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风塔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探寻古蜀文明之谜

   日期:2024-10-1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244    
核心提示:古蜀之眼——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幕墙工程漫游(时长:1′34″)视频: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航拍漫游(时长:1′23″)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成长记”(时长:60″)

△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航拍

编者注

“新三星堆博物馆”

辽辽沉睡千年,猛然醒来,震惊世界;

有多少奇迹都是未解之谜,时间与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河边鸭子整齐排列,请三颗星伴月;

古蜀智慧眼长眼,碧蓝之路满中国梦。

成都平原上,鸭子河边,当青铜时代的风吹过这片沧桑的土地时,“三颗星伴月”熠熠生辉,留下了独特的文明印记。这里曾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蚕丛鱼龙,建国何其乱”。金乌栖息在通天神树上,在天空中飞翔了数千年。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在此期间,总书记深刻指出:“今天想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必须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广泛地与世界各国开展文化交流。”

2023年4月,《幕墙设计》与中国幕墙工程网()在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局二公司”)项目组陪同下,来到正在建设中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尝试敲开古蜀之门,拂去岁月的尘埃,透过重现人间的吉祥之光,了解曾经灿烂的文明是什么样子。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型青铜面具(宽131厘米,高71厘米,深66厘米,重131公斤)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最奇特、最宏伟的文物是被誉为“千里眼”、“风耳”的青铜纵面具(高66厘米,宽138厘米)。

三星堆抽象的青铜造像和神秘的象征图案钢结构风塔,体现了古蜀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中华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生动体现。与此同时,历史留下的灰线相距万里,揭示了三星堆与中原、长江中下游的“文化对话”。三星堆出土的带翼青铜龙造型独特,与中国龙的形状颇为相似。体现了古蜀先民“龙的传人”的文化身份,印证了古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九州协和、多元一体”的传统。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理人物(通高260.8厘米,人物高172厘米;底座宽48.5厘米,长46.7厘米,高35厘米)

放眼更广阔的世界历史坐标,三星堆作为北纬30度的“东方传奇”,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宏伟的窗口。自1993年三星堆文物首次“走出国门”亮相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以来,不断扩大海外“朋友圈”,一次次引起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关注。

△视频:三星堆古蜀之眼——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幕墙工程参观(时长:1′34″)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工程概况

三星堆遗址距今4800年至2600年,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它的发现为消失的古蜀国提供了独特的物证,表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属于中华文明的母体,并与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一起,它连接着神奇的北纬30度。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世界第九大奇迹”。 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之一,现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郊鸭河南岸,距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一小时车程。三星堆遗址是古蜀文明遗址的核心代表。是西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青铜文化遗址,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区位于遗址区东北角,毗邻鸭河。拟建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约5.44万平方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博物馆,是现有场馆建筑面积的五倍。新馆造型与地貌、古迹、文物和艺术造型相结合。在建筑表现上,坚实厚重的立面流露出“古蜀之眼”,望向遗址区。它象征着三星堆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是古蜀文明透过古今看世界的隐喻。

该项目全称是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及附属设施项目。建筑设计由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刘毅大师团队负责。幕墙方案由西南院幕墙研究所设计。幕墙施工由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完成。

△ 项目设计效果图

三星堆博物馆新项目的主要幕墙系统包括:

锯齿形石材幕墙系统;

眼形倾斜玻璃幕墙;

青铜板装饰遮阳板系统;

首层无柱大玻璃幕墙系统;

古铜色蜂窝复合板吊顶....

