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郝淑云的养殖大棚内,鸡群正在啄食。图②:饲料运输车正在向农户的筒仓运送饲料。图③:安子岭村养殖温室。本报记者 康璞 摄
图④:红旗镇南白旗村千亩梨园风光。图⑤:杨世宏展示梨树稀疏的花果。图⑥:刘占坤向记者介绍草莓苗的生长情况。本报记者 朱进一摄 ⑦:记者(右)在西瓜大棚内学习修剪瓜藤。程晶晶 摄
长山峪镇安子岭村发展特色养殖
“养‘合同鸡’让你安心”
记者 康璞
下了几天的雨,终于放晴了。吃完早饭,我从房东家出来,向西北方向走去。
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常山峪镇,一条蜿蜒平坦的柏油路延伸到安子岭村的山沟里。路边有几排灰色的温室。村里大部分养鸡大棚都聚集在这里。
“今天你来的好早呀!”养鸡大户郝淑云热情地打招呼。
“我没听你说技术员来了,要是晚了,我恐怕就赶不上技校了!”我说。
“还没到,你先进来看看鸡们有什么变化!”郝淑云走到智能中控台前,熟练地操作起来:“这里可以分区调节鸡舍的温度、湿度、风量、灯光,还可以自动切割材料,有了智能设备,养鸡就是了。”容易多了”
中控屏显示最佳室温26.7℃,平均室温27.3℃,第一区温度27.2℃,第二区温度26.8℃,第三区温度27.9℃ C...关键数据一目了然。
走进鸡棚,6排3层的鸡笼整齐排列。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吃得更快,所以你必须每天两次添加更多的食物。”郝淑云打开了自动送料车。卡车缓缓前行,饲料均匀地落入料槽中。毛茸茸的小鸡连忙探出头,继续吃东西。啄。
短短20多分钟,2万多只肉鸡的饲料就吃完了。 “以前,喂食、浇水、清粪、控温都是我自己做的。一天下来,我累得站不直,睡不好觉。” “我每天晚上都定好几个闹钟,现在又增加了一整套自动化设备,包括饲料塔、自动喂料车、湿帘、自动粪污输送带,方便多了。”郝淑云.
郝淑云和丈夫从2009年开始养鸡。以前,夫妻俩几乎24小时都待在鸡舍里。一天下来,脚底板走路就疼,晚上睡不着觉。冬天,锅炉每两个小时就要加一次煤,累得人都站不直。
郝淑云从来不敢大意:“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经过几年的积累,郝淑云对鸡舍进行了改造,把彩钢瓦换成了现在的钢结构大棚,养殖方式也从地面饲养改为三层笼养。肉鸡住“楼”,养殖规模翻两番。许多。
得益于自动化设备的帮助,饲养着26000多只肉鸡的温室里没有太多异味。 “粪便输送带每天必须输送两次,及时清理,然后收集起来发酵成有机肥,既不污染环境,还能产生经济效益。”郝淑云说道。
说话间,花都食品有限公司的畜牧技术员秦忠开车过来。
“秦经理,有记者来跟你学习!”看到熟悉的身影,郝淑云喊道。
“听郝姐说,你指导得很好。”我真诚地说。
安子岭村有像郝淑云这样的养鸡户,包括易少岭、王春生、张凤平、周子慧、王少鲁、余硕等。他们的肉鸡库存量在 20,000 至 30,000 只之间。秦钟每周都会来指导生物安全、卫生防疫、养殖技术等。
“他们的利润不错,我也拿到了奖金,村里几家养殖大户中先闻钢结构,郝淑云家虽然不是最大的,但利润却是最好的。”秦钟说道:“每生产一茬鸡,我们就统计欧意指数,她往往排名第二。”
“OEI指数是什么?”我想知道。
“这只是几个数据的组合,包括成活率、体重、饲料与肉类的比例先闻钢结构,还有……是的,年龄。”郝淑云连忙应道。
秦钟笑道:“你知道人为什么有教养!”
两周后,这些肉鸡就可以上市了。说到养鸡,郝淑云有一个秘诀:他一年能养4到6只鸡。扣除饲料、雏鸡、电费、运费等各种成本后,利润可在10万元以上。
秦钟走到数字操作台前:“通风量有点大,我给你调低一点。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及时清理粪便和残留饲料,防止细菌滋生。”
“放心,我们会严格按照要求的!”
“别看现在养得好,赚了钱。”秦钟开玩笑道:“你一开始不是很有信心吗?”
被“揭穿”后,郝淑云脸都红了:“不确定的还不是我们!”
