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加固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解决传统焊接加固的弊端

   日期:2024-10-1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50    
核心提示:焊接钢材时局部产生高温,焊接区域的钢材将受热膨胀,而周围的母材还处于冷态或温并呆高的情况,因而对焊接区域的膨胀起约束作用。对于钢结构厂房加固来说,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在加固中尽可能做到不停产或少停产外,很多钢结构厂房内由于储存大量的货物而被要求采用不动明火、无焊接加固。

近几十年来,随着钢结构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钢结构厂房、钢平台或大型钢结构公共建筑开始因各种原因出现各种缺陷和损坏。钢结构工程中的缺陷和损伤会引起结构宏观力学性能的恶化,导致结构的强度、刚度或稳定性达不到要求。严重时会引发工程事故。

钢结构损坏具有局部性、多发性的特点,损坏发生后不可能立即退役。更换损坏的构件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

大量的钢结构工程都有技术改造和加固的要求。寻找高性价比的钢结构加固技术不仅是建筑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作为传统的加固方法,人们常常选择焊接加固。实践证明这种加固方法有很大的弊端。

焊接施工会产生焊接应力

焊接钢材时,局部会产生高温,焊接区域的钢材会因受热而膨胀,而周围的母材仍然是冷的或温暖的,从而限制了焊接区域的膨胀。焊接能量越大、温度越高,温度应力越大。

在冷却过程中,材料发生塑性变形的部分受到周围母材的限制,不能自由收缩,形成不同程度的应力。焊接应力会对焊件的强度、稳定性、刚度、尺寸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于钢结构厂房的加固来说,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加固时除了保证不停产或尽量少停产外,不少钢结构厂房因存放大量货物而被占用。要求不得使用明火,不得焊接钢筋。

当焊接加固不能满足目前的加固需求时,我们常常会考虑采用粘合方式进行加固,比如近年来广泛使用的粘合碳纤维加固。

粘贴碳纤维加固

粘贴碳纤维增强钢结构技术充分利用了碳纤维的高强度特性。在需要加固的灯杆表面粘贴碳纤维不仅可以提高灯杆的强度,而且结构胶还可以防止腐蚀,对灯杆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采用碳纤维加固格栅,不增加结构重量,对外观影响小。然而,碳纤维的高强度性能只有在结构完全变形甚至钢材在拉力下屈服后才能实现。一般情况下,加固对压杆稳定性的作用非常有限。

因此,为了解决单粘结碳纤维加固的应力滞后现象,悍马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应运而生。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

悍马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系统通过对碳纤维板施加预应力钢结构加固技术,大大提高了碳纤维板的强度利用率。它增加了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同时减少了结构的挠度变形,并能减少和密封裂缝。

悍马的​​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在避免传统加固方法缺点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提高原结构的刚度和承载能力。特别是可以显着提高疲劳损伤钢结构的疲劳寿命,延缓疲劳裂纹的扩展。

本发明的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钢梁的方法施工简便,能有效提高钢梁的抗弯能力,显着减小钢梁的挠度。但该方法对碳纤维板两端的锚固要求较高。悍马的​​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系统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1、锚栓与碳板组合使用。

不用普通厂家在出厂前将碳板和锚栓固定好,更有利于客户根据现场施工情况进行有利调整,提高施工效率。同时,产品独立呈现在您的面前,好产品、好品质是亲眼所见。

2、有效减少对原有结构的破坏。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系统在施工过程中,会对原构件混凝土产生或多或少的损伤和破坏。

以市场上的产品为例,有的甚至安装了一套预应力碳板,需要切割10~20m3的混凝土!试想一下,当设计原始构件时,每一立方毫米的混凝土都受到应力。如果去除过多的混凝土,加固效果会大大降低,加固后的效果甚至可能比加固前更差。

悍马预应力碳板加固系统可以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拆除量,并尽可能保证原构件的完整性,从而达到真正加固的目的。

3.椭圆形锚孔位置

锚杆上埋设地脚螺栓的孔均为椭圆形钢结构加固技术,可减少因地脚螺栓不规则埋设对施工效率的影响。生产设计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加固需求。

4、拉力强

预应力碳板加固技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强大的拉力。悍马的​​预应力碳板加固技术使得整个锚固系统能够使用大范围的拉应力。是国内第一家成功实现应力拉力40T的企业。碳板的极限抗拉强度高达3000MPa,锚具可承受高达96T的拉应力。

采用预应力碳板加固技术,无需明火、无需焊接即可加固钢结构。不仅不影响钢结构房的正常生产,而且不产生焊接应力,从而避免了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一种理想的新型钢结构加固方法。

推荐阅读

>>>

>>>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