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报道,5月20日中午,深圳赛格大厦部分商户表示,多个楼层感到晃动。 5月19日晚,深圳市住建局发布通知称,赛格大厦主体结构安全。之前的报道”
昨晚(20日晚),官方发布了赛格大厦实时监控情况续报。
5月20日,专业机构对赛格大厦振动、倾斜、沉降等情况进行了实时监测。专家组表示,根据检测数据,20日各项检测数据均正常,未超出相应标准要求。现将相关数据报告如下:
①建筑加速度 69层最大加速度为0.037m/s²,西北-东南方向,可感地震,但小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关于风的规定办公室和酒店顶部的振动加速度限制为0.25m/s²。规定;
②坡度在0.01%~0.02%之间,小于标准允许值0.2%;
③沉降监测变化量在-0.05mm~0.02mm之间,变化值稳定,建筑物沉降稳定。
目前,大楼主体结构安全。具体振动原因仍在进一步调查中,相关信息将及时通报。
5月21日,记者从赛格大厦商家处获得的一份由深圳赛格集团有限公司签署的通知显示:为保证赛格大厦验收工作不受外界干扰顺利进行,赛格集团已研究后决定。 5月21日零时起,暂停所有业主、商户、租户进出赛格大厦办公楼和电子市场。相关检查工作完成后,将有序恢复开放。相关事项另行通知。
记者从赛格广场管理处证实了该通知的内容。管理处表示,今日不再允许商户进出,具体开放时间需等待政府部门通知。
封楼的举动受到网友点赞。
网友:这就是负责任的态度!
我们也期待着
尽快查明原因
及时采取相关安全措施
此前钢结构高楼抗震,不少业内专家猜测分析
深圳赛格广场大楼晃动
原因可能与风引起的共振有关
在国内,有很多超高层建筑
那么他们怎么样
怎样才能实现抗风、抗震呢?
5月20日
记者分头前往
中国最高的建筑——
上海中心大厦(简称上海中心大厦)、
杭州最高的建筑——
杭州门
实地考察
并邀请权威专家
摩天大楼抗风抗震的秘密揭晓
揭秘:上海商城、杭州门如何抗风抗震?杭州门以结构取胜,其流线型设计实现了自然导风。
杭州城门口的双塔建筑。
杭州门一侧。
杭州世纪中心(原名“杭州之门”)位于钱江世纪城,与钱江新城隔江相望。其双塔高310米,是杭州目前在建的最高建筑。记者走访发现,该工程已进入顶峰,幕墙已完成三分之二。设计总监黄玉清告诉记者,该项目目前按计划进展顺利,将于明年竣工备案。
从远处看,杭州门的双塔形成一个大字母“H”。黄玉清介绍,该项目由哈利法塔创始人美国SOM公司设计。整体建筑造型仿照杭州拼音首字母“H”。两座主楼之间底部为钢结构连接,跨度约60米,高约22米。桥。
“进行结构设计时,风荷载和地震荷载是必须考虑的荷载。”黄玉清说,杭州门的结构体系充分利用了刚性核心筒的阻尼和质量特性,并采用延性外围弯矩框架将它们尽可能分开。减少动态风力并消散地震能量。
“如果你从上面往下看,你会发现杭州门双塔的平面就像两个足球。”他进一步分析,正是利用这种流线型的结构设计,使得风吹过建筑时能够实现自然导流。 ,建筑物表面的直接力很小。 “前期我们还进行了风洞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整体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杭州门一侧。
上海中心大厦内有一件建筑毁灭神器。世界上最大的阻尼器可以抵御7级地震和12级台风。
说起中国的摩天大楼,就不得不提上海中心大厦(简称上海中心大厦)。目前,该大楼是中国第一高楼、世界第二高楼,地上127层,地下5层,总高度632米。大楼125层和126层隐藏着一件杀塔神器——被誉为“上海之眼”的大型阻尼器。
上海高层建筑“三件套”。
为了一睹这个“世界最大阻尼器”的真面目,记者特地来到了上海中心大厦。
大楼内设有阻尼器的楼层向公众开放。您只需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即可购买门票参观。
参观阻尼器所需乘坐的电梯也是世界上最快的电梯,最高速度为每秒18米。记者一走进观光大厅,这个庞然大物就映入眼帘。据介绍,该阻尼器高7.7米,底座直径9.1米。它是由釉面玉和钢制成的。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摆式电磁涡流调谐质量阻尼器,由上海材料研究所自主研发。
上海中心的阻尼器。
上海中心阻尼器的一部分。
