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塔:城市新中轴线的制高点,建筑美学的杰作

   日期:2024-11-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235    
核心提示:广州塔是典型的“塔上塔”建筑,在454米的主塔上还有一个高146米的天线桅杆。彼时,土建工程已步入正轨,邵泉被抽调到广州塔钢结构建设团队,全程参与了钢结构施工过程。

邵全(前排左三)与同事合影。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塔。照片由单位提供

项目自述文件

白居易诗云:“樱花扇如嘴,杨柳如小腰”。大家好,我是广州塔,外号“小蛮腰”。我身高600米,位于广州新中轴线与珠江景观线的交汇处。

21世纪初,广州城市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间布局调整。当时,广州市委、市政府考虑打造新的城市发展轴,提出了“新城市中轴”的概念。有了新的中轴线,就需要一个制高点,我就这样诞生了。

我有一个向上延伸、旋转、缩放、不断变化的椭圆形钢结构外框架管,还有一个椭圆形钢筋混凝土核心管。两者通过地板相连,浑然一体,自然美观。 2005年11月开工建设,2009年9月竣工,2010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建成后打破“最高电视塔”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中国最高的旅游塔也是世界第三高的。观光塔也成为广州新的城市地标。它每天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对提升广州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回忆往事

经过5年努力,珠江沿岸竖起了“小蛮腰”

2004年,广州邀请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希望将新电视塔打造成艺术地标建筑。荷兰IBA建筑师夫妇Mark Heimel和Barbara Kuyt的规划是“广州”。 《新气象》成功入选。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能够参与这样一个标志性的超级工程是极其难得的。将来,我可以自豪地对我的儿子说,我很幸运能够作为一名建设者为这座塔做出贡献。”邵全,51岁,广州人。市政建设集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办主任对广州塔建设的故事记忆犹新。

2005年11月25日,广州塔正式开工建设。 2006年4月6日,广州塔基坑工程竣工验收,开始施工总承包招标。同年5月,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二期工程竣工后,33岁的邵全收到广州建工集团与上海建工联合体中标广州大学城的消息。塔项目。他和项目组40多人被调动。负责广州塔土建工程,担任技术总监。

建设者们克服了施工史上前所未有的困难,将一万多根不同尺寸的倾斜钢构件精确组装成这个高大挺拔的超级工程。高、扭、斜、斜、空心、柔软……都是小蛮腰结构的特点。塔体上无平坦、规则的构件。因此,广州塔也被称为“史无前例的建筑”。她被赋予了很多绰号,其中“小腰”流传最广。

令邵全印象深刻的是,广州塔24根钢柱的基础必须是直径3.8米的钻孔桩,从地面到桩底的深度为30米。由于靠近珠江,受潮汐影响和岩石裂隙发育,导致部分桩底进水严重。 “桩底常常呈水帘洞状,严重时进水量达到20立方米/小时。 24根钻孔桩没有被堵塞,严重影响了施工工作。”为了创造更好的施工条件,团队经过艰苦努力,最终确定了“内部用水堵住裂缝,短时间内落下大量混凝土”的施工方法。桩边挖了排水井,水泵24小时开启,防止大量水进入桩内;采用防水材料封堵桩体裂缝中国最大的钢结构项目,实现了强裂隙水条件下超大直径(3.8米)钻孔桩的高质量施工。

广州塔是典型的“塔上塔”建筑。 454米高的主塔上还有一根146米高的天线杆。由于高空施工风险大、难度大,如何安全施工成为当时钢结构团队面临的一大难题。当时,土建工程正步入正轨,邵全被调到小蛮腰钢结构施工队,参与了整个钢结构施工过程。

中国最大的钢结构项目_大型钢结构建筑_2020中国钢结构大会

为保证天线桅杆施工顺利,钢结构团队提前一年半开展施工技术规划工作,最终确定了分段套组施工技术和内段整体改进方案。所有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模拟分析计算均由上海建工的邵全和卞若宁博士完成。 2009年1月,天线桅杆吊装完成,4月底完成组装。经过三天的整体吊装,顺利就位并连接。邵全说,我们采用了国内首创的计算机三维动画模拟技术,对整个改进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

2009年9月,广州塔落成。从建设到竣工历时5年。 30多家公司参与了小蛮腰的设计、勘察、施工、咨询、监理。 3000名施工人员和5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了该项目的建设。正是建设者们不分地域,精诚合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共同努力,完成了这一精美的建筑杰作。

广州塔的诞生改写了许多历史记录。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际发明金奖等,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发明专利21项,参与编写7项国家行业标准……建设者心血智慧的结晶,成就了这个超级工程。

看看现在

优化服务,为游客留下广州美好印象

“从游客买票、进塔、爬楼梯,到讲解、游览、下楼梯……整个游览过程中,我们力求提供‘滋润、无声’的服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体验。”广州塔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旅游服务部翻译黄前民表示,由于第136届广交会和2024年广州展的到来,国际灯光节期间,外国游客比平时多很多,他们把广州塔作为打卡广州的第一站。

黄千敏和黄千雅是双胞胎姐妹。 2010年6月,他们从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毕业,来到广州塔工作。在姐姐黄倩敏的记忆中,当时的广州塔还处于内部施工阶段。她和加入公司的同事在这里模拟接待流程,大家分别扮演游客和解说员。一整天,她的黑色鞋子都沾满了施工扬起的灰尘,把鞋子“染成了灰色”。

经过四个月的训练,姐妹们面临的第一个大考验就是接待广州亚运会的游客。刚出生的牛犊不怕老虎。姐妹俩用温暖的心,用甜美的笑容、细致的服务,给国内外游客留下了广州美好的“第一印象”。

2017年10月15日,为应对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广州塔根据自身承载能力和游乐设施接待能力,实行分时旅游。 “定时观光可以避免拥挤登塔造成拥堵,游客可以错峰出行,有更好的观光体验,我们也可以提供更好的观光服务。”黄千亚表示,近年来,小蛮腰广州塔推出了智能导航系统、提供在线语音解说服务等,目前的工作更多侧重于现场服务和游客引导。

得益于无数员工的默默奉献中国最大的钢结构项目,今年小蛮腰佳音不断。 8月,广州塔广场竣工,年底正式开业; 9月,粤港澳大湾区铁塔联盟成立。目前,小蛮腰正在全力冲刺打造广州第三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未来,广州塔将继续肩负起讲述城市故事的重任。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