郝淑云所说的“无底”,可以概括为“三怕”:怕自己没有技能、没有经验,养活不了自己;怕自己没本事,没有经验,养活不了自己;怕自己没本事,没经验,养活不了自己;怕自己没本事,没有经验,养活不了自己;怕自己没本事,没经验,养活不了自己;怕自己没本事,没经验,养活不了自己;怕自己没本事,没经验,养活不了自己。担心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担心物价波动太大,辛苦一年没赚到钱就被补偿。
安子岭村曾经面临的情况在滦平很常见。它地处燕山山脉,山多地少。曾经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经济基础薄弱。
该怎么办?做强特色产业。滦平县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推动农民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饲料、运输、屠宰、深加工等全产业链。
花都食品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养鸡合同,提供从育雏到保价收购的一站式合作。温湿度、饲料、防疫……公司对于如何养鸡都有统一的标准。不仅为养殖户提供培训,技术人员每周也会来到鸡棚进行指导。
“村干部带头,养了一年鸡就赚到钱了,我们也下定决心开始做,很快就有了回报。”郝淑云说:“养‘合同鸡’让我很安心。”
临近中午,一辆大卡车开进了郝淑云的院子里。这是一辆散装饲料运输车,长约10米。
“来得正是时候,饲料快没了!”郝淑云爬上梯子,来到饲料塔顶,打开谷仓门。司机叶世林跳下车,拔掉电线,打开电源,拿出遥控器。 8米长的螺旋钻升起并向左转。当出口与筒仓入口对齐时,叶世林打开饲料车的大门,螺旋钻里传来了扑通扑通的声音——饲料开始送入筒仓。
“你看这辆卡车,单手即可操作,密封性能高,减少了饲料与外界的接触,农民可以安心使用。”叶世林也有两辆这样的饲料车,并雇人驾驶。
过了一会儿,螺旋钻内发出呜呜声——卸料完成。叶世林说道:“这次我们卸了两个仓库,10吨。”
“还是35块钱一吨吧?我可以用手机转给你。”郝淑云自豪地说,“别小看农民,我们的成本就是他们的收入。生产运输饲料的人,分笼的人,抓鸡的人,运输鸡的人,检疫的人,屠宰的人。” ……一条产业链,连接着千家万户,我们也养活了别人!”
据了解,滦平县有33万人,约1/10直接或间接依靠肉鸡产业链谋生。其中,从事肉鸡养殖的农户有3000余户,户均年收入10万元。
我所在的安子岭村,除了几家养殖大户外,还有几位村民在花都屠宰场工作。另一位村民是该公司的班车司机,每天负责接送村民上下班。
目前,安子岭村几个大户每年可生产肉鸡65万只。此外,还有大型养牛场2个、养猪场3个。养殖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郝淑云一家原本生活很困难。近年来,他们靠养鸡摆脱了贫困,还能养活一名大学生。虽然工作很辛苦,但她总能看到生活的美好。看到公路旁盛开的梨花,郝淑云在朋友圈写道:“春暖花开,梨花洁白如雪。花盛开时,妖娆又迷人。”丰富多彩的。”雨后,天空放晴,她又感叹道:“天空好可爱,好蓝啊!”
红旗镇发展规模化种植业——
“种好地,地就出金子!”
记者 朱进一
我们从河北省滦平县出发,一路走过山路、隧道。快到红旗镇时,我们看到路上的大卡车越来越多。
“这么多车,拉的是什么货?”这次来村里学习,我问了第一个问题。 “十有八九是铁粉。”红旗镇党委书记金成笑着说:“我们红旗镇是一块宝地,山上有钒钛铁矿,挖土就能出金子!”
正说话间,车子掉头,下了高速,进入了桥头村的境内。到达的时候已经是农历四月了,村口公路旁的农田里绿油油的。或许是看出了我对这种作物的困惑和好奇,金书记介绍道:“这块土地上就长着土豆。”我想了想:“你说‘挖’能出金子,那挖土豆能出金子吗?” ?”金秘书又笑了:“这件事你得去问老范。”
老范的名字叫范云红。他今年59岁,是当地知名种植者。 “以前,老范在这片土地上种了麒麟西瓜,非常甜,连大沟村的人都来找他买瓜。”桥头村党委书记季海洋介绍,老范是隆化县人。我们每年在村里租用土地100多亩,大规模种植取得成功。
为了保持土地植物区系的生态平衡,提高补种率和利润,今年老范将桥头村的土地改种土豆,并将西瓜大棚搬到了河东村。温室占地面积200余亩。老范在附近建了一个板房,在这里提供吃住。
当听说我和村里的同事从北京来时,老范说:“我在顺义从事水果批发12年了,也在昌平种过蔬菜。”
“那你为什么从北京回河北务农呢?”我问。
“一是北京的地租贵,二是我年纪大了,总想落叶归根,滦平离龙华近,我可以宅在家里看管土地,心里踏实,还能带动村民一起致富。”老范告诉我们,2016年,他回到家乡务农,租用隆化县和滦平县红旗镇农民流转的土地,开始探索规模化种植。
凭借在北京积累的市场经验,老范选择了麒麟西瓜。 “一开始我以为这个瓜不大,担心会不受欢迎,后来发现它很好吃,还能卖个好价钱。”老范说,种瓜的整个过程,从铺地膜到除草、播种,都离不开人。有时每天有四十、五十人在忙碌。 “在家乡龙华,我一个人就帮助60多户贫困户增收。”老范的脸上充满了激情和自豪。
我们一边聊天,一边跟着老范进了瓜棚。临近中午11点30分,温室里正热火朝天。几个姐姐正忙着修剪西瓜,去掉多余的侧蔓。
“都快中午了,别闹了,我请你吃饭。”老范对姐姐们说道。
“那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做。我们心里都有计划。”一位姐姐抬头回答道。她在村子里看到我和我的同事,吓了一跳。
“那我带两个帮手一起去干活吧!”老范送我们往前走。
“你真的是来这里工作的吗?”
