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第十二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综合一等奖,发明1/1000高精度钢管柱承插施工技术……河南减轻交通潮,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目前正在建设中。工程项目逐步得到了这些“技术和努力”的支撑。
副中心站枢纽工程正在有序高效建设。截至12月1日,土方开挖已完成88%,主体结构已完成75%。今年,首标段主站房(西区)结构已封顶,首标轨道交通标段主体结构已封顶,“经帆”屋面也在高质量施工中。同期,副中心站枢纽工程今年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44.78亿元北京钢结构工程,占年度计划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的99.51%。
北京建工集团用“技术和苦干”助力副中心站枢纽工程01标段加快建设
创新电子监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副中心站枢纽工程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标志性工程。项目规划综合实施范围约61公顷,地下建设规模约128万平方米,地上规划建设规模约139万平方米。呈现出“地下枢纽、地上城市、上下高层一体化”的格局。
在副中心站枢纽东北角,三台塔吊、叉车、水泥罐车、重型卡车进行立体作业。建工集团近千名施工人员要么忙着捆扎钢筋,要么紧张地拿着焊枪。不远处,应急管理室及周边步行楼梯已初具规模。这是建工集团承建的副中心站枢纽工程01区、02区等子项目。
毗邻枢纽项目的京哈线正在繁忙的运营中,不时有白色高铁公交车和绿色普通公交车驶过。 “很快这里就会更加热闹,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建工集团副中心站枢纽工程02片区生产经理宋宝军详细介绍,未来,京唐铁路、京滨铁路、城际铁路接触线以及M6线、M101线、平谷线都会在这里一一介绍。建成后,市民15分钟可达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可达大兴国际机场,40分钟可达唐山、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可达雄安新区,形成京津1小时交通——河北都市圈。
这个超级工程崛起的背后,凝聚着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中心站枢纽建设三分局01标段技术总工程师金大鹏的创新精神,而他的团队恰恰是该项目的高品质。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副中心站枢纽工程初步核准总投资318.18亿元。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为安全、绿色、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建设者对这一北方地区最大的交通基坑工程采用了盖挖逆向施工方式。
首次面对副中心站枢纽,金大鹏奋力克服困难,组织实施了科研项目“复杂条件下超大型地下交通枢纽关键建设技术”。该技术被建工集团列为专项科研项目。
“副中心站枢纽采用盖挖逆向施工技术,从地面逐层向下,先建屋顶,地面与墙体连接,采用反向钢管柱把土从板块底部向下挖,然后砌墙、楼板,就这样向下进行。”金大鹏说,“这个工程距离北京只有30多米。 ——哈尔滨铁路,国家一级干线,正常运营。”
施工时,一般认为超过5米的基坑为深基坑。该工程基坑地下深达32米。不仅面临深基坑开挖的难题,而且还存在高压水、超厚细砂层等地质条件带来的不理想后果。识别巨大的风险。作为一名建筑专家,金大鹏倾注了自己30年来积累的“技术和心血”,并将其运用到了这个超级工程中。
“防止高压水渗透的最安全方法是地下连续墙。但细砂透水性强,粘度差。在这种情况下,在制作超深超宽地下连续墙时,必须考虑地质对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影响。 “但地下连续墙怎能无忧?更何况,这是地下最大深度92米、周长1700多延米的超级工程,其规模和数量在国内都是罕见的?”针对这一施工要求的“巨渊”,金大鹏带领团队对试验墙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验证,针对不同地质结构反复进行配合比和对比试验,准确选择合理的泥浆配比,消除高压水和混凝土的影响。细砂地面连接对墙体的影响。靳大鹏负责组织超深基础扩孔桩施工。该桩长70米,桩径达到2米,基础扩孔达到2.4米。他和他的团队选择了配备智能控制系统的旋挖钻机进行施工,使扩底施工更加便捷,进行全液压可视化可控扩底过程,并采用超声波设备进行检测,确保扩底。桩基施工满足设计要求。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金大鹏团队还采用了超深透天窗超高压背封施工技术,并创新运用“钻杆垂直度监测电子监测技术”,将水泥桩垂直度从1/100降低(每100米偏差1米)为1/200,根据砂层地质情况优化水泥浆配比,止水效果显着提高。经市建委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发明超高精度钢管柱承插施工技术
副中心站枢纽是一个超大、超深、复杂的地下工程。又长又直的钢结构就像副中心站枢纽的铁骨,成为了它的定心针。金大鹏团队在钢柱施工中使用高精度垂直仪,将常规1/400垂直精度要求提高到1/1000精度,保证长度30米以上、长度1.4米以上的高精度完成每根钢管柱直径达50吨以上,安装施工。这得益于金大鹏带领团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常规全旋转工艺的基础上,他发明了自己的承插技术——1/1000高精度钢管柱承插施工技术,做到了高速、经济,只延迟了原材料。仅混凝土一项就节省了近500万元。
副中心站枢纽项目还实现了施工智能平台管控,让管理人员一键掌控施工现场。走进建工集团副中心站项目部,基于BIM模型和物联网,项目实体建筑与坐标点一一对应。
北投公司所属枢纽管理公司施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在施工现场对智慧施工平台进行了专业演示。 “这个模型和坐标点完全一致,你在手机上看到这个位置,就是现场这个位置,非常准确。”他说,“安全风险问题可以当场上传,点击平台模型中的风险点就可以找到具体的风险点描述,实现全流程100%匹配、100%可追溯。”
现在智能管控平台与实际进度紧密联系,直观地排列施工进度,将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对比,并自动生成报表。甚至建筑材料也反映在每个模型构建中。 “这是从地面到地面的墙体的原材料,还有隐藏的验收单和混凝土浇筑记录。所有信息都可以查询,非常透明。通过这个平台,完整的施工过程信息和详细进度可以实时掌握。”据介绍,图纸和平面图在平台上可以下载,并电子转换成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看到水位智能监测、基坑智能监测等施工方案。
“副中心站枢纽是新时代的样板工程,是千千万万建设者共同劳动和智慧的成果。整个副中心站枢纽工程的质量目标是荣获鲁班奖”。中国建筑工程(国家优质工程)”。
第十二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勇夺冠军
近日,在第十二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中,副中心站枢纽工程BIM技术综合应用从2559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综合一等奖(最高奖)。
“龙图杯”全国BIM大赛是目前国内最早、专业认可度最高、最具价值的全国性BIM专业赛事之一。
北投公司所属枢纽管理公司安全质量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副中心站枢纽项目在建设初期就提出了新一代智慧建设方向,构建智慧建设体系针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项目,覆盖枢纽项目建设进度的精细化管控体系。 、投资成本过程控制系统、安全生产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施工现场控制系统等;打造智慧施工管理平台;制定智能建筑BIM实施技术标准体系;创建覆盖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数字信息模型。
围绕副中心站枢纽设定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建设目标,副中心站枢纽项目现阶段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为推动我国智慧建设发展树立了良好典范。建筑业。枢纽管理公司明确了BIM实施在工程实践、科研创新、试点示范等方面的应用目标,创造性地推动大型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智慧建造体系的建立北京钢结构工程,通过全方位构建BIM模型。专业支持副中心站枢纽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应用在施工建设阶段进行,包括专业协同设计、三维方案展示与优化对比、综合管线设计、精装修、机房、幕墙等精细化设计、人车模拟等、疏散、建筑性能等
目前,枢纽管理公司依托北投公司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的强大技术资源,将项目管理与BIM技术深度融合,在项目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投资流程。树立智能建造、数字化交付等领域的工程应用创新标杆,为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