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二战时期最重要的战车总装厂——尼伯龙根兵工厂

   日期:2024-10-1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218    
核心提示:不过,在二战时期德国规模最大和最现代化的战车制造厂并不属于克虏伯,而是位于奥地利境内的尼伯龙根兵工厂,虽然该厂始建于二战前夕,1941年初开始生产,但到战争后期已经是德国最重要的战车总装厂,不仅承包了IV号坦克的大部分生产任务,同时也制造了“费迪南德”、“猎虎”等重型战车。

(本文约3600字,36张图片,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现代战争,特别是大规模、长期战争,不仅比参战国的兵力规模、武器装备水平、指挥技巧和决策智慧的竞争,而且还比拼工业实力、制造能力的竞争。能力和资源储备。最终的胜利往往取决于谁能够生产足够数量、性能可靠的装备和物资来支持战争需要。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与者,自19世纪末以来一直是先进的工业国家,拥有发达的军火工业,尤其是克虏伯。不过,二战期间德国最大、最现代化的坦克制造厂并不属于克虏伯公司,而是奥地利的尼伯龙兵工厂。尽管该工厂成立于二战前夕,并于1941年初开始生产,但到战争结束时,它已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坦克装配厂。它不仅承包了四号坦克的大部分生产任务,还制造了“斐迪南”、“雅格”等重型坦克。本文将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向您介绍这个庞大的兵工厂的兴衰史。

选址

圣瓦伦丁位于奥地利东北部施泰尔市附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镇。该镇始建于公元6世纪,以曾担任帕绍主教的圣人雷蒂亚的沃伦(Warren of Raetia)命名。男人。圣瓦伦丁风景秀丽,人口稀少。是一个传统农业镇。当地人世代务农,过着安静悠闲的田园生活。当1858年穿过这里的铁路开通后,圣瓦伦丁开始感受到工业文明的影响,变得更加繁荣。然而,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整天在田里劳作的农民子弟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们会成为拿着焊枪、操作机床的工人,为德意志帝国制造精良的战争机器。然而,随着1938年德国和奥地利的合并,这些他们从未想象过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 地理位置 圣瓦伦丁是上奥地利施泰尔地区的一个乡村小镇。

■ 左图为圣瓦伦丁的标志性建筑圣瓦伦丁教区教堂,建于1476年;右图是圣瓦伦丁镇的徽章。麦穗、飞轮和锤子分别代表农业、铁路和工业。 。

1938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将家乡奥地利并入德意志第三帝国版图。德奥合并后,柏林立即开始挖掘奥地利的战争潜力钢结构加工厂图片,以加强其军备,为未来的战争服务。早在奥匈帝国时期,奥地利就已建立了相当规模的现代工业,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现在,奥地利各地的工厂将成为德国战争机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938年3月,当希特勒乘车进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时,受到了热情的市民的欢迎。

作为戈林主导的四年计划的一部分,将在林茨地区建立军事生产基地,而斯太尔是该地区的工业中心,已经拥有斯泰尔-戴姆勒-普赫(车辆武器制造),林茨奥伯达努布钢厂(装甲钢加工)等许多大型工业企业均可从事军工生产。而且铁路交通便捷,电厂等基础设施齐全,产业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德国人最初计划将施泰尔以西利滕的瓦尔内特工厂改建为坦克装配厂,但因工厂没有专用铁路线而放弃,随后在阿姆施泰特和恩斯重新选址。最终决定在圣瓦伦丁建造一座大型坦克装配厂。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在林茨度过了青少年时期,而四年计划总领导人戈林又是纳粹党内的二号人物,因此这座工厂具有特殊的政治色彩。

■ 1943 年绘制的尼伯龙根工厂平面图草图。

■ 尼伯龙根工厂的工厂规划模型,标记了各个生产车间的位置。

根据计划,新的装配工厂将由已并入赫尔曼戈林工业集团的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运营,技术工人将从普赫工厂转移。林茨军区所属军用机场可为厂区提供防空保障。位于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两座水电站可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电力。穿过圣瓦伦丁的铁路线提供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条件便利,还可以从当地农民招收工人,培训后进厂工作。

建工厂

德奥合并后不久,德国人就以一贯的高效率推动了工厂建设计划的实施。圣瓦伦丁镇新建了铁路调车场,高速公路也延伸至该镇。来自林茨、斯太尔甚至德国的管理人员、工程师和工人纷纷搬到这里。千人住宅区、公寓、医院、学校、邮局等附属建筑也已开始建设。

