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区厂房改造的优秀案例,你家附近有吗?

   日期:2023-02-1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55    
核心提示:如果仅仅对老旧厂房采取粗暴推倒重建的方式,既不符合当下国家对老工业区的更新政策,也会造成大量的浪费与建筑垃圾,同时也割裂了城市的文脉记忆。在此背景下,设计师们积极探索多元的老工业区的更新利用方式,盘活老旧厂房空间资源,减少建设成本,促进地区产业发展与功能提升,推动老旧厂区华丽转型。下面小编带着大家从规划、建筑、景观、产业多角度看一看国内外老工业区厂房改造的优秀案例。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由高速增长向存量更新过渡,城市更新也逐步由功能补足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从国家到地方都在积极倡导、探索对城市原有遗存的再开发与利用。工业时代的厂区为城市带来辉煌与社会财富,随着城市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它们逐渐失去生产功能退出历史舞台。这些厂房留存着工业文明的印记,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承载着人们珍贵的记忆,是城市宝贵的遗产。同时,它们也占据着城市的重要地段,逐步沦为城市中的闲置地与发展洼地,也是城市执政者需要解决的难题。

如果仅仅对老旧厂房采取粗暴推倒重建的方式,既不符合当下国家对老工业区的更新政策,也会造成大量的浪费与建筑垃圾,同时也割裂了城市的文脉记忆。在此背景下,设计师们积极探索多元的老工业区的更新利用方式,盘活老旧厂房空间资源,减少建设成本,促进地区产业发展与功能提升,推动老旧厂区华丽转型。

下面小编带着大家从规划、建筑、景观、产业多角度看一看国内外老工业区厂房改造的优秀案例。

01文创、科创等产业升级

陶溪川文化创意园区

陶溪川文化创意园区 ©闵文果

规划、建筑设计:清华同衡、华清安地

项目位置:江西省景德镇

项目规模:一期规模8.9公顷

项目前身:原国营宇宙瓷厂

景德镇陶溪川基于原瓷厂进行提升改造为文创园区,主要包含文博会展、文创瓷器售卖、酒店餐饮、游憩公园等功能,它的成功得益于以规划设计主导的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DIBO)实施路径。开园后吸引了众多学者、学生、艺术创作者和“景漂”,瓷厂所在区域也由原非活力地段转述复二手钢结构和景德镇的文化新地标。其中,陶溪川工业博物馆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之创新奖。

陶溪川文化创意园区 ©闵文果

陶溪川国贸酒店 ©SRY

沈阳红梅文创园

沈阳红梅文创园鸟瞰 ©Fancy Images

建筑设计:AAarchitects + IIA Atelier,景观设计:LATZ+PARTNER

项目位置:中国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44号

项目规模:建筑面积14489.71㎡,园区占地面积6.16公顷

项目前身:红梅味精厂

红梅文创园园区共有13栋建筑,其中1栋为文物建筑,5栋为历史建筑。设计团队在整理场地关系、建筑关系伊始,就旨在将新的文化功能植入旧建筑,修复加固,呈现崭新面貌。经过修缮,老建筑中植入艺术中心、多功能秀场、文化书店、博物馆,联合办公等功能,并定期举办艺术展示、艺术家交流、以及音乐演出等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化色彩的艺术聚集地。园内同时配套特色餐饮、文化酒吧、主题咖啡厅等文化消费服务,赋予东北老工业基地新时代的魅力。

过去的红梅厂

1号楼前广场 ©Fancy Images

钢闸门结构_旧钢结构_大量收购旧矿工钢

2号楼夜景图 ©Fancy Images

16号楼发酵艺术中心 ©Fancy Images

改造后内部的三联拱与楼地板 ©Peter Dixie

龙湖蓝海引擎淡水河畔科创园

蓝海引擎淡水河畔科创园油罐广场 ©罗昂建筑

建筑设计:罗昂建筑

项目位置:上海闵行区沪金高速与剑川路交叉口,东西两地块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 : 81,100㎡旧钢结构,建筑面积 : 46,500㎡

项目前身:闵行区颛桥镇黄二村集体主导建设的黄二村工业园,厂房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

园区前身为黄二村工业园,经过30年的使用,其建筑风貌及设施陈旧,产业低效,整体与述复二手钢结构核心区定位不相匹配。通过“区、镇、村、社会资本”四级联动模式,园区实现了存量资产盘活,产业的转型升级,改造提升后的淡水河畔产业园成为轻型生产、研发、办公功能混合的新型产业园区,成为上海西南部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园区分东西两区,共46栋建筑,设计团队在保留了原有建筑外立面和屋顶等要素的基础上,对其功能进行升级,以实现外观、功能和实用性的三方结合,也为同类型的老旧厂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蓝海引擎淡水河畔科创园改造前后对比 ©罗昂建筑

