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彩虹飞渡江上,天险变通途。
放眼广西大地,一座座桥梁横跨崇山峻岭,连接着乡镇,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工作,改善了人民的生产生活,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江边叹息到万桥连天,跨越山河的道路不断拓宽,广西大地犹如一座活生生的桥梁“博物馆”,讲述着广西桥梁建设的故事,描绘着新时代壮丽广西的新画卷。
1.因地制宜,修建数千座桥梁,跨越天然裂谷,将其变为通途
广西地大物博,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数不胜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多样的地貌,为这片土地上千座桥梁的修建奠定了地理基础。
早在先秦时期,随着岭南“新路”的修筑和“交趾路”的开通,广西先民便修建了简易桥梁,拉开了桥梁建设的序幕。秦汉时期,广西桥梁建设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唐宋时期,随着道路交通的不断拓展和延伸,桥梁的数量也日渐增多。明清时期,广西桥梁建设的技术和工艺有了新的进步。据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广西通志》记载,当时广西各地比较重要的桥梁有1007座。这些桥梁矗立在河流之上,对改善广西古代交通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西近代公路桥梁的历史始于1915年,为适应现代交通的交通要求,广西近代桥梁的修建、养护和管理逐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材料,跨径和承载能力都有所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广西的桥梁建设掀开了新的篇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资金来源多元化、施工机械化水平提高,广西公路桥梁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2009年公路桥梁统计,仅1991年至2009年间,广西公路桥梁由5587座增加到14000多座。不同类型、不同跨度的桥梁,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展现了广西交通特别是公路桥梁强劲的发展势头。
进入21世纪,广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继续掀起交通建设浪潮,进一步打通大通道、打造强枢纽、编织大网络,努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桥梁建设也迎来了高潮。这一时期,桥梁工程由追求速度、规模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设计水平、质量水平、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了富店口西江大桥、相思洲大桥、平南三桥、天峨龙潭大桥等一批安全、美观、耐用的桥梁。桥梁建设硕果累累,一批优质桥梁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公路交通优质工程奖、国家科技进步奖……
截至目前,广西已建成各类公路桥梁3万多座,跨越高山、河流、峡谷,逐步形成了以大跨度拱桥为标杆、多种桥型并举的格局。这些桥梁不仅深刻改变了广西的地理格局,使无数天险变成了通途,也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纽带。
2 自主创新引领世界拱桥新跨越
“世界拱桥看中国,中国拱桥看广西”,广西拱桥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被誉为“拱桥之乡”。
随着桥梁产业的发展,广西拱桥“率先垂范”,突破了一系列技术瓶颈,一次又一次打破世界纪录,不断引领世界拱桥实现跨越式发展,让中国拱桥的灿烂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在桥梁建设领域,桥梁主跨长度是衡量桥梁技术水平和建设能力的重要标志,拱桥也不例外。
拱桥自诞生以来,一直无法摆脱拱圈施工脚手架的困扰。桥梁建设需要使用大量木件和铁件,不仅施工时间长,而且容易受到水灾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拱桥的修建安装成本远远超过其他桥型,大大阻碍了河谷地区拱桥跨度的突破,成为桥梁建设者亟待解决的难题。
1968年,以郑吉连院士为代表的桥梁建设者提出了史无前例的修建无脚手架拱桥的大胆设想,利用悬索的张拉力代替脚手架的重力,研制出钢丝绳斜扣挂松索合拢技术飞虹钢结构,并运用到灵山三里江大桥的建设中,实现了千百年来人们修建无脚手架桥梁的梦想。这一技术创新在全国引起轰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纷纷前来参观学习。随后,这一新技术迅速在全国推广。仅广西一地,采用该技术修建的双曲拱桥就达数万米,修建了跨度在100米左右的钢筋混凝土拱桥40多座,几乎横跨广西所有主要河流。从此,广西桥梁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全国拥有拱桥最多的省区市之一。