1938年夏,在陆军经济管理部和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机械与建造部的共同配合下,圣瓦伦丁镇坦克工厂的建设步入正轨。此前柏林阿尔克特兵工厂建设项目为新工厂的建设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按照初步规划,新工厂建成后将形成月产150辆坦克的产能。后续扩建后,将进一步将月产量提高到320辆坦克,几乎相当于一个装甲师的装备。为了掩人耳目,陆军总司令部给新工厂起了一个秘密代号:玩具厂。

■ 1938 年,赫尔佐格勒附近森林中的建筑工地上可以看到临时铺设的铁轨。

■ 工厂建设期间,临时厂门为木结构。门外是大片农田。

■ 施工现场附近搭建工棚,供施工人员休息。

德国政府从圣瓦伦丁镇的农民手中购买了一些林地,以及附近赫尔佐格勒的一些林地用于工厂建设。伐木、挖地基和修建高压线的工作立即开始,工厂主体的建设于1939年上半年开始,涉及5家建筑公司的178名工人。由于粮食供应​​紧张和被迫加班,建筑工人与负责该项目的陆军宪兵关系紧张,宪兵不得不追捕逃兵、拒绝工作的工人。 1940年4月,圣瓦朗坦宪兵站报告称,“建筑工地上的工人普遍对缺乏食物感到不满”。同一份报告还提到,工人每天必须工作至少10个小时。

■ 1939年主厂区建设工地。

■ 建筑工人下班休息。

■ 各种建筑材料通过铁路运输至施工现场。

这座在圣瓦伦丁拔地而起的“军队玩具工厂”的总投资约为6500万德国马克。其设计规划理念非常先进,充分考虑到战时生产的要求和敌方攻击的威胁。为了避免线路损坏而中断生产,工厂引进并架设了斯太尔和林茨的两条高压输电线路。厂区周围还修建了地下环形管道,连接所有供水、供电、热力和压缩空气。管道隐藏在内部以抵御空袭的损坏。工厂拥有9个大​​型装配车间钢结构加工厂图片,其中7个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120米,宽60米,另外2个为边长120米的方钢框架结构。工厂拥有两条铁路专用线。战争期间,还计划修建第三条备用线。各车间均有铁路支线与专线相连,交通十分便利。厂区附近还新建了职工住宅区、仓库等附属设施。 1944年,为外国工人和集中营工人建造了宿舍。

■ 以上四张照片为正在建设中的厂房。

■ 大型竣工厂房,采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 厂区附属办公区和住宅区建筑具有典型的纳粹时期建筑风格,有巨大的门楼。下图中的大楼是一座办公楼。

1940年9月,工厂所有部门从斯泰尔迁往圣瓦伦丁,为投产做准备。此时,工厂建设工程尚未完全竣工。新工厂承担的第一个生产任务是修复和翻新三号坦克,作为全面生产前的预热。 1941年2月至3月期间,第7和第6车间分别开始加工II号坦克和III号坦克的零件,其中包括为克虏伯工厂制造5,400个坦克负重轮。同年10月8日,圣瓦伦丁工厂首次完成了最终的坦克组装,随后的扩建工程一直持续到1944年春天。

■ 1940年,工厂对试生产期间的III号坦克进行了改造工作。

■ 上两张图是尼伯龙根工厂生产车间的内部,排列着大量的机床。中间的大横梁是桥式起重机的轨道。

除了组装坦克外,新工厂还承担一些战车开发和测试工作。为此,1941年8月在圣瓦伦丁铁路线西北的林地修建了一条测试轨道,随后扩建为车辆测试场。出于保密和避免打扰居民的考虑,厂区与试验场有一条直通道路。在工厂完成的成品车和样车可以直接从车间行驶到试验场进行测试,无需经过附近的道路。

■ 上两张图是在尼伯龙根工厂试验场测试的VK3001(P)样机。

生产编号IV

1942年初,圣瓦伦丁“玩具厂”正式投产,并以德国中世纪著名史诗《尼伯龙根工厂》命名为“尼伯龙根工厂”(Nibelungenwerk)。它是德国最新的坦克装配厂,并迅速成为德国最大的坦克装配厂。罐体制造体系的主体企业。

