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博物馆展厅,仔细观察陈列柜中摆放的文物,很容易看到它们精心加固的痕迹:细细的尼龙丝缠绕在器皿上,固定支架“抓住”了雕像...还有专为文物量身定制的各种卡扣和楔子,从外部或内部支撑和保护这些展品。
更重要的保护措施隐藏在观众无法注意到的地方:花瓶里装满了旨在降低重心的填充物;先进的减震装置隐藏在放置展品的展位下方……甚至像成都博物馆一样,整个博物馆坐落在数百个减震橡胶垫上。
成都博物馆独立展柜下防震设计
以上均属于文物抗震技术范畴钢结构展厅加固,涉及领域跨越结构力学、建筑、工程、气象、文物保护等多个学科。 10月20日,“2024国际文物地震保护技术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博物馆召开。来自意大利、希腊、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外学者,以及国内近150名文物防震领域专家出席会议并分享相关信息。文物地震保护最新研究成果.
历史最悠久、世界文化遗产种类和数量最丰富的中国、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都分布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美国、日本和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随身携带;我国注册博物馆数量已达6833个,其中70%以上位于抗震设防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
世界各地地震频发,国内外大地震都对文物造成了严重损害。如何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全球文物保护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责任。
研讨会上,保罗·盖蒂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国际文物保护学会名誉主席杰里·波达尼,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葛佳琪国家文物局地震保护局分别做了主旨报告。
杰里·波达尼
波达尼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已有45年。他在报告中分享了盖蒂博物馆多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技术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他说:“地震对文物造成的破坏是非常可怕的,很多珍宝都会瞬间消失。但我刚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专门从事博物馆文物保护的专家很少,大多数都是博物馆文物保护专家。”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建筑专家。”
第三次来中国的博达尼相信,本次在成都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对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出色的实验并与国际同行分享相关数据和资源,他们取得的进展超出了我的想象。在此基础上,我们未来的工作也将取得更多成果。”
博达尼提到的“大量的研究和出色的实验”在葛佳琪关于文物抗震技术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中得到了印证——从馆藏文物的抗震需求到文物的抗震葛家奇从文物建筑的损坏预测分析模型出发,简洁地展示了整套抗震技术的应用和测试以及跨学科团队通过大量实验获得的理论创新成果。
葛家琪
尽管不少专家的报告中都展现了文物在模拟地震效应的震动台上试图“站稳”的场景,但葛佳琪表示,不可能通过模型实验来检验所有文物。 “必须有理论基础。”预测地震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的力学模型。”
无论是博物馆内的可移动文物,还是包括古建筑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都需要抗震。对于历经沧桑的古建筑来说,用现代钢筋混凝土来加固往往会适得其反。 “就像一个人负重一样,决定他能负重多少公斤的是他自己的肌肉、骨骼和意志力。”葛家奇说,“每座古建筑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和相应的承载能力,没有统一的标准。”
本次会议期间,专家们还就ISO/TC349文物地震保护国际标准工作组筹备相关事宜进行了讨论。葛家奇认为,关键是要提供标准化的方法来准确评估和计算地震对文物或古建筑收藏可能产生的影响。 “过去,文物抗震加固技术主要是‘硬抗’,用精心加固来抵抗冲击。”他说钢结构展厅加固,“现在更注重隔离地震波引起的振动,合理释放地震能量,就像打太极拳一样,顺势而为,以柔克刚。”
据了解,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四川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成都博物馆成为国内第一个采用博物馆建筑、柜体、文物一体化抗震保护的示范工程。采用抗震技术的雅安博物馆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在2022年分别经历了6.2级和6.8级强烈地震,没有任何文物受损。
西南地区是高烈度地震多发区,文物地震毁损风险依然严峻。本次会议期间,国家文物局地震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成都博物馆设立工作站,并举行揭牌仪式。该工作站将进一步深化馆藏文物、古建筑、石窟寺等各类文物的抗震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动四川文物抗震保护工作向新的方向发展。顶峰。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阳编辑苏静
(下载红星新闻并提交报道即可赢取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