△ 项目幕墙系统分布

“叠三颗星”——折叠石材幕墙系统分析

建筑的物理概念与“三星堆”名称同源——古蜀国城墙遗址。三座连绵起伏的黄土堆与遗址北侧月牙形的月亮湾台地,形成了“三颗星伴月”的景观,“三星堆”由此得名。

三卷书从地面升起并相互堆叠。 2号馆幕墙与外墙相连,环抱水池,是“三星伴月”的建筑诠释。

锯齿形石材幕墙系统是整个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厚实坚固的石头象征着三星堆文明的出现。面材采用80mm米黄石材,表面粗糙处理,折线一体成型。隔断的宽度约为1.4米。隔断以马缝形式排列。石隔断的最大高度为990毫米。它们向内倾斜76°并逐渐向两侧汇聚。边缘的最小高度为360mm。立面由直线段和弧段组成,内层采用3mm防水铝板和保温系统。

立面垂直方向石板数量不变,石块高度逐渐收敛;石材折板凸出高度为恒定值;断面均为变截面,石块夹角为变值。

建筑设计中幕墙石材的外观造型多种多样。石材呈现1/2、上1/4、下1/4、平板四种断面形式,排列不规则,交接部位较多;

设计方案策略采用分层、分类设计和装配式施工方案,保证石材幕墙的可行性。

面材控制变量合理变换:角度变量值到固定值:经过模型放样分析对比,98%的石材都可以使用固定角度来实现建筑效果;高度可变值到固定值:使用高度区间过渡,每个高度区间内的石头高度都是固定值;折板的凸高固定值变化:石子的凸高根据石子的高度和角度取值;

装配设计,优化安装流程

外层使用连接到背面的钢龙骨组装成石材单元。设计时龙骨与内防水面的距离取固定值。石面板和龙骨之间采用变量值传递。定值空中作战、变值地面集结、集结。建造。石材幕墙水平网格宽度约为1350mm,以1350mm为石材板单元,以Nx1350mm为石材安装单元的石材幕墙(石材安装单元附有整体圆管钢架,石材安装单元中的石板单元垂直间距为h=2mm密缝,N≤4)。

堵缝及多重防水措施

折叠石材幕墙采用狭缝设计,狭缝处覆盖仿石铝板,保证了幕墙立面的整体效果。内部采用两层背板防水系统,胶缝处粘贴丁基自粘防水胶带,表面喷涂速凝防水沥青,柔性防水。

“古蜀之眼”——浅析“眼睛”玻璃幕墙系统

对夸张的异形眼睛的崇拜是三星堆青铜器中体现的最独特的崇拜。三星堆青铜器中,存在大量代表“眼睛”的器物,其造型夸张奇特,令人叹为观止。

建筑正面坚固厚重的立面,露出“古蜀之眼”,望向遗址区域。这些巨大的“眼睛”由透明玻璃幕墙构建而成,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公共空间。它们也象征着三星堆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隐喻古蜀文明穿越古今放眼世界。

“眼”形玻璃幕墙系统位于建筑形态的弧形部分。它是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与废墟的纵向面具相得益彰。梁上随机突出青铜板装饰条,玻璃与石材的交汇处覆盖扭曲的青铜板。

幕墙呈双曲线造型,向内倾斜76°并向两侧收敛;玻璃隔断跨度大,水平隔断约4.4米(对应抗风柱位置),垂直隔断约1米。玻璃配置采用:钢化双银Low-E中空(充氩)玻璃(全超白)TP10(Low-E)+16Ar+TP8+2.258PVB+TP8mm。

建筑设计理念要求尽可能通透,梁要轻薄。青铜装饰条水平间隔分布,与石材相交处呈扭曲状,尺寸较大(有的形状超过12米);

仿效无柱系统模型,优化横梁截面

双曲玻璃优化为单曲线,降低了加工和安装难度;在与石材相交的位置建造钢龙骨,以满足受力要求;荷载传递路径优化,铝梁不承受玻璃重力荷载,玻璃自重在垂直分割位置采用钢制。支架转移至后抗风柱上,在满足系统结构受力要求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立面效果。

扭曲装饰条的最佳解决方案

经过多次样机和比较,最终选择青铜蜂窝板作为表面材料。表面经过氧化处理,更接近青铜的自然颜色;

