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砖房外墙
十月中旬,是陕西关中的“秋阳”时节。摄制组离开西安一小时后,抵达渭南郊区的八一村。路上铺满了干玉米,大片大片的金黄在田园里流动。
王怡琼的家位于108国道旁,如果不小心二手钢结构回收,你可能会错过这套入围国际奖项的房子。因为关中的传统民居都是“深宅、窄院、封闭”。只有从正门进去,才能看到院子里独特的山洞。
▲
房子位于陕西渭南农村,院子后面是一望无际的农田。
▲
金秋时节,火红的柿子照亮了村庄
走进狭长的院子,一座玻璃砖房矗立在眼前,既现代又传统。房子保留着裸露的红砖外观,粗犷而质朴。玻璃砖在阳光的照耀下轻盈灵动,不锈钢镜门倒映着庭院里的自然景观。
▲
玻璃砖的光影效果梦幻灵动
孩子们在池边戏水,用竹子当金箍棒,大显身手;隔壁的老奶奶正坐在小椅子上静静地晒着太阳。自从房子建成以来,村民们就特别喜欢来参观。
▲
业主、建筑师王益琼
王怡琼既是房主,又是设计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讲师、博士生。 6岁时,她随父母从家乡渭南搬到了西安,从此告别了家乡。这所房子原本是她父亲为祖母建造的疗养院。她的祖母去世后,它被遗弃了16年。
直到三年前,王益琼才得知,她的同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高波申请了科技部和陕西省重大项目——农村既有住宅绿色化建设。于是她主动提出,提出用老家的房子来做研究。一年多的时间,她和学校团队花费40万元,建造了一栋拥有热、风、光、水、电“黑科技”的节能住宅。
▲
左:客厅空间
右:“黑科技”涂装,背后是可以调节热量的相变材料
在此过程中,王怡琼经历了几次崩溃。预算有限,每一项开支都必须精打细算。她说,支撑她坚持下去的,是一个简单的愿望:20年前,父亲为祖母建造了这座养老院;20年前,父亲为祖母建造了这座养老院。 20年后,她的父亲即将退休,她也想把装修好的房子变成类似的礼物送给父亲。
以下是王轶琼的自述。
我们这次设计的是“低调节能房”,对于农村推广节能房可能更有意义。
▲
房屋装修前
▲
新材料、新技术在住宅中的应用
设计一切从问题开始。原来的房子是关中传统的窄院,内部较长,采光较差,气氛阴暗寒冷。由于屋顶是平的,屋顶渗水问题很严重。改造过程中我们从热、风、光、水、电等方面进行了处理。
该宅院延续了关中的传统布局,由前院、门楼、前院、正屋、后院组成。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200平方米。
▲
阳光下,就像给家里穿上了一件保暖的衣服
关中地区全年气温较为寒冷,冬季最低气温仅5度左右。我们在现有建筑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朝南的C型空腔,就像给房子穿上了一件舒适的厚外套。同时,它还可以作为阳光房,人们可以坐在阳光下看书。
▲
画背后的相变蓄热材料可以调节室内热量
在阳光房里,我实验性地放置了三幅带有“黑科技”的手工装饰画。画布的背面是相变蓄热材料。当室内温度高于17度时,它可以吸热,当室内温度低于17度时,它可以吸热。 17度时可以释放热量调节室内热量。
在增加二层时,我们借鉴了关中传统“下子房”(即侧屋)的坡屋顶形式,体现了“半侧屋”民居的特点。
▲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屋顶一般呈“人字”形。
但在关中地区,屋顶往往是半个“人”形。
这样可以让左右两栋房子的墙体粘在一起,更有利于保温。
我们还引进了关中传统的平屋顶,在坡屋顶和屋内天花板之间加了一个“吊顶”,形成了一个空心的保温层。
客厅、卧室外墙采用内保温材料,抵御北方寒风;外窗采用Low-E中空玻璃,防止冬季热量外泄。整个房子基本可以实现零碳供暖。
▲
玻璃屋顶同时解决了采光和通风问题
原来的房子采光不好,所以我们把屋顶上的一块板拆掉,在上面盖了一个玻璃屋顶。这不仅改善了采光,还利用热压产生通风效果,促进室内通风。
这个玻璃屋顶也可以用作露台。天井是传统民居的精神空间。如今,村里的亲戚经常聚集在这里聊天、晒太阳。
