五年来,李明阳带领团队在钢丝、钢绳、钢棒等新领域开发了20余种产品。它们均在国内首次研发成功,并已应用于核电、军工、3C、5G等多个领域。法尔胜宏盛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也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在江阴,“引进人才,建设专业化、创新型企业”已成为现实。

一个城市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最终取决于人才。 “江阴智造”以企业为中心,关键在人。

记者了解到,江阴市于2017年发布第一版“济阳人才计划”,至今已更新三个版本。江阴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公室主任杨万前表示,六年来,累计兑现人才奖励3亿多元。

除了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江阴市还通过聘请院士担任城市顾问、邀请大学智库担任临时职员、招募合伙人等多种方式,用“真金白银”吸引人才。

据江阴市委组织部统计,截至目前,江阴已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8名,建立诺贝尔奖研究院7个,引进国家级专家89名,江苏省“双创”人才93名。现有“双创”博士团队12个、60人,近1300个创业团队在各类科技孵化器、加速器中创新创业。

《“科技江阴”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集聚高端国际化人才队伍,打造高标准人才创新平台,构建现代人才工作机制,提供优质人才服务保障。除了用“真金白银”引进高端人才,江阴还积极寻找“外脑加持”。

20世纪80年代,一群上海工程师利用周末的时间,为苏南的私营企业提供技术指导。 “周六工程师”模式至今仍在江阴沿用。变化在于,江阴不再需要邀请工程师来江阴,而是在外面设立集交流中心、展示中心、创客中心于一体的“科技飞地”。

江阴市科技局局长徐飞表示,为加快扩大开放、合作、创新,江阴打造了北京、上海、深圳等10个国内外“科技飞地”。与此同时,江阴本土企业也积极“走出去”,寻求“外部大脑支持”。远景能源、兴城特钢、长电科技等企业设立了异地研发中心。 (记者 王浩然 朱国良)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