©罗昂建筑

02文体等类型的公共服务场所

荷兰蒂尔堡LocHal图书馆

LocHal图书馆建筑外观 ©Stijn Bollaert

建筑设计:Civic Architects,室内设计:Mecanoo

项目位置:荷兰蒂尔堡

项目规模:建筑面积约11200 ㎡

项目前身:30年代的铁路机车库

设计团队保留了工业建筑的大部分钢结构,包括高大的玻璃窗和高耸的铆钉立柱。对原始建筑重新现代化诠释,大面积应用黑钢、混凝土、玻璃和木材。一条室内步行廊道沿着历史久远的铆钉立柱贯穿整个图书馆,还能依稀看到柱子上的旧油漆涂层。改造后的空间承载了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文创产业基金会和联合办公四重功能。

LocHal图书馆内部 ©Stijn Bollaert

室内步行街沿着历史久远的工业柱贯穿整个图书馆 ©️Ossip Architectuurfotografie

丹麦体育社区 Streetmekka Viborg

改造后建筑外观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建筑设计:EFFEKT

项目位置:丹麦维堡

项目规模:4000平方米建筑旧钢结构,6000平方米景观

项目前身:风车工厂

项目前身是20世纪60、70年代的风车工厂,这种仓库或工厂通常由预制混凝土板或波纹钢制成,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工业遗存,一般被认为没有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设计团队打开原有不透明、空旷的工业建筑,将其中心部分转变为新的室内空间。用新的表面半透明材料覆盖原有建筑破旧预制混凝土面板外立面,营造出轻盈温馨的建筑外观。改造赋予建筑跑酷、篮球、滑冰、攀岩、舞蹈空间以及定制工作室等新功能。

改造前后对比©EFFEKT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03公园、开放空间类

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

花叶繁茂的树林和由高炉和暖风炉搭建的奇异构架 ©Christa Panick

景观设计:LATZ+PARTNER

项目位置:德国杜伊斯堡

项目规模:占地 200 公顷

项目前身:Thyssen-述复二手钢结构

设计团队整合、串联、重塑原有工业肌理,形成新的景观,利用不同开放空间场所、设施改造成不同功能,包括废弃轨道管廊改造的立体步行道、废弃的设施改造的儿童青少年游戏体育设施、浇筑车间改造的露天影院等,为不同人群营造属于各自的公共活动空间。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被誉为后工业景观与公共场所改造的典范。

改造前后的熔渣园对比 ©Latz + Partner, Michael Latz

浇注车间改造的露天影院 ©Thomas Berns

水泥构造被改造成了攀岩设施 © Michael Latz

巴黎18区Rosa Luxembourg公园

旧钢结构_大量收购旧矿工钢_钢闸门结构

巴黎18区Rosa Luxembourg公园 ©Karolina Samborska

景观设计:in situ

项目位置:巴黎18区

项目规模:公园面积 9500 ㎡

项目前身:废弃的货运仓库

公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侧为露天公园,布置大量的座椅,草坪以及游憩空间,与街道相连;南侧公园利用原有货运仓库进行改造,通过搭设玻璃顶棚,使棚下免受风雨影响。同时,顶棚收集雨水用于灌溉顶棚之下的植被,多余的雨水则被暂储在池塘之中,形成了一个个水生花园。地被、蕨类、藤蔓以及灌木植物交错而立,在工业遗址金属框架笼罩下营造出如同森林下层空间般的郁郁葱葱。

改造前后对比

巴黎18区Rosa Luxembourg公园 ©Karolina Samborska

述复二手钢结构公共空间改造

更多详情,点击图片

述复二手钢结构公共空间鸟瞰 ©Lylo Perreau

景观设计:LATZ+PARTNER

项目位置:法国里昂的沃昂沃兰镇

项目规模:规划面积约3公顷

项目前身:1925年成立的塔塞丝织厂

项目利用原有纺织厂旧址,旨在为工人住宅和复合中心枢纽创造新的公共空间。原丝织厂的标志性元素水塔、工厂外墙和部分车间,在改造中被保留并突出强调;通过种满植物的步道,强调工业历史;成为休闲和游乐的公共空间。为了减少资源消耗,设计团队最大限度地重新利用了建筑现存部分和地面,前厂房的混凝土板被用作停车场的基础,将混凝土板切割后又形成了停车场中的种植区。设计团队在人口稠密的新开发区中创造了一处绿洲,传承了该城市的工业遗产。