天井的植入也让空间的划分更加清晰。我用竹子做了一个小隔板。一侧是餐厅、吧台和厨房,另一侧是露台下的接待区。
在农村,水的生态处理一直很薄弱,所以在这个房子里,我们实施了一些技术含量低、容易推广的措施。
▲
前院水窖上方设计景观水池装置
关中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全年降雨量分布极不均匀,冬季少雨,夏季大雨。因此,我们设计了三套水系统,一套用于雨水收集,一套用于生活废水利用,第三套用于厕所污水排放。
厨房、淋浴后相对干净的“灰水”,经过三缸处理器净化后,用于日常浇花、洗手、冲厕所;厕所中相对较脏的“黑水”将通过现有的化粪池过滤,用于灌溉院子后面的农田。此外,收集的雨水经过净化后将导入前院的蓄水池。
我们还在前院的水窖上方添加了一个景观水池装置。
▲
从村里收集的废弃米罐
改造为三缸污水处理厂
▲
水处理系统示意图
传统的三缸装置实际上是用混凝土制成的,但我们想出了一个低成本的替代方案:将村里收集的废弃米桶埋在地下二手钢结构回收,在里面放一些净化介质,比如碎瓦、碎砖、等等,并与楼上的管道连接起来,家用版的污水处理装置就准备好了。
▲
传统的坡屋顶不仅有利于雨水排水
它还有助于太阳能电池板跟随太阳的角度
在屋顶上,我们放置了18块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平均每天可以发电18千瓦时。我们将所发的电力出售给国家电网,然后从国家电网并行购买。经过计算,一年基本上不需要额外花费电费。
▲
房子建成后,很多朋友都不敢相信它的造价只有40万。
房子建成后,很多设计师朋友都来预约看房。他们最直观的感受是:你怎么可能花40万来完成这件事?
其实我和高波老师团队刚开始做方案的时候,施工队给我们报价是100万。我们都很惊讶:为什么成本这么高?所以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优化解决方案。
一开始,我们的想法是使用钢结构来加建二楼。钢结构重量轻、强度大、施工技术成熟,但造价较高。所以最终我们只保留了屋顶框架上的钢结构;主体结构采用低成本砖混结构;对于南立面,我们使用了混凝土结构,它可以提供自由的立面,同时也提供良好的结构荷载。这样,我们就压低了第一轮的预算。
▲
工人们正在尝试砌筑方法
为了节省人工成本,我们聘请了自己的施工团队,在现场摸索施工工艺和方法。
对于村里的工人来说,这些新工艺、新技术是他们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所以当我找到的第一批施工队听说我们的计划时,答案是他们做不到。随后,在高波老师团队的支持下,工人们在现场边学边做。
我还联系了一些与学校有长期合作的企业。比如这次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就是我校企合作里拉赞助的。
▲
粘土砖制成的架子
▲
粘土砖施工工艺
这个房子里我基本上没有额外购买任何家具。家具的主体部分是我和学生用粘土砖砌成的,一共花了4000多元。
使用粘土砖进行室内设计主要是为了弥补我的一个遗憾。我们家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红砖,但一开始我其实想用赤土砖。由于粘土砖的价格是红砖的两倍多,我不得不放弃。
▲
粘土砖质地细腻,排水透气
相比之下,红砖外观粗糙,有电烤黑点
用粘土砖建造家具的过程就像搭积木一样。我带了几位建筑系的学生,前一天制定计划,后一天开始施工。我们混合云石胶、ab胶、结构胶来固化砖块,效果非常牢固。
一周之内,我们搭建了厨房吧台、客厅的长凳、水槽的水槽、玄关的鞋柜、墙上的架子、二楼的隔断墙。后来,有学生开玩笑说,王老师不要再看到剩下的粘土砖了,不然她就能做出别的东西了。
除了赤土砖家具外,其他家具也是我回收的二手物品。
▲
餐桌的桌面是由村民回收的木门改造而成
▲
卧室的门是用房子里剩下的木头制成的。
餐桌的桌面是我从村民那里收集来的实木门板。长度有两米多,大小刚刚好。价格仅500多元。卧室的门是用建房剩下的木头做的。为了保护环境,它是用木头制成的。它甚至没有被画过;其他的小凳子、毯子、花瓶都是我从奶奶家拿来的,她不要的东西。
▲
学生DIY绘画