面对大姐疑惑的目光,我小心翼翼地走到她身边,生怕踩坏了瓜藤。 “这确实是我第一次做,请教我如何‘修剪’(方言:修剪树枝)。”我心想。庆幸的是,我刚刚从老范那里学会了这句“瓜棚俚语”。
大姐姓杨,是红旗镇南白旗村村民。 “这里离我家不远,有时间帮忙的话,一天能挣两三百块钱。”杨姐一边算着今天的“工作账”一边教我:一藤一瓜,一棚要整理。 300多棵瓜藤,两个人一小时就能管理好一个棚子……
从陌生到熟练,手的动作也变得更快了。 “是啊,‘叉子’就得这么‘打’。”杨大姐说,“虽然这里很多人都去矿井里干活了,但土地并没有闲置,我们村有一个果园,有1000多人,有1000多亩地。”
杨姐说的那个果园的主人也姓杨。 “好几年了,都没像今年结过这么多果子!”南白旗村西沟自然村的山坡上,果园主杨世宏正在疏果一棵梨树的花果。 “我们的梨不管按斤卖,质量都很好。”
“我们的梨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个梨叫‘福建西’,我给你看照片。”杨世宏拿出手机,给我看了熟透的梨子。没想到,梨子不是黄的,也不是绿的,而是粉红色的。 “四十片叶子为一个梨提供了养分,所以它才能长成这样。”杨世宏说道。
据红旗镇副镇长于阳介绍,这片山区以前有一片老梨园,但种植的品种比较杂,坐果率不高。 2016年,杨世红和朋友成立合作社,接管了老梨园,并向同村210多户人家租赁了土地。他们通过优质置换、补植、补植,新建了梨园,果树3万多株。 。
以前,杨世宏从事建筑行业,每个工程可以一次付款。 “种果树就不一样了,要三四年才能结果。”他告诉我,从平整土地到寻找优质品种,从供水供电到施肥喷药,从育苗除草到装袋采摘,他在菜园里要做8件事。年。当初和他一起创业的朋友纷纷退出,只有他还在坚持。 “我投入了太多,也有感情,我舍不得离开这个花园。”
去年,在滦平县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杨世宏在果园逐步探索出“果品+药材”、“果品+蜜蜂”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他利用果树下的空地套种中药白术450亩,养蜜蜂。 30多盒。
“有了蜜蜂授粉,可以提高果实的品质和产量,我们也可以通过卖蜂蜜获得更多的收入。”杨世宏说,为了鼓励林下经济发展,县里还每年每亩地给予1000元的补贴。指导果农安装滴灌设备和覆盖地膜,组织果农前往河北安国、乐亭等地学习中药材种植技术。
今年,在梨林对面的山坡上,杨世宏还尝试用杏枝嫁接培育李子,扩大果园品种。粗壮的杏枝上,细长的西梅枝正在吸收养分。 “这里开了花!”我惊喜地发现枝头盛开着白色花瓣和黄色雄蕊的李子。杨世宏仔细一看,笑道:“我天天都在花园里,还没注意到,等它开花了就好了,只要开花就行!”
据了解,杨世宏的果园通过果树种植、林下经济等方式,为周边农民120余人创造就业,其中21人成为正式工,人均月收入增加2500多元。
近年来,红旗镇引导和鼓励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通过租赁方式发展规模化种植农业。有序流转土地3500余亩,种植小白菜、土豆等蔬菜,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草莓、西瓜等水果,带动临时工1800余人,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推动农业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去年,小白菜刚从菜地里出来就被抢购一空,收购价是9毛钱一株,一亩有8000株,一季就能赚很多钱!”在红旗镇红旗村,种植大户刘占坤对当地无霜期持乐观态度。凭借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气候优势,已种植娃娃菜600余亩,收入喜人。
今年,刘占坤用了100亩地培育草莓苗。秋季,这些草莓苗将被移植到山东等地的大棚,长成冬草莓,为人们的“过年果盘”增添一抹喜庆的红色。
“这两年工作越多,我越感觉农村是一块发展的热土。”看着已经“翻身”、正向着太阳生长的草莓苗,刘占坤感慨道:“只要肯努力,种好地,地就能出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