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时代建筑》自创办以来,专注于不同形式的中国当代建筑创意作品。我们坚持选择已建成的作品,注重其创新性和探索性简单钢结构车棚图片,重视其完成度和现场体验;我们坚持以第三方评论为重点,促进建筑批评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每期的作品栏目都试图挑选在设计探索中具有相对共同可能性的作品。在综述文章作者的选择上,我们力求其研究背景与作品的设计探索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本期更多地关注创建公共空间的策略。张明和王志刚分析了光明东潭园项目的设计逻辑和策略,指出田野化作为应对场地环境的积极思考,可以使建筑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文化需求。吴洪德点评未名建筑未名美术馆的设计,指出朱利安、吴大羽、张永和等中西思想的适应者,他们在不同领域的作品突破了文化形式的限制,解放了力量建筑本身的能量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势能。出来。邓元野和段崇元讨论了宜山儿童书店的装修设计,认为儿童不仅是指导设计的媒介和线索,也是这个空间的主要内容。莫万里分析了北京密云儿童活动中心的设计路径,指出项目改造中安装的新建筑体系改变了生产空间单调的节奏,创造了开启一个又一个创意“瞬间”的可能性。李宝峰从气候适应性、材料与建筑形式的融合、数字时代的设计与施工三个角度探讨了天府农博园主展馆的建筑设计。于云龙解读了苏州高峰双语学校主教学楼的设计,指出巨型建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与江南气候和公共生活的结合具有类型学潜力。史云泽、奚风鑫、钱峰对清远奥体中心的设计进行了探讨,认为该项目的探索旨在追求体育建筑艺术与技术的理性表达和相互融合。
栏目主持人:戴春
创造一个时刻
北京密云儿童活动中心
创造时刻
北京密云青少年活动中心
莫万里 莫万里
抽象的
文章以末广建筑事务所近期完成的作品——北京密云儿童活动中心为阅读对象。以亨利·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的“时刻”概念为基础,诠释了项目从生产性建筑到趣味性空间的转变。文章指出,建筑师利用原建筑的结构体系,以钢结构体系完成新与旧、轻与重的对话,同样基于合理的建造逻辑,然后通过空间、材料、色彩、结构、高度差异等。详细设计在原始空间的生产节奏中开启了创意可能性的时刻。
1.山脚儿童活动中心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密云儿童活动中心
建筑事务所:REDe Architects、Suehiro Architects
项目地点:北京密云北庄镇
项目类型: 家庭度假、教育
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9年
建设时间:2020年
主创建筑师:金磊(REDe Architects);李嘉英、冯鑫(末广建筑事务所)
在线阅读
从北京主城区向东北行驶约40公里,就进入了城郊的北部山区。缺乏雨水的滋润和植被的覆盖,这里的山峦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每一个“褶皱”,在灯光的照射下愈加清晰。在这些大山里,用集体的劳动和智慧建成了密云水库,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工力量对自然的改造。改革开放后,服装制造业逐渐取代农业生产,成为当地主要经济支柱。于是,一片片低矮的服装厂形成了新的农村景观。近年来,随着服装产业的外迁和衰落以及城市旅游休闲第三产业的兴起,原有的生产空间开始需要适应新的使用需求和空间条件。 [1] 这个短暂的历史进程和产业变迁概括了末广建筑事务所受委托改造北京一家服装制造工厂时所面临的处境。