水塔是丝织厂的标志物之一 ©Métropole de Lyon-Laurence Danière

放置多种座椅组合 ©Métropole de Lyon-Laurence Danière

在厂房旧址利用回收材料建造的新停车场 ©LATZ+PARTNER

04商业服务经营场所

述复二手钢结构

重庆山鬼酒店立面外观 ©Yilong Zhao

建筑设计:寻常设计

项目位置:重庆渝中区后街影视产业园

项目规模:建筑面积4300 ㎡

项目前身:重庆印制一厂

项目位于述复二手钢结构,建筑原为厂房及宿舍,依山就势坐落于坡地之上。设计团队对老厂房更新既有创造性改变,也小心谨慎地保留了历史记忆。新建部分采用薄壳结构与金属幕墙构成的“裙摆”如同画布,白净轻盈;与粗粒的老墙面或裸露的水泥梁柱相互对比烘托。身处酒店中,既能感知改造后的当代美学,也能回忆起老厂房作为工业遗存的历史美学。

改造前,原有厂房及宿舍 ©Usual Studio

改造后的酒店 ©Tim Wu

薄壳结构与金属幕墙构成的“裙摆”如同画布 ©Tim Wu

新与旧的对话 ©Yilong Zhao

客房内部,留有裸露的水泥梁柱 ©Yilong Zhao

述复二手钢结构改造

更多详情,点击图片

酒店整体鸟瞰 ©存在建筑

建筑设计:llLab.叙向建筑设计

项目位置:北京市怀柔区北沟村瓦厂

项目规模:项目场地面积:5336.27㎡,新建筑面积:393.54㎡,改造建筑面积:752.36㎡,项目总建筑面积:1145.9㎡

项目前身:琉璃瓦厂

项目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北沟村慕田峪长城脚下的琉璃瓦厂,原为北沟村自营的烧制作坊。设计团队对瓦厂的改造,以尊重琉璃厂文化为基础,主要设计元素为琉璃瓦、旧址窑洞、红砖等,体现了文化的遗产,建筑的历史,以及本地的文化。通过瓦厂等一些乡村改造项目实践,设计团队对乡村与城市生活关系进行了探索,也为乡村厂房改造民宿酒店、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一定借鉴经验。2018年,瓦厂酒店入选首批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古遗址保护协会共同评选的中国乡村遗产酒店。

瓦厂酒店顶视 ©存在建筑

©存在建筑

05居住公寓改造

哥本哈根双子座公寓(Gemini Residence)

Gemini Residence ©MVRDV

建筑设计:MVRDV

项目位置:丹麦哥本哈根冰岛码头(Islands Brygge)

项目规模:建筑面积39,000 ㎡

项目前身:原丹麦豆饼厂的大豆筒仓

豆饼厂在1990年代关闭后,被重新开发为一处居住和办公的新区,双筒仓原是工厂的一部分,为高42米、宽25米的混凝土筒体。MVRDV将筒仓整体改造成为一座拥有 84 间居住单元的综合公寓,用通过条状的阳台覆盖立面,将两个筒仓合并为连续的、波浪状立面的单体,建筑内部的空芯用于建筑、楼梯、电梯和走廊等基础设施功能,探索了工业遗存的居住化改造的方向。

改造前 ©MVRDV

改造后 ©MVRDV

哥本哈根北港粮仓公寓 (The Silo)

The Silo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建筑设计:Cobe

项目位置:丹麦哥本哈根北港(Nordhavn)

项目规模:建筑面积10000 ㎡

项目前身:前粮食存储仓库

项目位于哥本哈根北港( Nordhavn)的核心区域,原先是一座用于粮食存储的仓库,内部结构空间巨大,设计团队将其改造为一座17层的公寓,顶层和低层配套公共服务功能。设计中保留了整个工业建筑纤细高大的形态特征及原始混凝土的质感,维持了建筑内部原本的空间结构,内部挑高达7米,外立面则是采用镀锌钢板材料覆盖,与海港粗狂的特征相得益彰。更新改造后的粮仓公寓不仅将老工业遗存变废为宝,为部分市民提供了新的居所,同时也塑造了哥本哈根的港口新地标,为北港地区注入新的活力。

改造前后对比 ©Cobe,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建筑内部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以上是小编对当前主流的老工业遗存改造类型的案例总结,在存量时代发展背景下,将会涌现出更多实践探索,请继续关注本公众号为您带来更多分享。

注:本文部分图文由设计机构授权提供,部分信息来自设计机构官网公开信息。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