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建筑创新发展的六个重点:推动形成完整成熟的工业模式

   日期:2024-10-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286    
核心提示:”结合我国建筑业现有短板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需求,张爱林表示,推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创新发展,应抓好以下六个重点:五是推进钢结构全寿命绿色建筑发展。

“模块化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系统创新是钢结构学科的前沿研究课题。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钢结构建筑创新发展的重点集中在产业模式、智能建造、创新系统、数字化驱动、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新职业人才培养六个方面。” 8月2日,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原校长张爱林在钢结构建筑行业制造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

“现阶段我国建筑业缺乏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大多以现场焊接为主,污染重、施工周期长、工业化水平低,研发力度不足基于数字化、自动化的智能建造技术。”结合我国建筑业现状,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不足和需求。张爱林表示,推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创新发展钢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应重点抓好以下六个重点:

钢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发展_钢结构建筑发展史_我国钢结构的发展历史

一是推动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模式。张爱林指出,建立完整、成熟的产业模式是我国建筑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首先是建筑构件的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是通过将各种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组装而成的建筑,本质特征是可以拆卸、重新组装。因此,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所需的构件需要在工厂内组装完成工业化生产,从而实现人员工业化发展。我国的建筑以混凝土结构为主,大多采用现场砌筑的传统模式。这种“农民工”式的建筑业必须转型,重点培养新型建筑业工人。”

二是创新发展智能建造技术。 “充分发挥钢结构建筑的突出优势,进一步推动智能建筑技术发展,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张爱林指出,“钢结构建筑重量轻、材质均匀、强度高、塑性好、抗震、韧性好,易于组装安装,施工周期短、污染低,可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钢结构建筑的突出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快新型建筑产业与高端制造的深度融合,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另一方面,要推动生产装备和施工装备智能化升级,鼓励建筑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在施工现场的应用。”

三是自主研发钢结构建筑新体系。 “建筑业的升级需要突破传统和保守,创新钢结构建筑产品的全预制体系。”张爱林表示,“要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建筑结构、设备管道、后装饰等多学科集成设计,充分发挥新型建筑产业系统集成的综合优势。我国装配式结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为我们树立了创新标杆,天宫一号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它既不是所谓的框架结构,也不是剪力墙结构,即实验舱的前端。具有被动对接结构,可以跟踪飞行器并对其进行组装和对接,这种模式是我们努力创新和推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转型升级的方向。”

四是加强数字化驱动。张爱林表示,推动产业升级,应将“数字化”融入到设计、制造、装配、运营维护等钢结构建筑施工全过程。一是加快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应用,重点建立和维护基于BIM技术的标准化零部件库,实现设计、施工、交付、运行和维护阶段。互联互通、互动共享。以目前中国最高的建筑上海中心大厦为例,它是一座体系庞大、功能复杂的超高层建筑。从建筑规划设计、加工制作、安装施工到竣工验收、后期运营维护全过程均采用BIM模型。 BIM模型将各个专业系统一一分离,根据系统特点和运行需求在模型中进行预览,最终形成调试方案。调试过程中,项目部将各系统的调试结果标记在模型上,并将调试数据录入模型中。在数据库中。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模型数据库,今天上海中心大厦的物业管理可能无法正常运转。”张爱琳补充道。其次,张爱林指出,提高行业数字化水平,要切实推进与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互联互通,提升信息监管能力,提高行业全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建筑业。

我国钢结构的发展历史_钢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发展_钢结构建筑发展史

五是推动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发展。 “不强调全寿命低碳回收的绿色建筑是没有价值的。”张爱琳强调。绿色建筑是指建筑全生命过程的绿色化。这不是竣工验收阶段。评价体系和指标必须包括规划、设计、施工、使用、拆除全过程的“四节一环保”(“四节”是指节能、节能环保)。节水、节地、节材,“一环保”就是保护环境)。推动建筑产业升级,必须推动钢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低碳循环利用,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张爱琳说。

六是加快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国内重点大学要按照新工科要求增设人工智能、智能建造等新专业钢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培养驱动新时代、高水平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专业人才。 ——高质量发展;建筑业还应加强新型建筑工业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适应钢结构建筑发展的新需求。”张爱林说。

钢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发展_我国钢结构的发展历史_钢结构建筑发展史

作者 |记者朱晓波、两会报道组记者、记者魏庆军

我国钢结构的发展历史_钢结构建筑发展史_钢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发展

作者 |实习记者杨悦

图片|记者顾雪超、实习记者朱亚明

编辑|陈曦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