1996年,广西桥梁技术队首创千斤顶式斜拉扣挂悬臂架设技术和千斤顶式斜拉扣挂连续浇筑拱肋外包混凝土技术,建成了主跨312米的邕宁邕江大桥,成为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刚架混凝土拱桥。其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技术很快被运用到国内多座特大桥建设中。
随着材料和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无脚手架施工的缆索吊装和斜拉扣挂技术,已被广西桥梁建设者运用在更大跨度、更大吨位、更重工业的桥梁建设中,成为大跨度拱桥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随着经验的积累,创新永不停歇。
2020年,主跨575米的中跨钢管混凝土拱桥平南三桥再次打破拱桥跨度纪录,成为中国桥梁的一张“新名片”。作为跨度超500米的钢管混凝土拱桥,桥梁技术团队积极探索关键技术,不断攻克难关。首次将“环形地连墙+卵石层注浆加固”方案成功应用于拱桥建设,开创了不良地质条件下大跨度拱桥建设的先河。同时,桥梁技术团队研发了伸缩可控的管混凝土材料及浇筑方法,攻克了钢管混凝土拱桥最大的质量瓶颈。平南三桥先后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优秀工程奖”、2022年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杰出基础设施奖”提名奖等奖项。
2024年,世界首座600米跨度混凝土拱桥——天峨龙潭大桥将建成,实现刚构混凝土拱桥的“百年跨越”。天峨龙潭大桥技术复杂,设计难度大,远远超出现行规范的适用范围。在建设过程中,桥梁技术团队针对大跨度混凝土拱桥建设的关键技术,如降低拱肋混凝土应力水平、选取合理的刚构拱骨架强度、降低拱肋纵筋、外包混凝土材料性能调控、外包混凝土浇筑等进行了攻关,取得了重大成果,有力地保证了桥梁质量。天峨龙潭大桥比目前国外最大跨度混凝土拱桥、1980年建成的前南斯拉夫克尔克尔克大桥还要大210米,而此前的沪昆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445米混凝土拱桥世界纪录,一次性提升了155米。
经过多年的学习、借鉴、创新,广西拱桥在反复的建设实践中实现了从“跟随”“并驾齐驱”到“领先”的历史性跨越,如今广西拱桥无论从工程规模还是技术成果来看,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工匠精神铸就卓越,打造时代典范
每一座桥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见证,也以其独特的记忆符号深深镌刻在历史长卷之中,在桥梁篇章中熠熠生辉。
“隔山修路,过水架桥。”千百年来,桥梁建设者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顽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架起了一座座桥梁,成为推动交通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
1939年,为便于群众防空而建的桂林解放桥在抗日战争时期投入建设。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建桥工人昼夜奋战,经历了10次洪水、73次空袭警报。在技术不成熟、经济极其困难、材料极其匮乏的条件下,他们采用人海战术,肩扛绳索,手持镐头、铁锹,劈山倒海,山河变色。不到一年时间,大桥完工,无一工人死亡。
2021年,在广西在建最长的跨海大桥龙门大桥施工现场,面对广西交通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标准最高、结构最复杂的跨海通道工程,建设者不断优化施工组织,大胆采用锚固芯模一次性连续浇筑方案,最终攻克了浇筑量大、温控精度要求高等难点,两次打破锚固芯模浇筑世界纪录。
无论桥梁建设技术如何变化,不变的是桥梁建设者攻克难关的决心和对工程质量的执着追求。
天峨龙潭大桥钢结构加工精度以毫米为单位,外翼缘及管片端面误差精度控制在0.2毫米以内,基本相当于一张A4纸的厚度;佩森柳江大桥184根索管及线缆全部对中,中心定位误差在2毫米以内……这些精准的数据,是桥梁建设者对质量执着的生动体现。
广西桥梁建设者们艰苦创业,奋力拼搏,成为桥梁技术发展的领军者,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数次打破拱桥世界纪录,建成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第一拱”,成为拱桥发展的风向标,创造了“世界拱桥看中国飞虹钢结构,中国拱桥看广西”的佳话。
谈及拱桥对世界的影响,郑吉连院士表示:“目前,我国的钢管混凝土拱桥、混凝土拱桥在跨度、施工技术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为国外建设大跨度桥梁提供了比较解决方案。未来,我国的桥梁将在中外文明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代代桥梁建设者追求卓越、创新求变、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体现了广西交通工程师乃至整个广西交通行业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今天,桥梁建设者以情为笔,以桥为墨,用实际行动和成果谱写广西桥梁最美的篇章。(通讯员谭雪飞、李学智、唐春梅、刘娜莉,记者黄元来)