扭曲装饰条长度控制在12米以内,一体成型,达到最佳饰面效果;腔体采用不锈钢网加固,防止饰面变形。

BIM参数化应用

作为举世瞩目的重点工程,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幕墙工程质量要求极高。幕墙施工工期紧,幕墙造型繁多。施工过程中面临异形材料较多、大体积拉弯钢龙骨加工难度大、异形“折板”等问题。石材幕墙施工要求较高的定位精度和施工装配问题。 82装饰设计BIM团队通过BIM参数化设计、模拟放样、辅助施工等BIM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上述问题,保证了工程质量和合同的高效履行。

BIM设计与技术支持

△ BIM全周期应用流程

在BIM模型上模拟划分施工区域,直观、工作清晰;采用BIM模型进行可视化讲解,可在移动端查看BIM模型,直观地展示建筑的形态结构,有效缩短沟通时间,提高沟通效率。

△ BIM施工工段划分

虚拟系统放样和结构节点模拟

项目团队利用BIM参数化建模对幕墙系统设计进行放样模拟,直观展示幕墙三维效果,并设计处理不同系统的交接;模拟施工过程,将设计和施工问题放在前面,准备幕墙样机。生产打基础。

利用BIM模型对结构节点进行模拟,评估结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模拟石材背栓与挂件的位置关系,检查施工过程中是否存在干涉和碰撞情况。

△ 虚拟节点结构模拟

幕墙结构设计

通过BIM导出三维幕墙结构模型,结合专业级有限元分析软件和结构设计软件Dlubal RFEM,对幕墙龙骨转接件和主体钢结构的局部应力进行分析,确定局部不同方向弯矩工作条件下的应力。 ,确保安全有效的结构连接。同时,根据模型统计分析结果,选取典型位置,将BIM模型导入midas进行结构验证,确保安全性和经济性。

3D扫描复习科目

在深化BIM模型之前,团队通过三维扫描获得了现场主体钢结构的点云数据,与主体结构BIM模型进行对比进行偏差分析,提前放样偏差较大的位置。系统设计采用石材拼装单元钢架转接件和主体钢结构转接件牛腿的二次调整设置,有效消除了主体结构的偏差。为后续深化提供了基准,保证了设计精度和施工效率。

△ 3D扫描逆向建模

装配设计与施工

龙骨组装单元。根据BIM模型和装配工艺设计,划分装配单元,出具适合本项目的装配模具,并通过工厂加工形成高精度模具。施工现场设置地面定位点,安装定位龙骨,根据模具对构件进行拼装、定位、组装。经复检后,最终对拼装单元进行吊装固定,实现拼装安装。

石材拼装龙骨。根据折线石板的高度和整个跨度,GH程序自动优化,划分为不同分割数的板块,以及拱高、弦长、斜直角边等数据提取不同板材对应的石材背栓连接件的长度、定位。确定背包龙骨与石材的装配形式。团队根据规则编写了相应的GH程序,实现了“一键建模、一键绘图、一键提取数据和材料表”。

△ 3D扫描逆向建模

△ GH参数化优化石材拼装单元划分

幕墙蒙皮形状优化与材料参数提取

项目团队利用BIM参数化建立模型,结合玻璃幕墙表面形状,对玻璃双曲线优化为单曲线、合并板材等,降低材料加工和安装难度。标准化和优化扭转轮廓,将原始双曲线轮廓转换为可拉伸和弯曲的扭曲轮廓。批量提取加工参数并生成物料清单。

△ 优化前后曲率分析对比

CNC加工及测量设定

将带有加工数据的BIM加工模型转换为CNC加工模型,生成数控机床代码,与智能数控加工中心结合,进行数字化自动加工。

△ 曲率弯曲型材

△直线型材加工

△ CNC加工中心

△ 数控铣削

利用grasshopper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我们可以快速提取相关控制点的坐标并标记重要的定位尺寸,有效降低了施工定位难度,大大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