项目业主租用空置服装厂后,希望保留大部分原有建筑结构,建设一座以儿童科技馆为基础,集民宿、亲子教育、游学营等为一体的儿童活动中心。混合格式。进入其中。毫无疑问,现有的空间条件和新的使用需求对项目提出了固有的挑战:生产空间由于追求效率而往往从根本上同质和重复,而后工业时代的消费空间则需要独特和丰富。一个创造性的空间框架,可以容纳一系列多样化的即兴活动。 [2] 为儿童设计的空间也不例外。面对有限的项目条件,末广建筑的改造干预以材料、结构、形式和色彩的综合运用为基础,打通原有建筑的生产节奏。每一个“时刻”,新与旧、轻与重的结合,最终创造出一个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玩耍和探索的地方。 [3]
1 生产节奏
走进群山之中的北庄镇,一排排房屋勾勒出北方小镇的肌理。除少数公共建筑外,大量村民房屋和剩余生产性建筑平行排列,建立了以经济为基础的空间逻辑的村庄基本结构。房屋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双坡瓦房或近年建造的独栋房屋。它们呈片状排列,形成重复且均匀的节奏。原北京服装制造厂的一排排厂房围绕着一大一小、南北两个院落排列。具体到建筑本身,南北庭院虽然包含以架子结构为主的单层单跨生产车间和以砖承重墙为主的小开间红砖房两种结构体系,但两者之间没有空间本质。而致:不同体量、不同高度的空间采用相应的经济建造系统。它们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又符合典型的生产空间逻辑。 [4] 清晰的结构、标准化的模块、有序的单元组合,使这个生产空间成为当代建筑师认可和喜爱的“工业建筑”的典型范例。 [5] 举个例子,在原厂区的食堂,虽然高度相对于室内空间略有压缩的预制主梁显示出结构体系的局限性,但距离预制主梁约80厘米高至下肋骨梁与预制混凝土屋面板的连接,以及规则的窗洞形成的模块化关系,都为整个室内构建了清晰合理的空间逻辑。
租下整个空置厂区后,业主希望保留大部分原有建筑,仅通过少量的增建和改造完成功能的置换。新的功能布局延续了原厂房的结构逻辑。南区较小的红砖建筑适合布置民宿及相关配套功能,北区大跨度的厂房则用作儿童科技馆和多功能建筑。大厅、餐厅等满足空间灵活性需求。诚然,生产性建筑清晰合理的空间和结构逻辑需要在新的改造中进一步延续,但如何将生产性建筑的重复性和规律性转变为孩子们乐于玩耍和停留的场所,成为了新改造的重点。该项目的核心挑战。
如果说生产空间依靠重复和规律性来实现最大的空间效率,那么玩耍和逗留的地方往往会因其独特性而激发用户,尤其是儿童的探索。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中,列斐伏尔复活了早年提出的“时刻”概念。他将“瞬间”解释为一种“短暂而决定性”的感觉,一种打破诗歌与日常生活界限、让后者获得创造力的特殊时刻。这个创意时刻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在这里玩耍、休息、相遇、交流。虽然“瞬间”与日常生活中单调的交互有本质的区别,但前者的理解依赖于后者。正如列斐伏尔所写,“日常生活中的时刻无法流逝,也无法定义。” ,但不能脱离日常生活或在日常生活之外对其进行定义。它赋予了日常生活一个特殊的轮廓,但如果脱离了日常生活混乱的原材料,这种形式就会瞬间变得混乱和模糊。世界投射出一种秩序,但就这种秩序而言,它是无效的、无目的的和孤立的。这一刻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在任何时间或地点。这是一个节日。 ,一种惊喜,但不是一种奇迹。只有在单调的日常生活中,时刻才有施展才华的场所和舞台。” [3]列斐伏尔指出日常生活就是当下。他在受到现代工业化体系、工具理性官僚主义和无处不在的商品经济三种力量塑造的同时,也通过“瞬间”的概念指出了日常生活中偶然的、不可预见的场景和机遇。潜力巨大。 [6]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衰落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庸俗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建筑学者和建筑师致力于日常生活理论,以列斐伏尔为代表人物之一。将其引入建筑领域,重新发现批判性、创造性和动态的可能性。可以说,建筑的日常介入是创意与常规的融合。一方面,它通过在最熟悉但看似单调的现实中构建而呈现出非凡的潜力;另一方面,它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无疑开辟了当代建筑设计和研究的方向和视角。 。 [7-8]毫无疑问,面对原北京服装厂生产性建筑的重复节奏,用一种建筑语言让充满可能性的“时刻”在这里发生,成为一种合适的改造策略。
2.总平面图
3、连接天地的跑道
4.光束和远山
5. 平面图
6.公园总体规划
2个有趣的时刻
进入改造后的北京密云儿童活动中心,一段前廊将人们引向接待区。这个短前廊已经建立了装修干预的第一印象。它借鉴了原厂区废弃车棚的一排红砖结构柱,采用全新的钢结构体系,营造出与前者完全不同的轻盈感。红砖结构柱以其厚重的结构尺寸和斑驳的材料表面暗示着场地的过去,而顶部的金属柱帽逐渐过渡到新的建筑系统。细长的金属杆在柱帽之间形成连接,而短梁则在另一侧延伸,并放置在与红砖结构柱相对的一系列细长钢柱上。略微向下弯曲的穿孔金属天花板以柱间距离为基本模数,安装在短梁下。这种做法将穿孔金属板与两侧的结构柱和钢柱轻微分离,产生悬浮感。它还模糊了短梁的结构特性,使前廊空间处于一种稍微被忽视的状态。向下挤压的状态。虽然入口处的这个“序曲”看似简单明了,但却已经揭示了改造介入的基本逻辑。首先,新建筑需要借鉴现有结构,并像后者一样表现出清晰的建造逻辑。其次,与因建造历史背景而略显笨拙的原结构相比,新结构凭借钢结构构件的规模和构件之间清晰的联系,与原结构形成了紧张的对比。虽然原始结构给人以稳定和坚固的印象,但轻盈的新结构创造了更加动态的空间体验,允许新的行为可能性发生。
接下来我们走到的空间片段包括接待区的前厅、南区主庭院尽头的花房、连接南北庭院的凉亭、大厅的平台和楼梯。儿童科技馆、北区餐厅新建框架结构及部分屋顶。上述线索均遵循上述逻辑。以儿童科技馆为例,在净高约7米的空地上,一组姜黄色的钢结构像大型装置一样被放置,使得原工厂的空地成为了孩子们可以自由探索和学习的地方。迷宫。钢结构不仅围合出景观楼梯作为中心舞台,还与坡道、弧形楼梯、椎滑梯等相结合,将工厂空间的巨大尺度消解为一系列不同形式和尺度的小空间。同时,钢结构杆、穿孔金属板和同色网状弧墙的综合运用,在塑造钢结构整体性的同时,也保留了原有空间的视觉通透感。同样,在北区餐厅区,为了解决原厂房过深、采光较差、热环境较差的现状,建筑师决定拆除原有的夹芯屋面板,将其嵌入5.4 m的空间中。现有的高墙。喷涂绿色氟碳漆的钢结构柱网与重新粉刷成白色的现有墙体形成鲜明对比。花房位于南区主庭院,由原来的砖砌仓库改建而成。借助新的钢屋顶和钢梁屋架,新结构与现有砖墙之间产生了约30厘米的间隙。屋顶和墙壁之间的关系显得更轻松。无论在哪个空间,当原有结构被给予最简洁的处理时,新结构因其形式、结构、色彩的完整性而形成新与旧之间关于轻与重的对话。 。在南区,新建筑往往更加依附于原有建筑,并对其进行点缀。北区则将新结构包裹在现有结构之中,在原本平淡的生产空间中创造出丰富而有趣的体验。
北区内院原本是水泥砖硬铺,现在主要是草皮,红色的圆形坡道和钢格板平台最终超越了原有生产建筑的规模,占据了整个庭院,与周围的环境遥相呼应。网站的山脉。圆形坡道最高处的平台略微向连接南北区域的展馆突出。它可以立即吸引首次进入北区的游客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到达坡道的起点。这个结构与景观的规模相呼应,将儿童营地与东西两侧的餐厅屋顶露台连接起来。尽管如此,坡道和平台可以被认为是独立的。建筑师对细节的精心把控,让它不仅仅是一个正式的坡道,而是一个孩子们乐于停留和探索的地方。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随着儿童科技馆的相关活动结束,冲出来的孩子们立刻分散在内院:有的沿着环形上升坡道自由奔跑;有的沿着环形坡道自由奔跑。