墙上挂的画是学生们在房屋建筑工地就地取材绘制的。当我们将石英砂和油漆混合后,我们用纱布来创造纹理,然后将油漆擦拭在墙上。
其实我学建筑这么久,从来没有体会过真正盖房子的痛苦。只是这一次在装修房子的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到了背后的压力。例如,一些漂亮的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要花很多钱,所以我只能寻找更实惠的替代品。
我一直感叹自己是一个抠门的甲方,一个追求美的乙方。经济与美观之间确实很难找到平衡点。
▲
一家人在院子里割玉米
从房子的设计建造到室内装修,正好是我怀孕生子的前两年。我需要照顾我的孩子,写我的论文,还要往返于建筑工地。这确实是一场持久战。
庆幸的是,建造这个房子不是我一个人干的,而是全家人一起努力的。我的妻子是一名结构工程师,我的父亲是一名岩土工程师,我的表弟从事装修管理,而我是一名建筑师,这意味着建筑行业的所有四种工种都是结合在一起的。
当我妻子在做这所房子的结构工作时,我刚刚生下我的孩子。有一次,他坐在病房里,陪着我,在我旁边画画。正因为房子的结构是他做的,所以我们住在那里感觉特别安全可靠。
▲
家人吃饭
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纠纷。由于我们家四口人涉及四个领域,我们的出发点常常是矛盾的。例如,我关注建筑本身的美观,经常有一些疯狂的想法,但我的伙伴关注的是性能安全。
所以我一直不停地问他,这个计划能行吗?他会严谨地告诉我,如果10分绝对安全的话,这东西可能就只有7分了。
▲
四代人在天井下聊天
房子建成后,大家突然感觉之前的所有争执和矛盾都烟消云散了。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更加了解了彼此。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在农村,每一代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盖房子,因为房子可以凝聚一个家庭,凝聚一个人在那一刻拥有的所有关系和权力。 。
▲
王怡琼正在插花,
插花植物来自自家院子和乡村
事实上,自从我奶奶去世后,我们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就出现了裂痕。在农村,一个老人的去世就可以切断一个家庭的联系。逢年过节,父亲会带我去祭拜、烧纸,然后在屋子里走一圈再离开,仿佛没有什么真正的理由要留下来。所以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一直想把爸爸的房子装修一下,让他能有一个自己的家。
▲
王怡琼的妈妈热爱种植。
屋前种植着毛豆、辣椒、茄子等各种蔬菜。
新房子建成后,我和父母更愿意回村子了。现在几乎每个周末或者节假日,我们都要开车回去与村里的亲戚团聚。
成为妈妈后,我也会明白为什么每个妈妈都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小空间。因为平时的精力基本都被孩子们瓜分了。在这个房子里,我可以做一些我喜欢的事情,读书、写论文、插花,而我的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
▲
王怡琼母亲20年前种下的三四棵竹子,如今已经长成了一片竹林。
我最喜欢的地方是阳光房。当我坐下来时,我的视线正对着院子里的竹林。二十年前,妈妈在屋前种了三四棵竹子,现在已经成了一片竹林。二十年的时光、二十年的岁月突然出现在这一幕中,我觉得很感人。
在传统村落里,家庭活力的延续依赖于建造房屋。有一次,祖父正在练功;后来,父亲开始修炼;我们这一代,是我在修行;说不定下次房子更新装修的时候,儿子也会实践一下。
房屋的生命周期是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的间隔。它会不断更新迭代,像细胞一样不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