二战期间,尼伯龙根工厂最重要的产品是四号坦克,被誉为“德国军马”。它的命运可以说与四号坦克同呼吸、共患难。第一辆四号坦克于 1941 年 11 月在尼伯龙根工厂组装完毕。12 月,两辆新坦克和一辆翻新坦克完工。 1942年4月开始正式批量生产,半年时间只完成了13辆整车,但经过一系列调试,其产量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稳步增长。到1944年,它已成为当时最受瞩目的坦克装配厂。生产了数量最多的四号坦克。同年,生产了三辆德国四号坦克。坦克组装厂——克虏伯、尼伯龙根和沃马格——总共完成了3366辆四号坦克,其中尼伯龙根有2809辆,占全年总产量的83.45%,每月产量234辆坦克,这个数字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在德国坦克装配厂中创下了惊人的纪录,但距离官方提出的“产能升级后每月生产320辆”的目标还很遥远。事实上,这个目标从未实现过。

■ 第一辆四号坦克的车体在尼伯龙根工厂组装,底盘号82601,其底盘和上部结构来自克虏伯公司。

■ 在尼伯龙根工厂组装的四号坦克车体在水池中进行水密测试。

第一个生产四号坦克的工厂是位于马格德堡的克虏伯格鲁森工厂。 1940年6月,德国陆军决定将部分订单分配给沃马格和尼伯龙根工厂,从第7批/BW(F型)开始,尽管后者当时尚未建造,因此IV在尼伯龙根工厂所有1号坦克均为中后期型号,即F1型至J型。 1944年,克虏伯工厂转产四号突击炮,沃马格工厂转产四号坦克歼击车。结果,尼伯龙根工厂成为德国唯一的四号坦克生产工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据统计,从1941年11月到1945年5月,尼伯龙根工厂总共制造了4786辆四号坦克,这意味着8500多辆四号坦克总产量中一半以上都是尼伯龙根工厂的产品。该工厂还完成了576辆IV号底盘并组装了所有IV号L/70(A)坦克歼击车。部分底盘被转移给其他厂家,用于组装“灰熊”突击坦克和四号突击炮。变种汽车。除了组装坦克外,尼伯龙根工厂还承担了受损坦克的修理和翻新工作。 1945年4月,65辆“黑豹”、虎式坦克被送往工厂修理。

■ 5号车间一台用于加工四号坦克炮塔环的大型机床。

■ 尼伯龙根工厂的工人们正在加工四号坦克的负重轮。

■ 正在加工的IV号坦克的战斗室结构,从细节上看,应该是IV号H/J型。

■ 主炮装配作业在8号车间进行。

尼伯龙根工厂较高的产能与采用的流水线生产方式有直接关系。这也是该厂与当时德国其他坦克厂最大的区别。战前和战时,德国坦克制造业普遍采用工作站生产制度,将生产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的工作站中完成。半成品车辆需要放置在手推车上或使用起重机吊装。运输、在工作站之间移动并按顺序完成组装工作。尼伯龙根工厂建立了完整的总装生产线和二次装配生产线,比工作站系统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例如,四号坦克的轮组安装只需四分钟,整车组装仅需四分钟。只需几个小时即可完成,并且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零件需要在生产线外进行额外加工。总装完成后,尼伯龙根工厂生产的坦克将通过火车运往位于多勒斯海姆的陆军训练场进行试车和试射,检验合格后将交付军方。

■ 1943年5月,尼伯龙根工厂在完成当月第100辆Panzer IV时举行了简单的庆祝仪式。全新的Panzer IV H被装饰并拍照留念。

■ 在尼伯龙根工厂组装的四号坦克被用火车运到多勒斯海姆进行验收。

■ 尼伯龙根工厂还承担前线战损车辆的维修和翻新工作。上面两张图是在工厂翻新的四号坦克。

■ 1944年底至1945年3月,尼伯龙根工厂使用IV坦克的底盘改装了一批IV L/70(A)坦克歼击车。该车辆由Alkite公司设计,是应急计划。

虽然流水线生产效率较高,但整个生产过程的顺利运转依赖于稳定的物料和能源供应以及顺畅的物流运输。一旦物料供应或能源供应出现问题,或者生产线中的某个环节损坏,就会导致整条生产线瘫痪,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生产。这在战争后期是一个明显的劣势,当时工业设施和交通线经常遭到盟军空袭的破坏。这或许就是德国人坚持采用工作站系统的原因。

(待续)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