△ 转移方管定位

△ 龙骨定位

△ 吊坠定位

△ 石材拼装龙骨及连接件的定位

二次开发

为了高效实现该项目的BIM参数化应用,团队在现有R+G软件的基础上投入二次开发,分别在gh和Visual studio中编写不同逻辑的代码。

“轮胎架作业”——装配式施工与安装的创新

1、幕墙系统轮胎架法预拼装施工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幕墙整体造型呈弧形,主体钢结构跨度较大,安装精度难以保证。弧形断面幕墙的现场组装单元对加工和安装精度要求较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施工中创新性地采用了轮胎框架法。在对主要钢结构数据进行三维扫描的基础上,采用实际钢架模拟数据作为地面的轮胎架。将组装单元加工、组装并拼接在轮胎架上,确保安装在墙上后的精度和一致性。

胎架法预制施工步骤:

主钢结构扫描→轮胎架模型建模→轮胎架安装固定→钢龙骨定位→构件组装→石材拼装单元组装→背板拼装单元安装→石材拼装单元安装。轮胎架辅助定位、地面组装、整体吊装的创新预制施工解决方案。

△视频:轮胎框架法装配式建筑的创新(时长:14英寸)

2、折叠石、青铜装饰条加工工艺

弧形折线、超厚超大石材、铜板异型装饰条是本项目材料加工的难点。施工方将根据实际工程和工厂加工设计研究合适的加工工艺。钢板用于加固较大的折线石。

双曲石加工工艺流程:

3D建模→数据提取导入→五轴水刀切割→五轴石雕→工厂预装→人工凿刻→模具比对……防护处理→运输。

单石加工:

3D建模→数据提取→线锯切割→手工凿刻→模具比对→工厂预装……防护处理→运输。 (如下组图片所示)

3、玻璃幕墙系统施工

a)横梁转接件定位焊接→b)铝横梁安装固定→c)玻璃面板安装→d)压板、悬挑安装、典型位置装饰条安装、连接处装饰条安装。 (如下组图片所示)

4、幕墙竣工效果展示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竣工成果完美呈现了建筑效果。坚实厚实的石材幕墙、通透的玻璃幕墙与青铜装饰条相得益彰钢结构风塔,完善了建筑方案“叠三颗星,古蜀之眼”的设计理念。展示。

△视频: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航拍游览(时长:1′23″)

结论

△ 航拍夜间亮灯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

“我躺了一千年,盼着与你相遇;读了一千遍,看古蜀桑田。”可以说,三星堆遗址每一次令世人惊叹的“觉醒”,都与文物和考古人员的“双向奔波”有关。只有坚守诚信、不断创新,才能让古老的魅力重获新生。从高科技“考古庇护所”到人工智能辅助文物修复完成模拟拼接,三星堆遗址的多学科研究与保护成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特色”考古的生动典范。风格。”随着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建成,将进一步推动三星堆遗址考古文化数字化的持续努力。从远古到当代,从地下到“云端”,科技赋予历史文物“网络不朽”,并在古今对话中寻找“为何是中国”的时代答案。

△2023年4月26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合影(左起:八局二连项目经理徐全、八局装饰环境设计院总工程师张昌奇)二局公司、《幕墙设计》总经理、中国幕墙工程网编辑唐琪、中建深圳装饰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幕墙)西南分院院长李国华。有限公司)

随着我国大型异型文体场馆幕墙工程的日益增多和幕墙行业的发展,如何在保证建筑完美呈现的同时,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交付效果是建筑行业幕墙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问题。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幕墙采用BIM技术和装配式施工方案,不仅解决了项目当前遇到的问题,也为今后类似项目积累了经验。经过中建西南设计院、中建八局西南公司、中建八局二公司装饰公司等单位的不懈努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于7月27日投入试运营,幕墙工程终于如期交付。 ,向中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成都平原竖起了一座新的地标。

△视频:60秒!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成长”(时长:60″)

文字|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张长琪、李建明、张红艳、李红军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