有的停下来,在坡道与站台的缝隙中环顾四周观察;或者三三两两在坡道下一起玩游戏。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师在环形走道的结构设计中放弃了通常的直立柱,而采用了类似正弦函数的倾斜柱。经过小小的处理,这些倾斜的柱子不再只是结构部件,而是成为孩子们乐于互动的好玩装置。他们跨坐在低矮的斜柱上,弯下腰进出坡道,或者躲在较高的柱子后面与同伴玩捉迷藏的游戏,甚至只是抓住斜柱。 ① 在孩子的世界和行为中,有成人无法理解的乐趣,建筑师能做的就是通过动态的空间和结构形式激发最大的可能性。 Suehiro Architects 建筑师的学术背景让人想起海德马克博物馆斯维尔·费恩 (Sverre Fehn) 著名的坡道对该项目的影响。 ② 诚然,建筑师在施工过程中无意记录的几张照片似乎有上述坡道的意义,但当孩子们出现在圆形坡道和平台上时,建筑结构本身的雕塑意义就差不多了黯然失色。被顽皮的行为所溶解。最终,建筑的存在就是为了那些创造性时刻的发生。
7. 模糊的空间边界鼓励体验者身体和空间的扩展和互动
8. 剖面图
3 塑造地平线
在北区儿童科技馆入口处,建筑师设计了一座大型雕塑楼梯,不仅解决了科技馆室内地板与北院的高差,也营造了一个家长活动的场所可以坐着看远处的孩子们玩耍。 “看台”。如果说生产性建筑依靠空间的流畅来实现效率最大化,那么对于“瞬间”的塑造,微妙的地形变化也是其发生的驱动力之一。在上面提到的温室中,砖块、地板和窗台的三个高度限制了不同的使用可能性:半封闭的休息区、开放的会议区和更透明的温室区。 。从民宿区的入口到每间客房,旧红砖砌成的矮墙和地板,以及客房内家具尺寸的高差,也营造出从公共空间到公共空间的微妙过渡序列。为私人。
内部高度改造最显着的或许是二期项目位于北校区西侧的学习营宿舍。建筑师在原厂房3.6 m×7.5 m的模块化柱网基础上,插入、穿插单元、坡道、楼梯、走廊,形成一个既有序又有趣的“微缩景观”。社区”。它由两个宿舍单元交错排列组成。单元之间的全高空间通过不同高度的走廊连接,并通过坡道和楼梯连接,形成丰富的空间系统。走廊采用室外铺装材料并在单元之间延伸,在原厂房内形成了一个区分公共和私人的“城市”空间,精心设计的窗户使走廊之间的行走体验和单元内发生的事件之间可以相互观察。由此,建筑师在原厂房单一且均质的空间中创造了丰富的高度和地形体验,而这种空间体验为孩子们可以在坡道上跑上跑下或跑下的“瞬间”的发生提供了最佳场景。爬楼梯;或者在楼梯间玩网络攀爬游戏;或者在宿舍午休;或者在走廊里打开门去参观隔壁的房间。与一期工程类似,这里的建筑师依然采用鲜艳的色彩和大量的钢结构,形成新旧的鲜明对比。
当建筑师在建筑内部尺度上精心营造微观意义上的各种“地形”时,红色环形坡道和平台超越了建筑本身的尺度,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巨大的红色圆环赋予了这座毫无特色的厂房建筑群鲜明的个性,汇聚了这里的许多“瞬间”。群山环绕,环形坡道上,孩子们奔跑、玩耍,探索空间的无限可能。建筑师曾提到,北院的设计从一个剖面入手,让儿童营、中院、原厂房屋顶之间产生更紧密的联系,进而与远处的山体形成对话。这让人想起斯维尔勒·费恩(Sverle Fehn)曾经所说的“第二地平线”,正如佩尔·奥拉夫·菲尔德(Per Olaf Fjeld)在费恩作品评论中所写的那样,“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人与地球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应对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建筑物连接到地球。在场地设计中,我感兴趣的是人们在地面上的位置如何使他们能够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最简单的体验。其形式是为地球创造第二个平台。” ③ [9] 对于这里的孩子们来说,圆形的坡道和平台以简单的形式提供了多样化的世界体验。末广的两位建筑师提到了对形式永恒的兴趣。 ④ 诚然,这来自于古老的人文主义传统,但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最简单的建筑形式,却蕴藏着最大的潜力。 [10]