该阻尼器重达1000吨,是世界上最重的阻尼器。它由12根吊索、质量块、阻尼系统和主防护系统组成。阻尼器质量块与吊索形成一个巨大的复摆,通过与主体结构的共振,有效抵抗建筑物的晃动。
这个阻尼器的作用是抗风抗震,可以抵御7级地震和12级台风。当强风来临时,其最大摆动幅度可达1至1.2米。上海中心的阻尼器可以通过自身感应,向与建筑物摆动相反的方向运转钢结构高楼抗震,从而实现抗风。
现场视频显示,上海每年夏秋两季都会遭受台风的侵袭。强台风对于上海中心这样的超高层建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阻尼器在抵御台风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当台风来临时,阻尼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的摆动幅度和加速度,提供良好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记者还采访了同一楼层的工作人员。他说,“正常情况下,即使是强风,建筑物也不会晃动。阻尼器偶尔会移动,但一般很难观察到,而且声音很小,基本听不见。”
现场还演奏了国际知名音乐大师西蒙为上海中心定制的音乐《上海的一天》。据介绍,观光厅的设计试图将功能性机械转化为艺术形式。也就是说,这个阻尼器除了让整个建筑稳定如山之外,本身也是一件可以观赏的雕塑艺术品。阻尼器上部的雕塑造型酷似“独眼”,灵感源自《山海经》中的“烛龙之眼”,也非常适合打卡拍照。
上海中心的阻尼器。
专家:阻尼器并不是超高层建筑的必需品,其作用更像是锦上添花
杭州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梁志刚表示,行业内,当建筑高度超过100米时,一般称为“超高层建筑”。此类建筑的建设通常考虑三个主要问题,即安全性、耐用性和舒适性。抗震设计和抗风设计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与普通建筑相比,超高层建筑的抗风、抗震设计必须控制得更加严格。”对此,梁志刚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纸板箱放在地上,如果是一个低矮的箱子,无论怎样晃动它,只要底部固定,晃动就会很小。” ;但如果举得更高,变成一根棍子,它就很容易明显晃动。”
当建筑物超过一定高度时,风荷载引起的建筑物响应可能大于地震引起的响应。梁志刚进一步解释说,建筑物在风的作用下会产生顺风和侧风振动。顺风振动更容易理解。它是建筑物在风向上的振动响应。它是由于风荷载的脉动作用而引起结构的受迫振动。横风振动是由于在风的作用下,建筑物后部会形成涡流,建筑物后部两侧的涡流会以一定的速度交替脱落。频率,形成横风振动。当这种涡旋交替脱落的频率接近建筑结构的固有频率时,就会形成共振现象,即所谓的“涡激共振”。
那么,超高层建筑如何实现抗风抗震呢?
梁志刚表示,首先要通过结构的合理设计来抵抗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抗风、抗震需要增加建筑结构的刚度,但刚度不宜过大,否则地震力会随着刚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在设计建筑物时,往往需要寻求合理的刚度建筑结构。”
梁志刚表示,在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中,经常会进行风洞试验。这种试验是将建筑结构的缩比模型放置在一套人工风力发电设备中,创造一定的风环境,测试建筑结构的风压和风力,测量建筑的响应。
但当建筑物达到一定高度时,单纯提高结构抗侧力系统的刚度将变得困难。一些超高层建筑会在建筑内部增设阻尼器,以减少结构的振动响应。 “阻尼器的类型有很多种,包括调谐质量阻尼器、调谐液体阻尼器、粘性阻尼器、金属阻尼器等。”梁志刚举例说,我们高层建筑的消防水箱起到了调谐液体阻尼器的作用。功能,上海中心大厦和台北101等建筑物内部都配备了调谐质量阻尼器。
不过,梁志刚提醒,阻尼器并不是超高层建筑的必需品。 “通过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可以减少风和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因此不需要添加阻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