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赵丹阳
新华社杭州7月20日电标题:浙江:艰苦奋斗、求实实效、走在前列、勇于担当
新华社记者
从东海之滨到钱江源头,从太湖南岸到瓯江之滨,浙江充满了创业热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浙江考察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浙江牢记殷殷指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干实事、走在前列、勇于引领潮流”的要求,勇敢担当历史使命,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繁荣示范区。
加快高质量发展
插座、开关、光伏组件、智慧灯杆……从低压电器起家,正泰集团在浙江温州的主营业务一直围绕着“电”字,但赛道却拓展到了“云”。自主研发的正泰云、正泰工业物联网、正泰能源物联网等“一云两网”,成为企业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数字引擎”。
十年来,正泰不断从传统制造企业向智慧能源服务商迈进,成为浙江一大批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缩影。
出席中国(杭州)数字健康小镇开业仪式的嘉宾在小镇成果转化区了解染色体人工智能诊断系统(2020年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智 摄
“浙江要坚持‘腾出笼子放鸟、浴火重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高质量发展。” 2020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为浙江发展指明了方向。
曾几何时,浙江遭遇工业水平低、粗放式发展、生态不堪重负等“成长的烦恼”。以“八八战略”为引领,描绘蓝图到底建德钢结构厂房出租,浙江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跨越式发展。
全省GDP从2011年的3.2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万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元,城乡居民收入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
从作坊、违建开始,近十年来浙江全力开展一系列转型升级工作。 “三改一拆”释放了发展空间,“凤凰行动”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
从工厂车间、园区建筑,到港口建设工地,先进制造业不断走向产业链高端。全省共有149家企业(产品)被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建德钢结构厂房出租,其中宁波累计培育“单项冠军”企业(产品)63家。
浙江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创新为引领,持续发展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加快数字技术与各产业融合。 2011年至2021年,浙江省全社会研发投入从960亿元增加到2132亿元。 2021年,浙江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将达到3.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8.6%。
在之江实验室计算与数据中心,工程师通过“之江云”系统监控服务器集群的运行状态(2022年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智 摄
目前,浙江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突破1.1万家,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设施实现零突破,涌现出类脑计算芯片等一批创新成果。数字经济正在为浙江发展培育新动力。
让绿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发展色彩
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鸟瞰图(2020年7月28日拍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智 摄
沿着长长的竹海,闻着荷叶的清香,走进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水流湍急,舟车劳顿”的美丽画卷。风驰电掣,山花香扑面而来”。盛夏之际,余村正以同样的热情招募“全球合伙人”,目标是打造宜居宜游、共创共建的未来村庄。
这里是“绿水青山抵金银”理念的发源地。从“依托山、吃山”到“哺育山、富山”,余村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人民富裕的发展道路。
2020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报告后指出,要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山”,推动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把绿水青山做得更美,金山银山做大,让绿色成为浙江最动人的色彩发展。
“千万工程”、“五水共治”、“全境大花园”、“诗意江南、活力浙江”……浙江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建设绿色美丽浙江。
浙江宁波舟山港船山港区(2021年3月3日拍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翁新阳 摄
2012年至2021年,浙江持续加大投入,推动全区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建设,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逐年提高。近十年来,浙江空气和水质量明显改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浙江“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绿色发展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发展模式的重塑。近年来,浙江放弃传统粗放式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倡导绿色低碳、简单适度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绍兴柯桥区,传统印染行业曾造成严重污染。当地政府打破常规,以印染产业集聚提升为抓手,实现绿色发展。
德清县洛社镇东横村,曾以采矿为生。 “我们不能给我们的子孙吃饭!”村党委书记张顺龙说,他们果断关闭了所有矿山,建设了钢琴众创园,吸引了40多家钢琴制造及零配件企业入驻。仅创新园就产生了该村集体出资2000万元。
浙江省磐安县乌石村一家民宿里,服务员正在整理房间(2019年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新阳 摄
宁波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发展红色旅游,拓展绿色产业,将村子建设成为知名小康村、文明村。 “丽水山农”农业品牌创立八年来,农产品累计销售额突破百亿元;金华市磐安县尖山镇乌石村,用乌石搭建的古屋,打造成了网红“打卡”地。去年,该村实现人均纯收入8万元……
走遍浙江大地,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繁荣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浙江围绕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沙埠镇横溪村,村民曹素珍在村里的“功夫作坊”制作工艺礼品(2022年7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军禄 摄
一个夏日的早晨,在浙江台州黄岩区沙埠镇横溪村的“功夫作坊”里,十多位老人一边制作家居用品,一边飞舞着双手制作工艺礼品。早上6点来上班的曹素珍靠着低保过活。她的丈夫因车祸致残,儿子生来又聋又哑。这份离家近的工作让她不仅可以养家糊口,还可以照顾家人。截至目前,台州已挂牌运营“共享财富工坊”325家,创造就业岗位1.4万余个,预计增加相关农民人均年收入2万元。
先富、后富,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本质。浙江正在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形成先富后富、先富后富的新机制。
滨江绿道、乡村花园、未来村舍……走进杭州淳安县下江村,村口“梦想开始的地方”醒目大字道出了村民的心声。经历了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转变,下江村率先组建大下江联合体,与周边24个村庄共谋发展。 2021年,“大下江”村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
“先富起来的下江村,要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让大家共享发展成果。”下江村党支部书记姜丽娟说。
十年来,浙江运用“山海合作”等机制,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截至去年底,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94,居民收入最高与最低地区差距缩小至1.61,年可支配收入20万元的家庭比重至60万元提高至30.6%。
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浙江逐步构筑起“四梁八柱”,编制了体系架构图。
身着传统服饰的市民参加在浙江省建德市寿昌古镇举行的传统文化活动(2022年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宇 摄
“口袋丰富”还需要“头脑丰富”。十年来,浙江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了“物质繁荣和精神繁荣”。近年来,启动实施了“宋韵文化传承工程”,全省共建设了300个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标志。城市学习室、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遍布城乡,惠及群众。
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浙江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加强社会建设,系统谋划体制机制和制度政策,制定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5月在浙江考察时强调。
当人们呼唤时,我回应。十年来,浙江坚持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聚焦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做了群众关心的十件实事每年大约进行一次,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承诺兑现。
“树新教育”、“马尚护理”、“早入学知道”等掌上节目,为“一老一童”提供便捷服务。 “浙江就业”、“公平在线”、民生“大事小事”智能快速处理等应用受到群众欢迎。 ……随着数字政府建设不断推进,浙江积极运用数字化改革提升政府效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钱江水波涛汹涌,汹涌澎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蓝图,浙江强调创新取胜、改革重塑、风险防控、共建共享、务实第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谱写国家现代化新征程新篇章。 (记者何玲玲、方一博、岳德良、王俊禄、魏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