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京3月1日电 (记者 申然 李科)南京一艘已有104年历史的驳船建于1913年,1914年开始“服役”,直至2010年“退役”,至今已“驻扎”一百多年。 “在汹涌澎湃的长江畔,我们目睹了历史长河的‘潮起潮落’,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但现在我们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命运。
船上的两块锚板至今运转灵活,上面还刻有制造年份和制造地点1914年。李可 摄
1日,记者来到南京中山码头。 “退役”后停放在码头附近的百岁驳船早已历尽沧桑,昏暗破旧,来来往往的人很少知道百岁老人踩在上面。老古董”。
南京轮渡公司办公室主任张勇告诉记者,驳船属于非机动船舶,是机动船舶停靠的“板”。 “可以说,没有驳船,普通客运渡轮就无法停靠在码头,乘客也无法上下船,它的作用在早期的渡轮运输中是不可或缺的。”
船舶整个钢架结构采用铆钉连接。李可 摄
据他介绍,该驳船名为“普龙”号。它始建于1913年,1914年正式开放,从此在南京中山码头附近默默“工作”了90多年。直到2010年12月28日,它才退出轮渡客运舞台,“当时轮渡公司新建了一艘100米长的浦口驳船,以取代‘浦龙’驳船。”
这艘船是一百多年前建造的,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从岸上看,整艘船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有顶的水上平台,两端各有两个绞车和四个锚柱,用于固定锚链。
钢制绞车上刻有“求新制造机械造船厂”字样南京钢结构公司,制造年份为嘉荫1914,制造地为上海拼音。张勇介绍,由于“关节”缠绕在锚链上,两块锚板仍然运转灵活。尽管数百年以来它们一直被忽视南京钢结构公司,但仍然可以用武力推动它们。
整个“蒲绒”长约96.8米,宽9米,深2.4米,总重633.28吨。船体分为两层。平台下方的舱室被重物重压。站在船上很难感觉到。面对河流的起伏,它稳如石座。
张勇告诉记者,整艘船的钢架结构全部采用铆钉连接。一百年后,尽管表面出现生锈和裂纹,但它仍然非常坚固。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结构已经不再使用了。我们觉得这种工艺应该作为历史见证保存下来,让后人能够看到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痕迹。”
来来往往的人很少知道,他们踩的人竟然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古董”。李可 摄
更有意义的是,这艘百年驳船从南京中山码头来来往往,默默见证了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时刻。张勇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1929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北京经津浦铁路运至南京,就是在这里短暂停留后前往中山陵的。”为了埋葬。”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乌荣”号目前面临着无处可去的命运。据了解,随着南京长江滨水区改造,不少老码头、老驳船被拆除。近日,轮渡公司被要求将“蒲龙”轮移离中山码头。这可能是南京长江上的最后一个港口。见证历史的古董驳船。
船上的两块锚板至今运转灵活,上面刻着1914年的制造年份和地点。李可 摄
记者从南京鼓楼区文化局了解到,该驳船从未申请过文保单位,因此文物部门无法按照文物标准对其进行保护。
张勇告诉记者,“轮渡公司想找相关专业机构咨询‘普龙’号的建造过程和一些历史数据,还想请相关专业机构和专家对驳船进行评估,看看是否可以通过。”它可以作为历史遗迹和独特的历史风景保存在中山码头旁边。”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