如果说单调的生产性建筑节奏奠定了项目的基本空间框架,那么项目改造中安装的新建筑系统最终为北京密云儿童活动中心开启了创意“瞬间”的可能性。性别。正如列斐伏尔所说,“只有在单调的日常生活中,时刻才有施展才华的场所和舞台。”在本项目中,上述“时刻”依托于现有的空间框架和结构体系而发生,只有在其规定范围内才能体现其自身的意义。 [3]
9、主入口连廊由原厂区废弃车棚的红砖结构柱改造而成。
10.“不存在的物质”轻轻地“落在”水面上
(图片来源:图1、图3、图4、图7、图9、图11~图16、图18©夏志;图2、图5、图6、图8、图17©REDe Architects+Suehiro建筑;图10 © 李佳莹)
笔记:
①来源于作者现场观察。
②李家英,末广建筑首席建筑师之一,曾在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AHO)学习和实践。她就读的B3工作室是由Sverre Fehn创立的。她死在费恩。后来,Per Olaf Fjeld 教授接手并延续了他的教学传统。
③ Per Olaf Fjeld 为 Sverre Fehn 撰写的评论文章《回归地平线》,李家英建筑师翻译。
④源自作者与建筑师李家英、冯鑫的讨论。
参考:
[1] 密云县志编纂委员会.密云县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 莫万里.大自然再次主宰一切:嘉兴火车站[J].时代建筑,2021(6):70-77。
[3] 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M].叶其茂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4] AURELI PV. 多姆伊诺问题:质疑家庭空间的建筑。 [J].日志,2014(30):153-168。
[5]张永和,张鲁峰。向工业建筑学习[J].世界建筑,2000(07):22-23。
[6]朱剑飞.什么是“日常生活”? : 建筑的愿景与规划[J].时代建筑,2021(5):14-17。
[7] 莫万里.日常生活的陌生化:上海华信汇祥中心[J].时代建筑,2016(3):98-105。
[8]朱原,朱建飞,日常生活:设计视角的关注——“日常生活”国际会议述评[J].建筑学报,2016(10):19-22。
[9] FJELD P O. Sverre Fehn:思维模式[M].纽约:莫纳切利出版社,2009:108。
[10] 周玲.形式分析的谱系与类型——架构分析的三种方法[J].建筑师,2008(4):73-78。
如有需要,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时间建筑》电子版或纸质版(购买纸质版时请注明具体期号)
电子版 纸质版
完整的深度阅读,请参阅《时代建筑》2023年第3期《江南新陈代谢:文化地理语境下的城乡与建筑实践路径》莫万里的《创造瞬间:北京密云儿童活动中心》简单钢结构车棚图片,可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者简介:莫万里,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4] 莫万里.创造瞬间:北京密云儿童活动中心[J].时代建筑,2023(3):88-93。
[5] 李宝峰.谁在练天舞:读天府农博会主展馆[J].时代建筑,2023(3):94-99。
[6]于云龙.作为进步公共性的巨型建筑——评苏州善丰双语学校主教学楼[J].时代建筑,2023(3):100-105。
[7]石云泽,奚凤新,钱峰。技能融合的当代探索——清远奥体中心设计解读[J].时代建筑,2023(3):106-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