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莫多易笔记”,获取更全面的考试信息和解题技巧。
大家好,我是清水。
上一篇文章介绍了技术制图结构题的考试要求和备考策略,并将结构题的考点总结为以下两张表。
下面的文章我们主要讲一下表中的知识点。我们希望您读完本文后,能够快速获得结构题的全部考点,更快地进入练习状态。
知识要点分为四个部分:
1单层钢结构厂房
2钢筋混凝土结构
3 砌体结构
4个常用组件
今天的文章主要讲第一部分单层钢结构厂房的考点,通过真题讲解钢结构厂房的解题方法。
单层钢结构厂房知识要点
对于大多数参加考试的建筑师来说,工业厂房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钢结构设计也非常复杂。
事实上,你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来准备这类问题——考试是针对建筑师的,而不是针对结构工程师的。它不需要详细了解钢结构的所有知识和设计方法。所检查的建筑物类型也是其中最常见的。典型的单层钢结构厂房。
就维度和数据而言,考试中需要记住的内容很少,大部分都是由题目给出的。因此,最重要的是明确基本骨架和相应的强化部件。
图片来自网络|入侵与删除
上图是钢结构厂房施工过程照片。下面的动画是钢结构厂房的构件示意图。图中各组件交错排列钢结构柱间支撑图片,各司其职。每个组件都有自己的名称和功能。
关于知识点,电力试卷中的讲解也非常复杂,插图也稀疏,让很多从未接触过工业设计的建筑师更加摸不着头脑。其实钢结构的知识点并不多,只需要一定的图就可以掌握。
今天我就用一组抽象示意图来帮助大家了解单层钢结构厂房。
注:图片右侧文字中灰色字可以看懂。 ①②③是需要记住的知识点。
虽然组件很多,但每次只检查其中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件不可能全部清晰地显示在一个平面上,也没有必要。
对于考试中出现的钢结构构件:
不知一组图能否帮助我记住钢结构的知识点。接下来,你可以回到钢结构厂房的照片,尝试从两张照片中整合之前提到的构件。
1 以下厂房已改建为团队活动室钢结构柱间支撑图片,但仍能看到结构骨架:立柱、钢梁、吊车梁(向右滑动解锁答案)。
2、活动室屋顶有跨度,有一组支撑。中跨位置虽然不标准,但是风格却很典型(向右滑动解锁答案)。
钢结构厂房实例
钢结构专题出现的年份是2001年、2007年、2010年。考察了以下三年:
我们以2007年的题为例,介绍一下第一章提到的知识点在考试中是如何考查的。
2007年技术制图结构试卷
(图看不清楚,以后可以分块看)
钢结构物流中心呈L型,分为A、B两个区域。
1道阅读题
1-1 阅读题目描述和题目要求
本题中的屋架不是钢桁架,而是由钢梁组成。
任务需要画图:
钢梁、钢托梁、水平支撑、柱间支撑、刚性拉杆、抗风柱
该问题还介绍了钢托梁的概念。下面的“钢梁和钢托梁被视为连续梁”应该与选择题中梁数的计算有关。你可以等到草图画出来后再考虑。
任务描述要求墙梁长度控制在7.5m以下,即柱距不应大于7.5m。考虑到需要布置的抗风柱,抗风柱间距不宜大于7.5m。
1-2 读图
从平面示意图可以看出,钢结构物流中心分为A、B两个区域。
立面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因为屋脊、檐口、天沟的位置与水平拉杆和竖向支撑的布置有关,而水平拉杆正是本题所要求的。
1-3 阅读所要绘制的平面图(为方便阅读,图中钢柱已放大)
货架立柱已给出,切割间距为6m,满足前述间距小于7.5m。
1-4 阅读图例
图例给出了要绘制的各种类型的组件。
2在试纸上画出草图,确定各部件的布局
2-1 抗风柱
上一篇文章要求柱距小于7.5m。 A区(上图大区)纵轴间距为24m(L\K\J轴)。必须至少分为四段才能满足小于7.5m的柱距,因此设置在每个开间内。 3根抗风柱,并注意腹板方向垂直于山墙面(如上图两个红圈所示);
B区下端的山墙也是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如下红圈所示);
B区与A区交界处(黄圈)无需设置抗风柱,因为不是外山墙,无抗风要求。同时不能影响下部区域的使用。
2-2 钢梁和钢托梁
A区减柱处拉钢托梁,钢梁沿各轴线布置;
2-3个水平支撑,柱间支撑
水平支撑与柱间支撑宜布置在同一间隔内。柱间支撑不能影响出入口的正常使用,因此水平支撑和柱间支撑应共同避开车辆出入口。
首先,在A区和B区两端的第一或第二开间设置一组支撑(水平+柱间);
A区两组支撑之间的距离过长。据了解,每60m增加一套,因此对称增加两组支撑,避免机动车进出;
2-4 条水平连接
如前所述,从立面图可知,A区和B区的屋脊、檐口、天沟位置应设置常用的水平拉杆。
3.根据草图做选择题
结构题的多项选择题一般注重成分的数量。草图布置好之后,画墨线之前,可以根据结果做选择题,通过选择题检查排列是否正确。
选择题和墨线的步骤本文不再详细介绍。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对单层钢结构厂房有技术图纸结构专题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后面的文章将继续介绍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以及相关结构构件的知识。
-结尾-
PS: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记得点击右下角“阅读”。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微信群人数过多,无法扫描二维码进群,请先添加个人微信并邀请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